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科学阅读”榜的评选工作已经步入第11个年头。今年我们依然秉持着为读者精心挑选最具代表性科普读物的初心,为大众呈现了一场科学、历史与技术交织的美宴。在本期的榜单中,我们可以看到被誉为“碳女王”的女性科学家,她长期专注于不受关注的研究领域,散发着对新领域点燃希望的美。我们还看到晦涩难懂的量子计算及量子信息问题是如何被诺贝尔奖得主一一拆解,这是一种化繁为简的美。我们也能跟随生物学家一起克服不可能,实现狐狸的驯化,这透露的是一种理想与坚持的美。在其他故事中,我们还能看到身边随处可见的真菌,以及被困在大科学装置中的粒子。从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跨越距离与尺度的美。
“最美科学阅读”年度榜单
——————————————————
《“造人”硬核指南》
作者:迈克尔·班克斯
译者:李存璞
出版:中信出版集团·鹦鹉螺
当一位行走在物理学前沿的科学记者荣升为两个人类幼崽的老父亲,他会如何理解这段特殊的人生历程?从精子能在黏稠液体中前进的流体动力学秘密,到成功分娩一个胎儿需要子宫施加多少牛顿的力,再到暴风哭泣的婴儿声带其实是一个看似随机,但实际上却存在一定规律的混沌系统……作者用清晰明快的笔触,记录了生命从孕育到成长过程中关键的生理学过程和物理学解释,为“繁衍”这幅繁复的生命画卷添上了规律之美,令它散发出了学科融合的迷人光芒。不论你是否有兴趣或已经成为父母,它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构造一个新生命的神奇与力量。
《驯狐记:西伯利亚的跳跃进化故事》
作者:李·杜盖金 柳德米拉·特鲁特
译者:孙思清 柯遵科
出版:商务印书馆
20世纪50年代,一位大胆而富有远见的科学家冒险启动了一项前所未有的实验:他想在狐狸身上重现狼驯化成狗的过程。当代代选育出的小狐狸第一次摇起尾巴,小声呜咽着在饲养员脚边打转时,它们不仅正在揭露驯化背后的秘密,还将在未来带来关于人类演化的启示——毕竟从本质上说,人类也是一群被驯化的猿类。直到今天,这项实验依然影响和支持着大量关于动物行为学、驯化和遗传学的研究。而这场由一群科学家用自己的理想、智慧与坚持,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搭建出的科学童话,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动容。
《光子之舞》
作者:安东·蔡林格
译者:刘宁
出版:中信出版集团
有关量子力学的科普不胜枚举,或许你也对量子计算机的潜力有所耳闻。但量子力学能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一台强大的计算机,基于量子纠缠、量子隐形传态的量子通讯同样用途广泛。想要理解这些并不容易,好在本书提供了相对易懂的解释。书中每个章节都围绕一个特定的物理问题展开,作者在不过度简化的基础上,简洁且深刻地阐明了问题的来龙去脉。这要求作者对量子信息有极其深刻的理解,而本书作者安东·蔡林格正是量子信息领域最权威的学者之一,他曾因在量子信息领域的贡献获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也是潘建伟院士的博士生导师。
《菌络万象》
作者:默林·谢尔德雷克
译者:罗丁豪
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
泥土里、石阶上、空气中……真菌的痕迹弥漫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却鲜有人注意。不过,一旦你真正深入了解它们的世界,或许就再也忘不掉它们的神奇。阅读此书,仿佛正与真菌进行一场场对话,它们不再是不起眼的静物,而是有故事的复杂生命。它们没有神经系统,却能做出复杂决策;它们看似分散,却又互相连结,共同思考。本书作者从小便对真菌产生兴趣,如今在真菌的研究工作中如痴如醉。而他将他对真菌世界的理解和热情,都表达在了这本书中,甚至书中的插图都是用毛头鬼伞制成的墨水绘制。那么,敬请细细品读作者献给真菌的这本情书。
这个世界上没几个人能从物质成瘾的深渊里爬出来,更不要说成为国际知名的神经科学家了,但朱迪思·格里塞尔做到了。这位年轻时曾经“什么都来”的瘾君子,自己数十年来深刻的研究洞见,展现了成瘾物质对人类的恐怖影响:酒精如同一把重锤,令整个大脑的神经活动变得迟钝;大麻是一桶油漆,中枢神经系统中每对突触间的信号都会被它涂得面目全非;可卡因则像是一道激光,精准打击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回收系统,令大脑陷入兴奋与狂喜的高潮。不论沦为哪种“恶魔”的俘虏,每个成瘾者都在用一时的快感,换回越来越麻木和绝望的未来。
