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壹心理
壹心理官微 | 关注心理公开课,每周听心理大咖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志红  ·  孩子以后爱不爱你,从这4句话能看出来 ·  2 天前  
壹心理  ·  30岁高考,35岁恋爱,40岁生娃 | ... ·  4 天前  
胡慎之  ·  你​唯一需要讨好的人,是自己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壹心理

长大后和父母不亲近的人,都经历过这1种绝望

壹心理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4-11-05 10:56

正文



最近刷到一个知乎帖子,一位妈妈求助网友:女儿肚子疼,为什么忍痛不向我们说?她是不是有什么心理病?

评论区网友的回答,看得让人挺难过的:

“我妈有个毛病,每次我们有点感冒鼻塞之类的小病,她都要找出一个原因,比如你没好好穿衣服,你被子太薄了……就连我弟便秘,我妈都要怪他零食吃多了。所以有时候我生病了也不敢跟她说,怕被她责备……”

“生理期痛经严重,我妈就会说,谁让你吃凉的……慢慢地我就会觉得痛经是我自己的错,再也不敢跟她说了。”

“我有段时间加班多,眼睛出了些问题,我爸说:都是你天天玩手机玩的。”

原来,那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遭遇——

遇到什么事情跟家人倾诉,ta们却习惯先找个人或者一件事背锅,而不是想办法解决问题,导致自己遇到问题再也不想跟家人说了。

为什么呢?是家人不够爱我们吗?

或许并不是。

比如开头提问的妈妈,正是想要关心女儿,才会问这种问题。

但女儿出于某些原因,选择了不说。

那么,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宁愿独自面对痛苦,也不找亲近的人诉说呢?

今天,壹心理和大家一起聊聊:关系中的“失望性情感隔离”。


知乎上有个问题:“父母不理解自己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有个网友的经历看得特别令人难过:

我爸妈不知道我抑郁症一般我是晚上关灯之后才躲被窝里偷偷哭。但昨晚我没忍住,一不小心哭了出来。我妈只有一句话:‘你有病啊!’

即便你已经难受到全身发抖,她只觉得你在演戏。”

试想一下,当你身边的人长期这么对待你,你还会有分享和倾诉的欲望吗?

很多人都不会了。

因为你知道,除了迎来指责和否认,让自己更加受伤,得不到任何期待的正面反馈。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失望性情感隔离」

主要表现为:一个人和本该亲近的人,却没有很亲的感觉。
比如和父母、伴侣、兄弟姐妹等,心理上充满距离感ta们没什么分享欲,平时很少联系,在外遇到困难、受到委屈也不会跟ta们讲。

ta们潜意识中已经生成一个观念:对方是无法理解自己的,是靠不住的,我只能靠自己。

“反正说了也没有用,还是自己扛吧。

其本质就是,对对方过于失望,不再把ta当做情感依靠。

关系中产生“失望性情感隔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长期情感被忽略、否认和漠视引起的。

而一旦「失望性情感隔离」形成,轻则关系会变得虚假而脆弱,彼此越走越远,严重者甚至是关系断裂,造成悲剧。

想起《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的房思琪,在她不幸遭到老师性侵之后,曾经两次向母亲暗示求助说“听说学校有个同学跟老师在一起。”

母亲却回她:“这个同学怎么这么骚?”

房思琪是鼓足勇气,想向父母求助的。

但很不幸,母亲的反馈把她求助的路堵死了,羞耻感从此缝住了她的嘴。

有时候,我们最痛苦的并不是事情本身。

而是本该最爱你、最重视你、最该保护你的人,却完全不理解、不支持你,甚至踩踏你原本已经受伤的心,形成二次伤害。

心理学家荣格说:孤独并不是来自身边无人,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一个人无法与他人交流最要紧的感受。

一旦陷入“失望性情感隔离”,人极度容易丧失安全感,总觉得自己是“没有人撑伞的孩子”。

小时候容易在自卑和自我怀疑中度过。

长大之后,又容易因为对身边人的不信任,在亲密关系上遇到障碍,成为不安全依恋类型,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

于是既渴望被爱,又害怕被抛弃,总是患得患失,想依赖又害怕再次受伤,习惯用“假性独立”作自我防御。


想起上周和朋友一家去郊游,她家负责带炊具和帐篷。

没想到抵达目的地时,朋友发现帐篷钩子忘记带了,烧烤炉也坏掉了。

一时间,她有些自责,又急又恼:“都怪我,出发前我怎么就没发现呢!”

