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生信媛
生信媛,从1人分享,到8人同行。坚持分享生信入门方法与课程,持续记录生信相关的分析pipeline, python和R在生物信息学中的利用。内容涵盖服务器使用、基因组转录组分析以及群体遗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BioArt  ·  Nat ... ·  3 天前  
生物制品圈  ·  培养肉(人造肉)能在未来取代传统肉类吗? ·  5 天前  
生物探索  ·  Nature Methods |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生信媛

深入学习ggtree: read.tree()是如何解析newick数据格式

生信媛  · 公众号  · 生物  · 2017-07-09 21:08

正文

最近在学习ggtree,为了更好的理解ggtree的,我去找了一些资料研究,Y叔在统计之都的文章《使用ggtree实现进化树的可视化和注释》提到

除了ggtree之外,我所了解到的其它画树软件在画树的时候都把树当成是线条的集合。很明显画出来的进化树就是在画一堆线条,但是线条表示的是父节点和子节点的关系,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意义,而节点在进化树上代表物种,叶子节点是我们构建进化树的物种,内部节点是根据叶子节点推断的共同祖先。我们所有的进化分析、推断、实验都是针对节点,节点才是进化树上有意义的实体。这是ggtree设计的基础,ggtree只映射节点到坐标系统中,而线条在 geom_tree 图层中计算并画出来。这是与其它软件最根本的不同,也是ggtree能够简单地用图层加注释信息的基础。

那么问题来了,read.tree()是如何解析(B:6.0,(A:5.0,C:3.0,E:4.0):5.0,D:11.0);这种数据呢?于是我就去都源码了。

数据输入部分

    if (!is.null(text)) {        
   if (!is.character(text))            stop("argument `text' must be of mode character")        tree else {        tree "", sep = "\n", quiet = TRUE,            skip = skip, comment.char = comment.char, ...)    }

第一个条件语句,决定数据的读取方式。如果text不为null,则读取文本格式的数据,比如说

newick '(B,(A,C,E),D);'
read.tree(text=newick)

如果text为null,则使用scan函数读取文件。根据scan函数的特点,当file=””,也就是说你没有指定数据的存放路径时候,他会让你从键盘上以parenthetic format读取数据,也就是说

> tree 1: (B,(A,C,E   ),D);
2: (B,   (A,C,E),D);
3: (B,   (A,C,E),D)   ; > tree
3 phylogenetic trees

于是就输入了3个进化发育树。scan的what=””表示读取的数据是字符型。sKip根据输入决定到底忽略多少行,sep=”\n”表示用换行符分割字符。如果没有这个参数,上述的结果就是7个字符串组成的向量。

    if (identical(tree, character(0))) 
   {        
   warning("empty character string.")
           return(NULL)    }

第二个条件语句,利用identical判断scan输入的数据是否为空。这是因为如果scan()只要有一行输入为空,就结束输入。如果一行都没有输入,那么结果就是character(0)

将输入拆分成tree名字和tree的字符串

tree "[ \t]", "", tree)
tree NULL))

后续,先用gsub把tree向量中的制表符和空格都去掉,我们刚才的输入里就掺杂了许多没有必要的空格。
然后用unlist(strsplit(tree,NULL))可以所有tree里面的字符串拆分成单个字符,如果有多行输入,会变成单行的向量.strsplit当第二个参数长度为0时会把字符串拆分当个单个字符串。如果输入时多个字符串的向量,返回的就是list,然后用unlist转换成一个向量。效果如下:

> unlist(strsplit(tree, NULL))
> tree
[1] "(" "B" "," "(" "A" "," "C" "," "E" ")" "," "D" ")" ";" "(" "B" "," "(" "A"
[20] "," "C" "," "E" ")" "," "D" ")" ";" "(" "B" "," "(" "A" "," "C" "," "E" ")"
[39] "," "D" ")" ";"

也就是单个字符所组成的向量。

y ";")
Ntree 1, y[-Ntree] + 1)
if (is.na(y[1]))
   return(NULL)

