2024
年
7
月
20
日,知名职业打假人王海通过微博揭露了一起
“
团伙冒充诈骗
”
事件,此消息迅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
王海微博截图
王海在微博中
称
,有不法团伙公然冒充其团队身份,利用王海的名义及公司地址对商家进行欺诈活动。这些团伙
谎称花钱打点关系就能和解,对商家实施诈骗,诈骗金额从
500
到
5
万不等。
为了帮助受害者及公众提高警惕,王海还详细列出了该诈骗团伙的几大特征:
一、瞎打
:
投诉举报内容大多都是宣传中使用了极限词或低质量的标签瑕疵。(此类问题多属于免于处罚的瑕疵)
二、
身份伪造:不仅冒用王海的团队名称和公司地址,还在举报材料中留下虚假的联系电话,仅保留一个真实的邮箱地址作为联系方式,增加了辨识难度。
三、
和解骗局:直接或间接向商家暗示,只需支付一定金额即可平息事端,实质上是进行诈骗活动。
最后,王海郑重公开了部分涉嫌诈骗嫌疑人的姓名、电话号码及邮箱地址,呼吁受害者积极联系其团队或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共同打击此类诈骗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与消费者权益。
王海微博截图
清扬君看了一下王海的微博,晒出来的
骗子电话(部分)
足足有
6
页之多,数量之大,远超出了清扬君意料。
对此现象,
网友们众说纷纭。有观点认为:
“这明显是冲着王海老师去的,背后动机不言而喻,懂的都懂!”也有人调侃道:“冒充王海团队,这骗子的想象力也是够可以的,思路清奇。”更多人则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愤慨:“这分明是在给王海老师抹黑,假打行为必须受到严厉制裁!”“正所谓树大招风,名气大了就容易成为目标。”还有网友指出:“这并非个案,许多知名人物如股票大
V
、知名警官李旭等也遭遇过类似冒充事件。”“真是应了那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但这些骗子显然对‘道德法律’四个字毫无敬畏之心。”更有网友直言不讳:“连王海都被盯上了,可见假冒伪劣的泛滥程度之深!”“骗子团伙虽聪明,但用错了地方,终究难逃法律制裁。”
此事件不仅给王海先生的个人名誉带来了深重的伤害,更对市场秩序的稳定与消费者权益的保障构成了不容忽视的严峻挑战。它如同一面放大镜,不仅凸显了市场上欺诈行为的肆虐,也促使社会各界对职业打假领域的复杂面貌进行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审视。
当前,打假行业正面临严峻挑战,乱象纷呈,真假难辨。真打、假打与乱打现象并存,这一复杂局面严重干扰了公众的判断力,使得在辨别真伪时陷入迷茫,甚至可能对立法、执法及监督机构在决策与行动上产生误导,对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也构成潜在威胁。
近年来,不少地方出台限制职业打假的政策,
这些政策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应对职业打假行为中出现的乱象,如恶意索赔、敲诈勒索等,以维护市场秩序、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和消费者利益。然而,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打假的积极性
。
比如,
限制政策可能削弱他们的打假动力。由于打假行为受到更多限制和约束,他们可能会减少打假活动,导致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得不到有效打击。
这可能也会导致
普通消费者需要自己承担更高的维权成本。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专业知识缺乏,消费者在面对假冒伪劣产品时可能更加无助。
同时,因为
在职业打假人减少的情况下,市场监管部门需要承担更多的监管责任。然而,由于监管资源有限,监管部门可能难以全面覆盖所有领域和环节,导致监管漏洞和盲区增加。
网络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