她丈夫急忙安慰说:“这也不能怪你,是我下班晚了时间急。你别着急,反正我们是出来玩的,也不赶时间。”

他去车里找工具,再加上绳子把帐篷固定好,又开车跑到几公里外去租炉子。

不急不躁地一顿折腾后,朋友整个人松弛下来,开始乐呵呵地准备烧烤。

这个时候我大概理解了,她经常说老公提供的“情绪价值”,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情绪价值?

我们可以理解为:看见并理解关系中另一半的情绪,帮助对方表达排解情绪,减轻对方的情绪障碍。

美国爱达荷大学Effrey J. Bailey教授曾指出:

“情绪价值不仅决定了一个人受欢迎的程度,甚至决定了一段关系的成败。尤其在一个家中,是否拥有正向情绪价值,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个家庭的未来。”[1]

那为什么,有的人不仅无法接住另外一个人的“情绪”,甚至还要“甩锅”给对方呢?

这并非单单是说话不好听、缺乏沟通技巧那么简单。

很可能是因为:

你的倾听者自身是焦虑型的。

面对脆弱或者负面事件,对方第一反应就是很焦虑。

既害怕处理事情,也害怕面对脆弱的情绪。

因此,ta本能的反应就是,一定要把这个“情绪”踢回去给你,这样ta才会感觉轻松一点。

比较常见的就是,否认你的感受,或者指责你。

“供你吃好穿好的,你有什么好抑郁的?别装了!”

“你啊,就是容易想太多,乐观点就好了。”

“这有什么好难过的,每个人都压力大,你是不是太脆弱了……”

有位来访者初中的时候,在学校被人排挤和欺负,那个时候他因为压力过大,每天都不愿意去上学。

老师让妈妈去学校,妈妈却一味责怪他说:“你为什么总给我惹这么多麻烦?”

他一直记得妈妈那种不耐烦的语气,在很长的时间里,他都觉得自己是妈妈的负担。

经过多次咨询,他才理解了妈妈。

她一个人既要上班挣钱,又要带他,情绪上不太稳定,也很焦虑。

他的小错误都会让妈妈倍感压力。然而这并非妈妈嫌弃他,只是因为生活的压力,加上性格的原因,妈妈承受力比较弱。

另外不能忽略的点是,如果倾听者从小也经常被这样对待,也容易习得类似的情绪处理方式。

加拿大的心理学家威尔丹尼曾说:每个孩子其实都不是很了解自己为什么会产生情绪,也不懂得怎样纾解。

孩子们并不明白情绪是可以被理解的、是阶段性的,需要父母接纳和引导。

如果父母否认了孩子的情绪,或者指责谩骂,时间长了,孩子会被压垮,或者在长大之后也采用类似的方式对待自己身边的人。

很多人不愿意承认,当我们把对方的情绪打回去的时候,实质上,是为了让对方自责,从而淡化自己脆弱和无能的事实。

而所造成的恶果是,倾诉者会受伤,感到不被理解,甚至是抑郁,想从关系中逃离。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越来越难以和亲近的人说心里话。

因为失望啊。

既提供不了实质性的帮助,又无法共情和理解自己,甚至还要迎来打击否定,干脆闭嘴不言。

而对方也很纳闷:为什么ta跟我无话可说,却跟别人谈笑风生呢?

关系就陷入了僵局。


相信很多人和文章开头提到的妈妈一样,是很想与重要的人,重建信任关系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1提高自己的承受力

打破“失望性情感隔离”,首要指向的,就是拿自己开刀——重建自己的力量,提高面对问题的承受力。

只有我们自己力量起来了,才能接纳住身边人的脆弱和情绪。

而力量重建是个长期的过程,既包括在认知层面提升改变,也包括在实际生活当中,通过突破自己脆弱的部分,勇敢解决问题。

曾有个来访者,最怕和人吵架、沟通,性格软弱。

每当妻子向他倾诉婆媳矛盾,他总是说“她毕竟是我妈”,搪塞过去。平时一听到她们争吵抱怨就想逃,能加班就加班。

后来妻子忍不下去,提出离婚。

他一下子慌了,接受心理咨询才发现,他这种“和稀泥”的态度,原本目的是避免矛盾的。

然而却因为双方诉求和情绪都得不到正面回应,导致家庭关系越发剑拔弩张。

在咨询师建议下,他反思了自己处理问题的不成熟,并承诺减少加班和应酬,承担更多的育儿责任,恳请妻子再给一次机会,事情最终有了转机。

像他这样,一次次突破自己生命中的一些难题,力量和勇气也会慢慢累积。

2尝试共情理解对方,提供实质性帮助
面对脆弱和负面情绪,我们也可以尝试单纯地倾听,不去批判,适当引导。

如果能提供实质帮助,那就更棒了。

分享一下我的经验。

前不久,我儿子因为在网上骂人,被人截图给老师。

当我看到截图,一开始是很生气的,但很快就平复了情绪,开始了解事情的经过——(倾听孩子的心声)

