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健身先健脑
用科学武装身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宇宙解码  ·  山头支张大网,就能收到200升水? ·  2 天前  
科学网  ·  甘肃省5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获批建设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健身先健脑

电一电,竟能提高运动表现?

健身先健脑  · 公众号  · 科学  · 2018-12-09 15:12

正文

健身先健脑丨用科学武装身体

最前沿中文健身自媒体

本文是「MINDS」周年答谢活动( 消失一个月,只为搞这个大新闻 )推送的 第 2 篇 精华内容。

推送标题: 电一电,竟能提高运动表现?

内容分类: 力量训练

推送时间: 2018 年 7 月第 2 期

文献标题: Effects on Volume Load and Ratings of Perceived Exertion in Individuals Advanced Weight-Training After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全文字数:     2600

阅读时间: 5 分钟

图片数目:       6

市面上一直流传着各种「神奇」的健身方式,而近两年来,电,成了健身中的弄潮儿。


前言

Background

市面上流传着各种「神奇」的健身方式,而近两年来,电成了健身中的弄潮儿。如 C 罗代言的腹肌贴,号称能电出八块腹肌;再比如 EMS 训练,号称训练 20 分钟,等同于传统训练 6 小时;还有淘宝售价高达 7900 元的「神经强化」耳机,用经颅直流电刺激你的脑袋,号称能给你带来更好的运动表现。


在传统健身房或运动场中浸淫已久的你我看到这种宣传时,往往会感到可笑,但你有所不知的是,这其实并不一定真的不科学。


今天,我们就来谈论下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与运动表现的关系。


先介绍一下基础的概念。肌肉的收缩始于大脑,通常认为,运动模式主要以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的形式贮藏于大脑中,然后从大脑开始,经过重重修正,直达激活的肌肉。而经颅直流电刺激能通过设备的阳极给大脑传输一个小小的电流,从而降低接收到该电流的神经元的激活阈值(更容易激活)。理论上来说,这能让神经元更容易激发,也更容易储存、修改或提高运动模式。与之相反的是通过阴极放电,这样理论上会让神经元更难激发。


理论听起来很美好,那么实践中怎么样呢?


2018 年,Lattari 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对比了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阴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在训练中的作用。


方法学

Methodology

研究选用了 15 位年轻、健康的参与者,年龄均在 20-30 岁之间,平均身高 163.7 ± 6.7 cm,平均体重 62.6 ± 7.7 kg。参与者均有至少一年、每周 4-5 次的训练经验。


实验包含五次训练,前两次训练测试了参与者腿举的 10 RM 重量以及能否重复 10 RM 测试。后三次训练之间间隔了 48-72 小时,在这三次训练中,参与者分别在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阴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和假刺激(安慰剂)三种情况下,用其 10 RM 重量做尽可能多的次数。具体每个参与者的训练顺序是完全随机的。


电流刺激或假刺激在训练开始前进行,时间长度 20 分钟,经颅直流电刺激是将电极放在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上方,理论上这样可以增强/削弱运动表现并降低/提高主观疲劳度)。假刺激的施加方式也很简单,同样是将电极放在背外侧前额叶皮质上方,但只在前 30 秒有电流,剩下的 19 分 30 秒里设备是关闭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只有在刚开始时会感到电流带来的刺痛感,这种感觉很快就会消失,因此参与者无法辨别假刺激和真刺激,从而达到了安慰剂的效果。


另外,这个实验是个双盲实验,参与者不知道自己接受的是哪种刺激,给参与者施加刺激的工作人员也不进行数据采集、实验管理、数据分析等工作。


20 分钟的刺激结束后,参与者用先前测得的腿举 10 RM 重量做到力竭。研究人员用测角仪测量了每一次动作的角度,确保动作幅度一致,都是到屈膝 90 度、屈髋 105 度。训练完成后,研究人员还让参与者汇报了主观疲劳度。


疲劳度采用的不是我们平时常用的「还能做多少次」的判定方法(Borg’s 判断表),而是主观上感到多疲劳(Omni-res 判断表)。比如说,用还能做多少次的方法去判断疲劳度的话,做 20 RM 和做 5 RM 的疲劳度都是相同的,都是 10,而采用 Omni-res 判断表的话,20 RM 一般情况下疲劳度是高于 5 RM 的(20 RM 更累)。


研究结果

Results

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后,训练总容量显著高于阴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和假刺激后的训练(p<0.001;效应量 3.43-3.68,较大)。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后,参与者平均能用之前的 10 RM 重量做 16 次,而阴极刺激后只能做 10.5 次。


阴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后,主观疲劳度显著高于其余两种情况(p<0.05,d = 0.91-1.12)。


除此之外,经过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后,相比前两次训练中的 10 RM 测试,所有参与者的训练容量都得以提高;阴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后,只有 40% 的参与者训练容量得以提高,13.3% 的参与者容量降低,46.6% 的参与者容量维持不变;假刺激后,53.3% 的参与者训练容量得以提高,没有人训练容量降低,46.6% 的参与者训练容量不变(如下图)。


经过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后,40% 的参与者疲劳度增加,13.3% 的参与者疲劳度降低,46.6% 的参与者疲劳度不变;阴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后,93.3% 的参与者疲劳度增加,没有人疲劳度降低,6.6% 的参与者疲劳度不变;假刺激后,53.3% 的参与者疲劳度增加,13.3% 的参与者疲劳度降低,33.3% 的参与者疲劳度不变。



解读

Interpretation

实验结果是不是很令人意外?


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容量平均高出假刺激组 1.5 倍,主观疲劳度还要低 3% 左右。 本来只能做 10 次左右的重量,仅仅隔了两三天,电流刺激后竟然能做 16 次,再过两三天,不用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的话又只能做 10 次了 。微微一电,竟然有这么大的差别?


本研究之外,还有另外两个实验对经颅直流电刺激与动态力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其中一个研究,同样是 Lattari 等人进行的,发现经颅直流电刺激能显著提高二头弯举的表现,能将 10 RM 提高到 12 RM。另一个研究则发现经颅直流电刺激对等速屈膝、伸膝扭矩和三组训练做的总功没有任何影响。


但这个研究与 Lattari 的两个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电极的放置位置:Lattari 的两个实验均把电极放在了背外侧前额叶皮质上方,而这个研究刺激的位置是运动区皮质(Motor Cortex)。Lattari 认为,背外侧前额叶皮质会感受到疲劳,从而抑制了运动皮质,导致肌肉表现的下滑,因此背外侧前额叶皮质是更好的刺激位置。


但我对神经科学的了解甚少,对此也不好进行评价。但这个结果实在是太出人意料了,而且,这个实验的设计几乎是完美无缺的:交叉设计、双盲实验、顺序随机,连动作幅度都用客观标准去衡量了,并且研究人员声明并没有任何外来资金赞助。


Greg Nuckols 认为,尽管这个实验设计很完善,但由于得到「经颅直流电刺激有利于运动表现」结果的两个实验均为同一群科研人员所为,可能有我们以及研究人员尚未发现的漏洞, 所以在有更多实验结果之前,该结果的可信度仍然存疑。 但不论怎样,再看到「神经强化」耳机一类的产品,我不会再那么嗤之以鼻了。


不过,真要较真一下得话,「神经强化」耳机仍然只能算是个噱头。 正常佩戴时,耳机上电极的位置很难刺激到背外侧前额叶皮质,而刺激其它位置,目前并没有证据显示能对运动表现有任何帮助。



综合建议

Application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