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知乎日报
提供最好的资讯评论,兼顾专业与趣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知乎日报  ·  解锁被低估的网络文学价值 ·  3 天前  
Quora文选英语  ·  老外说no-brainer ... ·  3 天前  
Quora文选英语  ·  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四十年,没有任何丰功伟绩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知乎日报

测评种草内容,是助长「消费主义」还是倡导了「理性消费」?

知乎日报  · 公众号  · 问答  · 2024-10-28 21:00

正文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
新出的数码产品性能如何?「厨房神器」真的好用吗?想买的化妆品适不适合自己?现如今,下单前先看看网上的测评,成为许多消费者的购物习惯。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近八成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前会观看第三方测评作品。
通过看测评你买过那些东西?你觉得看测评有用吗?一起来看看答主的回答吧。

通过看测评你买过哪些东西?你觉得测评种草内容,是助长「消费主义」还是倡导了「理性消费」?

| 答主:陈大可
作为一个曾经单枪匹马 20 天测评过 13 台洗地机、把家里地面都拖薄了 5 公分的我来说,先看测评再买已经成了惯性。虽然现在测评博主已经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看别人做测评我是大力赞成的。既是消费者又是测评博主的我,为什么这么说?

为什么要看测评?因为现在的广告真心看不懂。

什么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看商家和广告法斗智斗勇的过程就知道了。你以为不让用「第一」、「最」就能杜绝虚假宣传了吗?太天真,中文的博大精深加上市场部聪明的小脑瓜,你也不知道这些人到底能给你整出多少花活。

第一类是虚假宣传。
比如我用过一个产品,上面说的是「3 分钟快干模式,噪音低至 30 分贝」,我用的时候感觉何止 30 分贝,简直就是摩托车在耳边发动。
去问客服,客服拿着 400 手册的标准话术回复我:它有快干模式,也有低噪音模式。但是并不是说快干模式的噪音就是 30 分贝。这其实是两句话,中间有个逗号把它们分开了呀!
高手,真是文字高手。

第二类是不说人话。
一个电动牙刷电商页面的卖点描述:
柔性水流冲击减弱 60%。
这里每个字我都认识,但是组合在一起,我不知道它在表达个啥,双重否定表肯定?

另一种是用一些看起来高深的包装忽悠普通消费者,营养品尤其突出:
85% 的绿色有机全麦淀粉和 15% 的纯天然优质杂粮粉。
如果把百分数、形容词都去掉,它其实就是一份正常配比的杂粮面。

还有一种是用造梦般的口吻叠加一些很有蒙蔽性的句子:
源自 16 世纪晚期法国小镇蒙罗内尔,
充满南法独特人文关怀以及法式挚爱情调,
王室指定产品,亦是欧洲贵族奢华的风向标。

16 世纪晚期的法国正在宗教战争里打的不可开交,皇帝都换了人,真的有空用乡镇土特产吗?不重要,赌的就是你对「法国」、「小镇」、「贵族」这些词汇毫无抵抗力。


所以你看,不是消费者太挑剔,实在是这些套路防不胜防。如果照单全收,那钱包就是开门揖盗啊!

测评最大的好处,就是把这些宣传、包装的套路统统丢在一边,跳出商家量身定制的营销情景,直接解决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

比如麦片,你的卖点是纯天然无污染,我的卖点是国外有机农场进口,横评的时候统统打包送去检测机构。包装一拆,噱头扔掉,直接送进机器分析。到底谁的品质更高,营养更丰富,看数据说话;
比如洗地机,你说你更智能,他说他更避障,搭个高高低低地面有障碍有污渍的测试框,同等测试环境下挨个跑一遍,谁缠绕谁路线规划有问题,谁优谁劣,实力一目了然;
比如跑鞋,这个请了明星代言人,那个说可以提升跑步成绩,就用高科技记录下运动轨迹,再实地穿上跑几天。毕竟,鞋子合不合适,明星不知道,只有脚知道;
还有内衣洗衣机,有的说自己洗的更干净,有的说自己可以隔夜托管不生细菌,干脆都拉进实验室里挨个取样。洗完的衣服、用过洗衣机内壁一个也不要落下,培养皿的表现不会说谎……

什么,你说博主测评的结果和你们的结果不一样很正常,电商页展示的检测报告旁边也有小字注明「仅限特定环境」?不好意思,这个理由消费者接受不了。

所以,测评的最大意义就是,把大家拉回同一个起跑线上,真刀真枪的拼硬实力。无论之前的市场宣传如何「扬长避短」、「避重就轻」,包装上用了多少春秋笔法,现在都无所遁形了。

明明白白花钱,是现在消费者的最大心愿。

测评博主的存在,其实也弥补了品牌方和真实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差。尤其是在深挖消费者需求和情绪价值方面,真实用户的反馈,要比市场部在办公室拍脑袋想出的卖点更动人。

