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移民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出国工作更是一股清流,但收入问题难免让人有些担忧,今天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美国年薪10万美金和中国年薪30万差别有多大?
中国年薪30万人民币
如果都是正规W2性质的薪金,默认是在说北上广深杭。完全彻底由公司withhold所得税,且五险一金完备,到手大约20万出头,平均每个月到手1万7。
美国年薪10万美金
除了个别工程岗位外,默认以湾区/纽约/华府/西雅图/波士顿/芝加哥等典型美国一线大城市为标准。联邦税+州税+FICA+杂项之后,到手大约6万多点儿,平均每个月5000+刀。
考虑到国内的租房政策和规则对租客的不友善,以及种种政策跟房产绑定,在一线城市生活工作的工薪阶层,选择不买房基本上是很不现实的。
美国倒是好说,单论生活成本而谈论资产积累,租房和买房倒也差不多。
且与国内不同,美国对租房住的人要友善得多。基本上,只要你一直想租住下去,就可以毫无意外地一直租下去。为了比较平行,依然假设在国内租房好了。
对应租金范围略大:北京城中那种大杂院合租,一个月依然有1000块以下的。但正常的刚入职小白领,与人合租,一个月2000+才是下限。
而一个年薪30万的家伙,估计在职场上已经有些年头了,对个人空间和生活品质也理应有超越“年轻人打拼”的要求。
地段稍微好些的一室一厅,一个月5000+是下限,再正常不过。
美国这边的情况倒是相对简单。上述提到的那些城市,有便宜有贵,姑且取平均,合租一个月1000+是下限,单租/还房贷一个月2000是标配。
另一个容易造成两国比较不平行的因素是因为养老体系的不同,社会制度的不同,政府职能的不同,默认父母与子女赡养关系的不同等等。在国内,除了五险一金之外,不再搞任何商业养老保险,在今天依然普遍。
你大体上是可以依赖统筹账户+个人账户社保的,外加你依然可以期待老了以后子女的接济。
但在美国,如果一个中产阶级,完全彻底不搞401k去裸奔。相信30年后,Social Security能把你虐哭,而Americanized的子女......省省吧。
于是美国到手的钱,个人认为需要再对401k和/或IRA进行一下调整。按每年存个1w+刀为例,每月到手差不多4000+刀。
薪金-税-社保-住房-养老之后平均每月可支配收入——美国:2000-3000刀;国内:10000-1200人民币。
在此之后,我就不打算继续成体系讨论下去了,毕竟life style的个体差异过于大。而且,对于任何合理的life style,这样级别的可支配收入水平,都远谈不上“宽裕”。
美国10w刀按14薪算大体税前$7150/月,刨去加州的苛捐杂税加“社保”后约$4500,少了37%。
国内按16薪算大体税前¥18750/月,北京税、社保公积金后约¥13000,少了31%,美国的赋税还是比较重。
如果你在乎少纳税,那么国内,甚至国内赋税轻的地方,比如我现在所待的厦门。
然后如果继续上文的毕业生假设,那么应该看租房成本。
我觉得湾区的房子可以按3000, 2000, 1000来分高中低档,3000/人月算比较壕的,2000属于舒适,1000有点蜗居的感觉。
当然即便蜗居人均面积和房子配置还是比国内好的,但是看着别人家的豪宅,很难感觉自己在住方面“生活水平高”。
反观国内,在北京6000/人月基本达到壕,3000舒适,1500蜗居,同档次租房成本和美国基本1:3。
题目问的是生活水平,我假设蜗居不是什么有上述两种offer的毕业生所认为有水平的生活,所以接下来以舒适为假设继续讨论。所以刨去房硅谷舒适小伙还剩$2500,北京舒适小伙还剩¥12000。
起码在今天,从统计而不是个案的角度讲,国内一个达到年薪30万的一线城市职员,其收入上百万的可能性,是大于美国一个年薪10万的职员,其收入上30万的可能性的。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晋升权力阶层或自己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是远大于美国晋升权力阶层或自己创业成功的可能性的。
同时,我们在美国工作的人,如果彻底断了跟国内的商业联系,这辈子会面对一个相当可观的风险:20-30年之后,中国发展好到令人发指。此考量有现实的例子,如90年代早期去日本淘金的国人。
我个人依然相信美国在21世纪,特别是21世纪上半叶,依然会按发达国家的标准,一直牛逼下去,但个人依然建议,目前在美国工作的同胞,能保持跟国内的商业往来,就千万别断,鸡蛋甭放在一个篮子里。
由于买车的固定成本不好归一以及上文的毕业生假设,我只讨论公共交通。
硅谷的地铁和轻轨单程在3-5$,当然住壕级房子也许可以走着上班,但舒适级通常还是要Bart或者Caltrain的,不如算$4/天。
北京3000一个月的房子应该可以打车起步价或者地铁5块以内,加上滴滴快滴的补贴,算¥20/天。
这个美国优势太大。优势分为3点:车价便宜,油便宜,你并不需要购买很豪华的车来符合特定的社会期待。
国内的话,最麻烦的事情还不是1和2,而是3。众多年薪才10万+软妹币的职员,也要动辄BBA走起。你要是买个日本车,都不好意思跟同事打招呼。
你要是买个国产车,妥妥给你贴个凤凰男的标签。这种风气很差劲,希望将来能有改善吧。(在美国,你基本上很难想象一个人会花3X+的年薪去买车,30万刀的车?直接兰博么?)