这是本关于女性美国梦的书,但很不寻常。你不会预想顶尖纳米材料学家米莉需要靠音乐天赋才能上学。在理工科几乎拒绝女性的时代,若无不存偏见、敢于突破的优秀前辈指引,她的科研生涯会几近夭折。如今,丰富新颖的碳纳米材料引领着科学发展,但在米莉的青年时代,它只是幽暗角落里的冷板凳,而最终她用坚韧、激情和不熄的好奇心重塑了世界对碳的理解。在本书中,你会看到一位美好到几乎崇高的女性,她促成三项诺奖级发现,用包容和奉献指引迷茫沮丧的女性在理工科领域前进。石墨碳层和碳纳米材料已然不逊于钻石,点缀着碳女王的皇冠。
粒子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无论是原子、质子,还是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人类对世界认识的进步在粒子物理学领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本书通过12个著名的物理实验,串联起了近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作者的笔触生动细腻,充满细节,能够将读者带回物理学家所处的时代,让人发现,物理学家推动科学进步的方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理解。这些辉煌的物理实验不仅得出了伟大的方程,还常常与技术进步相互交织,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这本书充满了如神来之笔的转折。你将面对一位真实的大反派:一位被免职、有自恋型和偏执型人格的医生,他靠满嘴谎言、一篇发在顶刊的欺诈性论文和个人魅力在英美追名逐利,利用互联网在全球煽动反疫苗飓风,让病毒重临人间。他让自闭症患儿可怜又脆弱的父母相信一切痛苦源于麻疹疫苗,成为他坚定的拥趸,但一切只因他相信这是对的。本书作者是一位多次获奖、擅长揭发医药界丑闻的老派记者,他通过十多年的努力看破飓风引爆前几乎所有的真实和细节,将复杂的人性展现在我们面前。你将见证脆弱的家长与严谨的科学对决,谎言与事实对决。
1932年正值歌德逝世100周年,一小群物理学家决定在哥本哈根一年一度非正式聚会上办一场纪念活动,以一出抽象的幽默短剧把歌德的伟大剧作《浮士德》改编到物理学世界中。重要的是,那一年对物理学来说堪称奇迹之年。其中,在会议召开前被首次发现的中子成了这出短剧的结尾:中子已经现身/身上带着质量/然而电荷永远都是零……在这些天马行空的交流中,连《浮士德》中的魔鬼也被他们戏说。随着塞格雷的讲述,你会领略到新物理学在那个动荡时代变化有多快。可以说,昨天的科学发现,到今天就成了工具。任何结局都无法事先预料。
不是所有人都与食物或者说可食用物质保持有健康的关系。假如你不幸正面临这样的困扰,不妨翻开这本书。作者倒不是要给些健康饮食的建议,而是聚焦于现在饮食中占比较大的超加工食品,以身试验这些大多不再算是食物的可食用物质究竟会如何影响身体,以及如何让人上瘾。但随着他对这些物质的危害了解越来越多,吃汉堡都变得不那么享受了,甚至一等试验结束,他便立即停止摄入这些物质。你在阅读这本书时,可能会因看到多数超加工食品“实质上已被预先咀嚼过”的字眼而感到不舒服,但请接着吃和读,因为你最终也许会像作者一样有意外的收获。
不过,今年还是有很多优秀的书籍未能进入主榜,其中有一些特点突出的书籍依然值得我们从不一样的角度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也能喜欢,并能从中有所收获。
或许你还没有意识到,身边最亲近的人可能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NPD),而你正承受着他们带来的心理折磨。与NPD患者相处往往是一场灾难,他们善于隐藏真实自我,常常撒谎、缺乏同理心,甚至可能有人际剥削倾向。在亲密关系中,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极端的操控行为,使受害者陷入孤立无援、难以挣脱的困境。本书正是为这些受害者而写,旨在帮助他们识别并应对自恋者,学会在虐待中找回自我、摆脱控制,并正视和疗愈所遭受的贬低与伤害,最终重获自由,夺回被掌控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