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自由会客厅
自由职业陪伴式成长社区,探索新时代的职业自由。我们通过自由职业科普、线上/线下活动、共创学习小组等形式,陪你一起慢成长,开启「只工作,不上班」的生活方式。
51好读  ›  专栏  ›  自由会客厅

从澳洲打工度假到自由会客厅远程编辑,2年我收获了啥?

自由会客厅  · 公众号  ·  · 2024-02-19 15:57

正文

厅友们好,我是自由会客厅内容编辑付羽希,大家可能更熟悉我的另一个称呼:F。
从2021年10月加入自由会客厅远程团队到现在,有2年多时间 。这2年很短,似乎只是弹指一挥间;这2年也很长,足够留下许多回忆,收获很多成长。
和它的名字一样,自由会客厅对我来说是一个神奇的空间:藏龙卧虎,汇聚了许多背景各异,术业专攻的厅友;海纳百川,包容着每个人挂在嘴边或藏于心底,关于自由的向往。
我们说,要打造一所自由人的大学,而我,就是这所大学的第一批学生。 2月过完,我就要踏上新的旅途 ,「自由会客厅内容编辑」的接力棒将传递给下一位适合的小伙伴。在临近“毕业”之际, 就用这篇文章和大家告别
同时, 也记下在这条自由之路上的所见、所思、所得




断崖式转型后,遇见自由会客厅

2020年10月,在澳洲Gap了1年多后,我回到国内。 出国前已经体验过小城市私企和体制内的工作,去北上广996也不是我想过的生活。加上澳洲的工作精准为每一分钟工时付费,超时和节假日还有翻倍工资。一想到拿着固定月薪苦哈哈加班,我就不自觉摇头。
我在国内的绝大部分职业经历都和新媒体运营相关,也尝试过文案和撰稿的副业。 “既然很难再习惯国内的打工环境,不如当个自由职业者吧!”。彼时,满脸洋溢着青春和傻气的我,在盲目乐观中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图源网络
2021年3月,“金三银四”的跳槽季我没有找工作,在网上一门心思搜集自由职业的信息。
我找到了自由会客厅发起人林安的豆瓣 ,看了她写的「100个不上班的人」系列采访文,大为震撼且深受鼓舞—— 原来自由人生可以有这么多种可能! 我迅速 通过豆瓣关注了自由会客厅的公众号
可惜,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有鸿沟般的差距。 2021年3月到9月,整整半年,我都处于转型自由职业最艰难的时期 每天想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下一个项目从哪里来?下一笔收入从哪里来?
转型初期接商业文案,靠量拉高收入
我一边接着能力可达的所有零散小活儿,包括线上教育平台的讲师,一边尝试运营个人的自媒体账号。 奈何前期积累不够,需要一次次试错,再调整方向。
为了屏蔽外界噪音和压力,我没有住在家里,选择在外租房。无论收入如何,每个月都有固定开销,整整半年都过着入不敷出的日子,全靠积蓄自我接济...
2021年9月的某一天,我突然刷到自由会客厅公众号发布的招聘信息 ,除了有新媒体相关岗位!竟然还是线上远程工作!!
我一跃而起,冲到书桌前就开始 整理作品集,投递简历 ,一刻不敢耽搁。 不久后收到进入下一轮考核的回复邮件,要试写一篇活动招募文 。我把公众号文章扒了个遍,找出可以作为参考的推文,依葫芦画瓢。甚至紧急学习PS,憋出一张类似风格的海报。
提交试稿后我对自己说:“你已经尽力了,如果结果不好,大概就是天意”。人生的“考试”经历过许多,这一次的争取和释然,尤其深刻。
结果大家都知道啦,我收到的是录用邮件~ 接着又通过1个月试用期,正式成为自由会客厅远程团队的一份子 ,故事从此拉开序幕。
工作日常
这里也 给想要转型自由职业的朋友提个醒 ,在当下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千万不要像我一样,轻易尝试断崖式转型。
除了在 经济上要做好半年至一年入不敷出的准备 ,过程也建议求稳。对副业的探索更加完备, 确定好方向, 变现达到一定数目之后再考虑转型。

在自由会客厅2年,我挖到了哪些宝?