原来,几个孩子在群里发了儿子的照片和视频,并且嘲讽辱骂他,他情绪失控,就回骂了对方。

事情是对方挑起来的,只不过对方把儿子单方面骂人的截图发给了老师。

了解到这些后,我们先是把双方截图发给老师,让老师了解全面的情况,并且告诉儿子不要担心——(提供实质帮助)

然后,再对儿子进行引导,肯定了他反击的必要性。等他平静了,再告诉他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适当引导)
当我们做完这些,儿子的情绪也平静下来了。

因为他发现,父母那里是安全的,是可以信赖的。

父母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孩子在父母那里,永远有一份理解和支持,ta才能自由地奔跑。

3长期建立信任

“信任感在个体感到某人、某事或某物具有一贯性、可预期性和可靠性时产生”[2]
信任的坍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重建也一样。

想重建曾经打破的信任关系,如果我们只是三分钟热度,效果不会太好。

需要以爱为支撑,通过稳定、长期的努力,真切地去重新取得对方的信任。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需要一直用“稳定的情绪”“无条件接纳”等标准苛求自己。

真实的关系才最有力量。

如果暂时没有力量做到的部分,我们也可以承认自己的脆弱和不完美。

接不住对方的情绪发了火,可以在事后坦诚自己的感受:

“看到你那么崩溃的时候,我也感觉很无助,不知道怎么帮到你。

对不起啊,妈妈刚才做了一个不好的示范,被情绪控制住了。”

这会让对方看到真实的、脆弱的自己,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接住另一个人的所有情绪,反而可以让关系走得更深的理解和连接。

而如果你是那个经历「失望性情感隔离」的人,可以怎么办呢?

1、学会对父母、伴侣、亲人等关系失望

如果对方没能接住你的情绪,先大大地拥抱受伤的自己。

然后,我们可以尝试跳出关系,从更高的视角去理解这份体验。

不是你做错了什么,而是你所看重的人,或许也是伤痕累累的人,ta们没有力量抱持你。

学会对关系失望,允许和接受对方不可能完全理解和接纳你,降低期待,是一个人成长变好的开始。
2谁痛苦,谁改变

许多人会问,我一个人变有什么用呢?

其实是因为,幻想改变别人真的会不断地失望。

他人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当我们不断学习成长,看待问题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都会改变,周边人也会被带动。甚至原来困扰你的问题都有可能消失。

3、和对方沟通内心的想法

试试看,把你藏在心里的,没机会说的话,好好表达出来。

去掉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学习非暴力沟通表达方式,也可以学习用爱的语言去准确表达自己。

除了表达诚恳,我们也需要让自己不过分沉浸于伤害中,站在更大的立场上去理解彼此。

就像,我们做了父母,面对自己的孩子,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彼时的父母,理解ta们也只是充满爱与困惑的普通人。

我们有必要,相信自己的成长性和创造性。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遗传和心理创伤都不能支配你,无论经历过什么,现在的你都能选择未来”。

愿我们,成为行走的爱,既敢敞开信任他人,也不再让身边人失望,而是成为爱的滋养源泉。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茗荷,心理咨询师,专栏作者。我唯一的使命是让你记起你有多完美。个人公号mingheonline,新书《你本来就很好》。

编辑:Jessica、笛子

图源:网络、unsplash、pexels


原生家庭只是人生的第一章,任何时候我们都拥有重新过好生活的机会。
如果你经历过「失望性情感隔离」,并因此而感到深深的孤独,承受过自卑的创伤,甚至在长大后仍然缺乏安全感,不妨体验一次心理咨询。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会耐心倾听你的烦恼,保护你的隐私,帮助你构建一个安全的“避难所”;也会带领你从全新的角度看待问题、处理关系。我们希望,你能在心理咨询中更加地了解、接纳自己,摆脱他人的束缚,活得更轻盈、更自在。
为了鼓励更多人体验心理咨询,壹心理推出了半价咨询优惠活动。原价¥400~1000的心理咨询,首次下单低至¥200/次!

点击下方海报,立即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