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
从打开一款APP开始,我们对它的“同意值”几乎就是拉满了的,
比面对咱爸妈还要乖巧。
我们注册成功的速度,直接反应出想要达到某种目的迫切感,急性子分分钟就能把个人信息交出去,
热恋般上头。
APP对用户权限的索取,像极了得寸进尺的领导发出合情合理的指令,
你我惯性妥协。
支付宝很清楚我们的财务状况,百度、知乎收录我们关心的问题,淘宝知道我们最近想买什么,B站的浏览记录描绘着我们的脑回路 ......
很多时候,我们对APP毫无保留,把秘密告诉它们。一旦接受了这种设定,如果某平台泄露了我的个人隐私,再看它就会像看叛徒一样心碎。
我们常听到这种抱怨。刚刚安装好房源APP,才跟一个房产公司取得联系,很快就会接到不同的经纪人、装修公司的电话。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用户个人信息泄露到四海八荒的例子。
毕竟,企业无法单凭守则就约束到每一个员工,规矩是死的,人的欲求是活的。一个或一群铁了心要通过卖情报赚大钱的员工,并不害怕在灰色地带旋转跳跃。
黑客利用平台漏洞窃取用户个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出行记录、开房记录等的,于超级市场批量销售的情况是存在的。
在2019年4月份的一场网络信息安全交流会上,一名白帽黑客显得非常忧心,他从网警处得到可靠的消息,在当年破获的全部用户个人信息泄露案件中,
因黑客而起的竟然高达1%.
是时候清楚的意识到了,在同一个APP面前,我们是打不过有战略性思维和超强攻击力的玩家。
那我们的小秘密就非得告诉APP再等着被出卖或掠夺吗?
APP就像是一个又一个私人订制的小伙伴,它们仔细聆听用户的秘密再判断出需求,便于更好的服务于人。
相对的,我们出门打车需要提供详细地址,以避免平台杀熟绕远路;想要免押金使用充电宝、雨伞等的,填写更多真实资料就可以提高信用分数,也能因此找准自身定位;如果我们急需要一笔钱,手持身份证拍照是最快的,吸引力法则会帮咱招来一大波财务顾问。
APP采集用户个人信息多是为了正常运行,但是距离产生美,真得有个度。
打个比方。和父母吃饭的时候,我们随口夸赞鸡好吃,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就会吃到烧鸡、炖鸡、白斩鸡,在我们明确表现出腻之前,还会有烤鸡、炸鸡、宫保鸡丁。
这感觉就很像在购物APP上搜索到某个产品,之后每次打开应用都会看到相关产品和极具诱惑力的广告语。
我们本身就是值得反复研究的数据,会被平台方记录下来。
这是一个拼凑的过程,一个又一个局部,汇聚成我们在网络世界里的画像。它可以精确到我们的姓名、身份、消费水平、近期需求、长远目标,方方面面。
可以很负责任的说,只要我们不拒绝,
APP就会一直追问下去,记录下去,分析下去,陪伴甚至改变我们的生活。
同样是过度关心,爹妈会让我们炸毛,平台却能一次又一次撬开我们的钱包。
再说一些比较强势的APP,它们挺像毫无安全感的对象,常提出“随时随地获取你的地址”、“查看你的相册”、“共享你的空间”、“绑定电话、微信,QQ”等亲密无间的要求,不然就无法使用。
奇怪的是,我们面对人的时候可以果断说分手,对喜欢的APP却丝毫拽不起来。
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2019年有一款刷爆朋友圈的手机应用 — Z*O.
只要用户注册并上传自己或他人的照片,应用就会把人脸替换到经典影视剧桥段中,也就是我们说的技术性换头。
好家伙,那天晚上我的好朋友王二狗在朋友圈反串了好多绝色美人,丝毫没有考虑过自己的脸最远会流传到哪里。
同年9月,Z*O收到国家网信办邀约,双方就近几年比较热的网络安全问题展开讨论。
Z*O曾经对用户提出要求:在您上传及/或发布用户内容以前,您同意或者确保实际权力人同意授予Z*O及其关联公司以及Z*O用户全球范围内全免费、不可撤销、永久、可转授权和再许可的权利。
这意味着,我们的脸可能会出现在某家发廊的海报上,广告费Z*O拿了。
和进入一家公司需要签订《劳动协议》和《保密协议》一样,用户在注册某个APP的时候通常也会收到一些文件 —
《用户协议》
和
《隐私政策》
,最近还多了一份
《权限说明》
。
问题是:
亲爱的,你有点开看过吗就同意了?
虽然它字体非常小,内容多是围绕平台利益展开的,在用户信息采集、泄露等方面内容较为晦涩难懂,但你得支棱起来,不能没底线啊。
建议是:
在等待平台做出优化之前,聪明的你,请像阅读劳务合同一样阅读这些材料。
这关系到很多法律问题,稍不注意,错的就是你而不是全世界。
一个应用模糊、甚至不愿意承担网络安全责任会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用户个人信息大规模泄露,甚至流入到不法分子手中。
我们的脸可能会出现在有色网站上,QQ会被骗子高仿了用于借东西,物流信息会被拿去搞灰黑产,到时候,没有惊喜只有意外。
为了让APP有点数,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制定了
《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规范规定》
,于今年3月印发,5月1日起施行。
《规定》共七条,第五条下有39款规定,直接给APP和用户画出一道三八线,明确了应用程序在搜集用户个人信息时,界限在哪里。
比如《规定》第五条 - 36款指出,拍摄美化类,基本功能服务为“拍摄、美颜、滤镜等”(APP),无须个人信息,即可使用基本功能服务。也就是说,
它不可以仗着你好看就要你的电话、肖像权、家庭住址。
http://www.
cac.gov.cn/2021-03/22/c_1617990997054277.htm
“我们的个人信息,创造出的数据被采集后,究竟会用在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