于是,纯考虑两国开车成本和收入比的话,美国10万刀的收入,BMW3系是标准,虽然其实大部分人都选择了两田;国内30万软妹币的收入,两田才应该是标准,但貌似大部分人都选择了50万-100万价格的车。
国内的优势在于,一线城市至今依然存在大量的,5美金就能吃到非常美味的路边小馆子,虽然卫生和环境略堪忧吧!典型的例子:兰州拉面、沙县小吃、卤煮火烧,随便一家中餐馆的盖浇饭。
美国的优势在于(按国内的标准)稍微上些档次的食材和食物种类,几乎都比国内要便宜,且食材一流。
典型的例子:美国最普通的超市,折合100软妹币之内能买到的Ribeye,国内基本上只有还不错的牛排馆子可以吃到,费用也直奔100刀去了。
如果用于吃大餐......这个我已经不忍心比了,个人觉得10块钱一碗的卤煮完爆美国人均100刀的大餐。
这点对我略重要,而显然,美国的优势巨大。以啤酒为例,国内超市里能买到的啤酒,几乎百分百都是工业lager。
美国各大超市,虽然稍微小众点儿的就买不到了,但搞半打能入口的本地IPA,或者规模比较大的大牌ale,还是很容易的。
而以上提到的各大城市,也很容易能找到个位数的liquor store,能搞到类似Trappist Rochefort类似级别的东西,且价格合理。再有就是各种Whiskey,不论是土美小作坊的Bourbon,还是大西洋那一边的Scotch,种类齐全,价格合理。
国内的优势:KTV,洗浴,按摩,捏脚,自助,农家乐等。
美国的优势:健身,滑雪,划船,徒步,打枪,射箭,高尔夫,脱衣舞,博物馆,乐队骨肉皮等。
美国贵在大学,但明码标价;国内贵在从出生一直到上中学,且很多环节不是你用钱能搞得定的。
如果用来买机票,美国湾区往返洛杉矶150-200刀,国内有时候够北京往返上海了。如果在上海,可以往返国内很多地方了,更何况国内有高铁。
美国似乎没有那么多城市可以飞去玩。如果用来住五星级酒店,可以在湾区住四五晚,北京住六七晚。
如果用来打的,可以在湾区打不到1000英里,在北京打3000公里左右吧?
如果用来同品牌衣服、电子产品,美国更便宜,但国内理发还比湾区便宜呢,这些都是不够高频的需求。
还有更多的因素是无法用钱衡量的,比如职业发展空间,工作的激情,空气,饮食口味,社交,交友,主人翁姿势vs少数民族情绪,亲友的远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所带来的阿Q感。
中国人在美国整体还是属于高收入人群,但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生活水平基本不要想了。
回国有很多原因,主要还是喜欢能经常和家里团聚,以及国内更快的节奏。
接下来就可以比一些非必要消费了,我拿一些典型消费项目给大家比一比。
如果拿每月剩下来的钱买房,在湾区按两百平米一百万算,可以买0.268平米,在北京按四万一平算,可以买0.4平米。
如果用来买全新宝马三系,在美国可以买0.038辆,在国内可以买0.03辆。
很多在美国事业稳定的男人,时不时会动回国的念头,正是因为这些考量。并非性别歧视,而是客观描述:
对于女性来说,薪水不错,老公不错,房子不错,车子不错,孩子不错,空气不错。这辈子就完美了,随时都有安心入土的觉悟了。
而对不少男性来说,同样的情况,却有可能是焦虑的原因,时不时产生“我这辈子到底都做了什么?”的莫名恐慌。
来源:东方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