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看电视
深度行业透视、独到客观评论、新鲜内幕资讯,广电行业、文娱产业资深媒体人运营打理,“看电视”,做有品格、有思想、有见识的内容行业自媒体。
51好读  ›  专栏  ›  看电视

0失误的AI“卷王”冲击下,新闻主播该何去何从?

看电视  · 公众号  · 电视剧  · 2025-02-11 20:56

正文


看电视综编(综合自:澎湃新闻、 新京报传媒研究、红星评论、红星新闻)


春节期间,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的《杭州新闻联播》节目,创新使用AI数字人进行新闻播报,并首次采用“双播模式”,节目形态与日常真人播报几乎无异,且做到了0失误率,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关注。
图片
AI浪潮席卷之下,有网友对人工智能服务新闻工作点赞,但也有网友提出质疑,AI技术用于严肃新闻播报是否该有边界感?而数字主持人的出现,又是否会抢夺真人新闻主播的“饭碗”?
24小时待机的AI“卷王”们
据“杭州综合频道”此前报道,2023年以来,杭州文广集团就开始布局以AI为引领的创新发展战略。创建短视频AI生产实验车间,并孵化出首个创新项目——智语数字人应用创作平台。
据介绍,该平台通过专业级真人拍摄采集,利用全新AI算法实现人物形象及声音复刻重演,打造广播电视级超写真数字人,同步实现从文稿到短视频成片的智能快速生成,制作播出国内首档全流程人工智能电视节目《冠军AI亚运》,而《杭州新闻联播》成为全国首档全数字人主持播报的联播类新闻节目。
事实上,利用AI技术,复刻新闻主持人播报新闻的做法并非始于今日。
2024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央视财经新媒体就曾在蚂蚁灵境数字人平台提供的技术支持下,打造出的以总台央视主持人孟湛东、郭若天为原型进行复刻的AI主播——小东、小天。两会报道期间,这两名AI主播就已实现全天实时为用户解答各类问题。
图片
2024年6月,日照广播电视台也以女主持人王智夏为原型,复刻推出数字主持人“智夏”参与新闻报道。
2024年7月,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国家级盛典《2024中国·Al盛典》节目上,以尼格买提、马凡舒、王冰冰三名主持人为原型,首次亮相了三名AI数字人代表——小小尼、小凡、冰冰,在舞台上进行人工智能科普。
图片
不仅AI数字人,在去年年中,央视多档节目也将AI制作的动画用于新闻播报。2024年3月29日,央视《晚间新闻》在描述候鸟迁徙的背景资料时,选用了AI生成的视频;2024年4月3日,央视《新闻直播间》在解释“强对流天气”并提醒如何做好预防时,同样选用了AI生成视频。
从新闻业务角度来看,AI 数字人取代新闻主播,可以提升新闻生产效率。特别是AI 主播 24 小时待机的“卷王”特性,使其能够实现新闻的实时更新和不间断播报;突发灾难报道中,能够短时间内完成播报准备,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给受众,这也是传统人力播报难以企及的应急优势。
0失误是不是神话
在近期关于“AI主播”的媒体的报道中,0失误成了被写进标题的关键词。
图片
图片
从技术层面出发,AI 主播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对海量的新闻文本数据和语音样本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AI 主播能够分析出不同词汇的使用频率、词汇之间的搭配关系以及常见的语法结构,从而建立起一个庞大且精准的语言模型。
基于这个语言模型,AI主播能够准确判断出每个词汇的正确发音、语义以及在句子中的作用,避免因语言理解错误而出现播报失误。
在面对复杂的句子结构,如包含多个从句、修饰成分的句子时,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够帮助 AI 主播准确解析句子,理解其真正含义,进而准确地进行播报。
因此0失误在理论层面确实已经可以实现,但仅仅做到声音清晰、咬字准确、语速稳定只是一个新闻主播的及格线。
如果把新闻主持人仅仅理解为是一个人体的“朗读机器”,输入什么文字就播报什么文字,做到100%无差错就是优秀,那么真人主持人肯定无力与AI主持人竞争。AI主持人可以随时在线、永不生病、随时加班、不用化妆、一键换皮肤……
但是,如果我们还认为,新闻本身是关于人的事业和学问,那么“硅基AI”不可能取代“碳基人类”的价值和新闻的力量。
根据新闻内容的情感色彩和语境调整情绪状态,播报严肃的时政新闻时,采用沉稳、语速适中的语音;播报轻松的生活资讯时,使用更加轻快、活泼的语音,新闻与新闻之间实现自然流畅且准确无误的切换,目前来看仍是AI主播和真人主播的显著区别之一。
多年前,曾有一位电视台女主播在播报灾区遇难者人数时,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直播过程中哽咽了。这一幕“直播事故”当时给了无数人不一样的感动、慰藉、共情。
因为大家在那一刻感受到了新闻主播、新闻记者是人,和受众生活在同一个空间当中,能感受到新闻事件带来的冲击、震撼、愤怒、悲伤。这是AI无法提供的人的情怀以及根本性的情绪价值。
播音主持是技术,更是“艺术”
红星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已有播音专业学生认为感到压力而选择考研换方向,但也有传媒领域专家指出,认为人工智能会替代真人主播或记者是杞人忧天。
1739100416728533.jpg
其实,播音主持专业的全称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也就是说,学习播音主持的价值从来就不是成为“念稿机器”,而是认识到这门学问的艺术性。什么是播音主持的“艺术”?显然不仅是掌握多种语言表达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理解他人,传递情感。
必须认识到,人们参与生活世界是具身的,技术作为一种文化始终嵌入并伴随整个过程,但终究不可能取代肉身。“去身体化”的AI数字人完全可以做到正确、高效,但“身体在场”所具有的人文关怀,恰恰才是播音主持艺术的意义所在。
“小撒”“小尼”等主持人之所以会广受观众的喜爱,并不只是因为他们的字正腔圆、语调标准,而是因为他们所具备的独特“人情味”和“亲切感”。这也正是“人”目前不可能被技术取代的地方。
就像最近热映的电影《哪吒2》里,人类配音演员的精彩表演是很难由AI完成的,即使后者可以在细节上模仿到极致,但是哪吒那一声声怒吼里传递的感情,只有人类才能表达,只有人类才能听懂。
中国第一位电视播音员沈力老师,她被业界称为“第一个把调门给降下来的人”。在上世纪80年代开播的《为您服务》栏目当中,她用亲切、和缓的语调,与观众平等交流,开了主持人亲民风格的风气之先,也影响了整个行业。
回溯最近几十年中国新闻事业中主持人角色的变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人回归”。主播、主持人以及新闻记者和AI播报最大的不同,不是所谓表情丰富、语音抑扬顿挫,而是能体现新闻应有的在场性、亲历性和情感共通性。
面对“AI主持人0失误,播音学生的职业危机”,应该反思:新闻当中的“人”的力量是否渐行渐远?可怕的不是AI主持人越来越像人,而在于真人的新闻播报越来越像AI,越来越机械化、程式化,能够顷刻间被取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