后面就是用which找到”;“的位置赋值给y,用length判断scan输入了多少tree。然后把不同树起始位置传入给x

c(1, y[-Ntree] + 1)
[1]  1 15 29

后面的条件语句用于判断是否你是否真的输入了newick格式,毕竟你有可能输入错了。

STRING for (i in 1:Ntree) {
    tmp "", collapse = "")
    STRING[i] "\\[[^]]*\\]", "", tmp)
}

character用于创建空字符串所组成的向量。接着用for循环,根据之前的位置信息,把数据读入到STRING中。R里面用paste组合多个字符。
gsub("\\[[^]]*\\]", "", tmp)中的正则表达式直接看不好理解,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 \\[: 先匹配到[

  • [^]]*: 中间是任意多个除](^])的字符

  • \\] :最后是]结尾

所以功能就是删除形如[xxx]的内容。

: 换做我们,可能会直接把STRING赋值为一个空字符串的向量,然后在循环中增加,如下:

mystring = c()for(i in 1:Ntree){
  tmp "", collapse = "")
  mystring "\\[[^]]*\\]","",tmp ),mystring)
}

由于每次循环都要重新在内存中开辟位置,因此会降低速度。而原代码一开始就定义长度,避免了动态创建,提高了计算机效率。

tmp TRUE, FALSE)]
STRING FALSE, TRUE)]

这部分首先用到了lapply对STRING循环套用函数unname。unname在前面定义了,功能就是把输入的结果拆分成两个个部分,如果是”ABC(A,(B,D),E)”,那么输出是(“ABC”,”(B,D),E)”)

unname function(treetext) {  
# 输入字符的长度  nc # 定义text的起始位置为1  tstart 1  # 找到(的字符串的起始位置  while (substr(treetext, tstart, tstart) != "(" && tstart <=         nc) tstart 1  # 返回一个向量,由”(“前的内容和"(”后的内容组成。  if (tstart > 1)    return(c(substr(treetext, 1, tstart - 1), substr(treetext,                                                     tstart, nc)))  
  return(c("", treetext)) }
然后分别name和string赋值给tmpname,和STRING。 **注**:这里用到了循环补齐。
if (is.null(tree.names) && any(nzchar(tmpnames)))    tree.names

这个就是当函数输入中tree.names没有指定,且tmpnames也没找到,就把tree.name命名为tmpnames。这里的nzchar是快速判断向量元素是否为空的方式,any判断是否有一个为TRUE。

将tree的字符串拆分成分支和分支长度

colon ":", STRING)
   if (!length(colon)) {    obj else if (length(colon) == Ntree) {    obj else {    obj "list", Ntree)    obj[colon] 1:Ntree)[!1:Ntree %in% colon]    obj[nocolon]

有一部分数据是(B:6.0,(A:5.0,C:3.0,E:4.0):5.0,D:11.0);。根据“:”的数目决定使用clado.build还是tree.build.这两个函数这次就不说,直接看下效果。

[[1]]

Phylogenetic tree with 5 tips and 2 internal nodes.

Tip labels:
[1] "A"  "B"  "A"  "C"  "NA"
Node labels: [1] "D" "E"
Unrooted; no branch lengths. [[2]] Phylogenetic tree with 5 tips and 2 internal nodes. Tip labels: [1] "B" "A" "C" "E" "D"
Unrooted; no branch lengths. [[3]] Phylogenetic tree with 5 tips and 2 internal nodes. Tip labels: [1] "B" "A" "C" "E" "D"
Unrooted; no branch lengths.

最后一部分大致有点难读懂,需要改天把clado.build和tree.build看懂才行。

总结

看到了如下函数的使用:character(), scan(), identical(), gsub(), lapply(), unlist(), nzchar(), grep().

学习了R语言里面如何使用正则表达式,知道[^]]就能用来匹配所有非]的字符,而不是[^\\]]。

了解到了一个小技巧,提前定义向量长度,提高效率。

阅读原文,可以跳转到Y叔的那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