比如我这次测评内衣洗衣机这个品类,参与测评的几位博主家庭成员简单,体会到的是「省力省事」、「保护隐私」这些妙用。而三代同堂的妈妈读者反馈说,它还解决了婆婆特别在意的「谁给谁洗内裤」这种伦理矛盾:

还有 @森山 老师霸气喊话洗地机品牌方,消费者不想成为你们复杂命名 play 中的一环,直接上效果比啥都重要:

所以,测评博主的出现,是消费者进化和消费行为更迭的自然产物。

对于商家来说,不要一看到测评两个字,就想着是不是要「黑我」。不要等人家把实话公开讲完了再慌张的发律师函。把工作做在前面,把产品扎扎实实做好才是最重要的。

测评博主想要走的更远,也需要保持自己的初心:
不要总想着消费者为你做了什么,而要多想想你能为消费者做些什么。

所以,是先有了消费冲动这只「鸡」,才会结出「测评」这个蛋。内容本身是中立的,它不会助长一种主义,也没办法倡导一种方式。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不想买东西的人不会去看测评。


| 答主:森山
大家好,我是知乎家电领域的测评答主,这个话题我来聊很合适:
1、作为消费者,为了喜欢的东西,我会不计代价去买,对于重要的商品,我会倾向于购买 TOP1 品牌的经典款,也入坑过各种使用率很低的产品,事后想想很冲动,不值。
2、此外,我又是测评博主,也给很多知友种过草,有过对产品的错误认知,也不可避免的推荐过不那么合适产品,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身处消费主义推广中的一环。
3、我一直在角色互换中,也常思考,做测评如何达到一种多方共赢的模式。

当下冲动消费的促成,有以下几种:

1、信息爆炸的时代,被好看的照片、新奇特的功能而种草,当你逗留后,大数据会频繁推送类似内容,不断刺激你的神经。
2、也有不少人为了薅羊毛,心理学上叫:「损失厌恶」,错过再等 100 年,先买了再说。
3、为情绪价值买单,如老罗直播间卖的东西他自己可能都没用过,卖的是 IP 口碑,但是粉丝愿意买,买的是人情,对 IP 的支持和信任。
4、购买狂躁症,总会有这么一段时间,喜欢逛购物网站,就是想买东西,掏空钱包来填补精神空虚。

站在理性消费者的角度,如何看待测评种草?

对于大部分产品领域,我是不懂的,所以我也要去看测评获得消费依据,梳理了以下困扰:


内容量太多,筛选成本太高

搜索任何一个关键词,都是满屏的内容,但是你很难精准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该信任谁?是个难题。
因为排序机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前排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内容,这是客观事实。
粉丝量越大就越靠谱吗?为什么这个博主什么都懂?
以我自己很熟悉的扫地机产品为例,打开搜索页,这些漂亮的封面看着都很专业,哪些是更优质的,哪些是水货,我也分不清:
此外,这 2 年 AI 的遍地开花,也产生了巨量的垃圾测评,通过几个关键词就能在 1 分钟内做出一个像模像样的内容。
实际上这类内容是AI对互联网上素材的二次剪辑和拼接。


越来越像拍电影

国内有一些做的比较好的测评号,我本人也非常喜欢,比如「影视暴风」、「后看评测」……
喜欢这些测评的主要原因,且不说他们的专业性,但看得出来对产品花了功夫去研究,内容也是精雕细琢;除此以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制作的节目质量(主要是画面质量、节奏把控)让人感到舒适,画面精美,情节完整,就像看电影一样。
这是测评视频的一个趋势——用拍电影的方式制作节目:
摄影棚、灯光、场地布景、多机位、运镜、转场、服装、人物的化妆、收音,前期的脚本设计、后期的视频剪辑,一样都不能少,博主本身还要具备主播和演员的素质,每个环节都要投入专业的设备和人力去实施,真的不亚于拍摄一部电影。
以至于现在成功的视频博主,出席一些品牌活动都要带 3-4 个人的团队,不亚于电影明星。
节目效果好本身是好事,但问题在于:
1、观众往往会因为画面效果,而忽略了内容质量;
2、消费者往往会把「画面专业度」等同于「博主对于产品理解的专业度」。