从职业发展的角度看,自由会客厅让我告别了零散接活的阶段。 每周固定时间发布内容,固定拿到一笔薪酬,仿佛拉起了一条标准线。余下的时间,可以在这条线之上,探索更多可能。
我终于有金钱和心情去学习新东西: 报了小红书课程,加入写作、成长社群,学习人物采访... 同时,也不断尝试新的机会: 做过其他平台的签约作者,也合作过海外旅游公司...
尝试成为其他平台的签约作者
这些可见的收获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无形财富如同潜藏在海底不可见的巨大冰川:

🔹 以结果为导向的远程办公时间地点灵活,达成工作生活的平衡
团队在框架内给了每个成员极大的自由,只要保证自己负责的板块结果达标,保证及时响应需求,其他一概没人care。
我重组了自己的日程安排,提高了时间利用率,也得以拥有许多外出旅游的闲暇时光 。当然,也形成了出门不带电脑就隐隐感觉不安的习惯。
去年 夏天和家人去海边旅行,在 酒店 完成工作

🔹 跨团队协作,汲取他人长处,优化自己的工作流程
会客厅团队和厅友中间,都有很多非常厉害的人。大家有各种各样的职业背景和经历,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工作风格。 在频繁的沟通和对接中,我默默学习着每个人身上自己欣赏的工作方式
比如有一些城市共建者出身“大厂”,有严谨流畅的对接流程,过程丝滑。我就记下其中的小细节,为己所用。

🔹 肉眼可见技能增长,多了点行走江湖的底气
前文提到,最初试稿推文时,我是连夜学习的PS(🤦‍♀️)。虽然现在对这款软件掌握程度依旧是入门,但找到了其他各种替代方法,做出达到要求的海报。
对公众号、小红书、豆瓣甚至活动行、微店后台的操作,更是轻车熟路。还有许多办公和远程协作软件,比如腾讯会议、飞书、石墨文档等,也多少了解一些功能。
最大的收获当属文稿编辑能力 。人物采访是我未来想深耕的领域,其中一个环节就是文稿编辑。刚开始处理相关工作,我总需要提前一天做好准备,预估完成时间。后来梳理出SOP,找到最称手的软件,几万字的初稿,基本在4小时左右,可以变成一篇直接发表的4000字推文。
在自由会客厅的采访文章

🔹 在嘉宾分享中点滴积累,构建自由职业知识体系,明晰发展方向
被自由会客厅打捞前,我还处于自由职业初级阶段,着眼于一个一个小单子。 如果自由职业游戏有地图,那我手里拿着的,应该是假冒伪劣产品.... 只看得到自己站在哪里,其余全是漆黑一片,更别提该往何处去。
好在,我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整理线上线下嘉宾和厅友们的优质分享。把各种音视频内容,转写成可读的文章。既然要编辑,总得先读一遍,等于同步学习了一遍。
每一点有价值的内容,就把我的地图照亮一片,最终点连成线,让我看到了自由职业成长路径的全貌。 现在,我不仅知道自己身处何处、去往何地,还知道这中间有多少条路,我还需要打出哪些装备。
自由职业通关地图全貌

🔹 链接厅友,成为少有人走的路上的大多数
自由职业也好,数字游民也罢,都是社会主流价值观所不太推崇的选择。尤其是老一辈,总希望儿女有个稳定的工作。
当你孤立无援地走在这条路上,会发现处处都是反对的声音。一旦找到组织,融入群体,少有人走的路,就会成为日常生活的大多数。
现在我的微信好友里,只工作不上班的人占了一半。 虽然固有的价值观从未被撼动,但我知道,人生的选择还有很多。 不论对错,选择而已,不会一成不变,也只能谈是否合适。
🔹 打破圈层,拓展眼界,接触更多新领域
破圈,不仅指打破社交圈层,更重要的是打破了我的认知局限和知识壁垒。 我接触了很多原来不知道的领域,比如:自然教育、Coach、身心灵、OH卡牌、一人企业...一下子来到一片新天地。
原来对商业模式也没有什么概念,只知道单纯用技能获利。在自由会客厅的2年时间里,我了解了很多变现方法。
第一次知道可以把自己的优势产品化,知道把一人企业跑起来的最小三要素,知道如何触达用户,又如何进行客户维护.....
根据嘉宾分享,总结的个人商业模型
自由职业和数字游民的圈子并不大,走进来之后,发现好像到知识付费、自媒体、运营、创业...的圈子,也都是老面孔。

最近看到一句话,特别喜欢: 「真正的铁饭碗,是走到哪里,都有饭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