内容滤镜太多,非商业目的的种草测评难以为继

如果要打一个比方,看种草测评颇有一种相亲前互换照片的环节,运气不好的话,产品买回来发现实际效果和测评中展现的截然不同。
以自己熟悉的扫地机为例,来找找测评中常见的问题:
  • 测评中展示 A 扫地机的拖布清洁效果很好,但是买回家第一次就洗不干净:实际可能是测评中把未使用的干净拖布当洗后效果,然后再抹点污渍当洗前效果,节省了大量测试时间,演示效果还特别好;但是一看拖布的刷毛,前后纹丝未动,轮子纹理和角度,一分不差,是造假的。
  • 测评中展示 B 扫地机避障灵活、准确,但是买回家发现各种碰撞、卷线:实际可能是测评中把线揉成一团,让线变成线球,扫地机能识别到,但其实失去了测试的意义。
  • 测评中展示 C 扫地机拖地时就像橡皮擦一样的完美效果,但买回家发现自己家拖完各种污水印:实际可能是测试时使用了某种特质的液体,很小的量就能达到很醒目的效果。
  • 还有一些博主可能自己都不知道错误的测试方法,如拿着分贝仪直接近距离怼着基站测噪声的方式。
  • 此外,电影制作中有一种「蒙太奇」手法:「通过剪辑将一系列短镜头组合起来,以创造特定的情感、节奏或叙事效果」。这一技法方式,在测评视频中也被广泛应用,大量的短镜头组合、剪切,配上节奏律动的 BGM,使得观众很难静下心来思考每一个片段背后的逻辑,但问题就在于剪切本身就是一种滤镜。

这些现象导致了:「部分测评种草视频是另一种形式的消费陷阱」。
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前面说了,测评视频越来越像拍电影,制作成本高;这还不算前期对产品的研究、拆解,以及对所在行业的、竞品的信息搜集、数据分析;一期节目下来,综合成本是非常高的,没有谁会持续去做这种亏本生意,商业化是必然趋势。
而商业化的内容,就可能会受到品牌的干预,扬长避短的滤镜化操作在所难免。


错误被传播成真理

这 2 年大家都在谈论 AI,也有不少朋友开始使用 AI 写作,我测试过还真不太行,AI 的数据来源是互联网,如果来源是错的,AI 就是错的,要去鉴别这些数据的真实性,成本很高。
一些错误解读,在知名大 V 中也屡屡发生,如果这些错误被频繁引用、广为传播,错误就会成为真理。
比如下面这个案例:一个 20 多万的 up 主,引用了一个 4.9 万 up 主关于扫地机 LDS 技术的描述,称之为 Laser Direct Structuring:
我当时看了就觉得不对,所以还特意去查了 Laser Direct Structuring 这个短语,原来是一种材料的加工工艺:
实际上,在扫地机产品中,LDS 是「Laser Distance Sensor」的缩写,它是一个传感器模组,基于激光测距原理,通过 360 度扫描周边距离实现建图和定位。


消费者需要自己去提取有用信息,提升精准搜索能力

如果你搜索「扫地机哪个好?」,百分百找不到你想要的答案,因为你问的问题太低级。
如果你搜索「扫地机滤网清洁」,你搜索出来的内容,可能百分之九十都是可靠的、没有滤镜的经验分享,因为这种细节展现只有真实体验过才有。
在此基础上,你多搜几个类似的细节,你可能就会对产品本身有针对性+全面的了解。
通过这种方式,消费者也不用在意节目的导向性,只需要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点,就是有价值的。
比如,我买相机镜头时,会搜索「最近对焦距离」这个信息点,对于大部分测评博主,他不会介绍,但是对我来说,很在意这个点。


作为测评博主,简单说说自己的心路历程。

个人在知乎做测评经历,分为四个阶段:
1、首先是兴趣型分享,同样的产品,测评是那么介绍的,但实际体验并不是,所以要去论证、反驳;或者在自己熟悉领域去分享已有经验,也有学习到未知产品领域时,以记录的方式分享出来;这些都是获取精神上的反馈,但这个阶段普通人无法长期坚持。
2、其次是谋生,因为持续的精力的付出,是要有回报作为动力的,这期间会积累测评能力,同步建立自己的领域影响力。
3、当你的内容、结论会影响到消费者时,就会向用户侧价值倾斜,因为他们的一次次咨询是真诚的,会有一种真正被需要的感受在里面;同时,他们提出的问题都是真实的需求,有时候我甚至特别希望被提问,这些成为我搜集反馈的一个重要渠道。
4、成为一个垂直领域的纽带,筛选出好的产品推荐给需要的用户,给品牌提供真正的用户痛点,提供反馈和建议,参与到行业的进步中,这中间产生自己的长远价值,形成良性的商业闭环。
我目前的状态处于 3-4 之间,通过系列化的内容,几乎行业内所有品牌的产品、技术层面的业内人士都有和我建联,长期交流,有争论也有共识,其中第 4 点也是我认为作为一个独立的测评人,比较好的方式。

最后
品牌的优劣,产品的好坏是相对的,存在总有它合理的地方。
我们能看到很多品牌的成功并不是技术创新的成功,而是商业模式的成功,99 块给你一杯星巴克,你会觉得智商税,但是 9 块 9 就变成了香饽饽。
作为消费者,学会筛选出相对真实的内容,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点;剩下的理性或是冲动,这很大程度取决于钱包的大小,以及自身的价值观。


题图来源:森山



知乎热门文章


为什么只有人类喝地球的水需要过滤,其他任何一种生物都可以直接喝?


如何评价脱口秀演员付航获得《喜剧之王单口季》年度总冠军?


为什么凤是雄鸟,而结婚的时候却称「龙凤呈祥」?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