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正和岛
正和岛,国内第一家专注企业家人群的高端网络社交平台,最低信任成本的人脉金矿。正和岛官方微信聚焦企业家的想法、干法、活法与玩法,每天有独家、新鲜猛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泽平宏观  ·  重在政策落地——11月经济数据全面解读 ·  2 天前  
t0mbkeeper  ·  怀揣 300 ... ·  4 天前  
t0mbkeeper  ·  最近看到野猪泛滥的话题,我又想起了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正和岛

中国商界最有创意的一对兄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洒钱无数(二)

正和岛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7-07-23 18:23

正文

这是两棵彼此相望、努力向上的树。

这是两条同源出发、并行深流的河。

这是一对在商界各有建树的亲兄弟。


我们去上海拜访他们时,正碰上两人都有好事。哥哥华杉的新书《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在北京、上海的机场屏幕上随处可见,他斥资1000万,誓言要将这本书卖到1000万本。他所开创的华与华刚刚过完15岁生日,这家创意公司以华夏幸福、田七牙膏、厨邦酱油、西贝莜面村等客户案例蜚声业界


而弟弟华楠的读客图书,半个月前刚刚融资1.28亿,君联资本领投,估值20亿。这家号称出版界“单品王”的公司,推出过《岛上书店》《藏地密码》《丝绸之路》《巨人的陨落》等众多超级畅销书


在上海印钞厂旁边,两家公司毗邻。外界眼里,他们有不少共同点:都挺拽,华与华从不比稿,很多大企业提着钱上门都见不到华杉一面,读客图书融资则坚决不对赌、不谈价钱,不改变公司运营模式,否则就一拍两散;


都对员工挺大方,华与华近年的内部创意比赛,获奖小组的奖金都是100万,读客去年推行的合伙人计划,一下子送出5辆宝马都非常注重价值观,华与华倡导“正心诚意,尽心尽力”,读客倡导“激发个人成长”“诚信是第一生产力”。


兄弟二人又有不同的性格。华杉读书万卷,却颇以银钱自雄;爱发豪言,却又极其勤勉。华楠气质沉静,做事却力求极致;常无计划,却终能抵达目标


两人办公室的最显眼处,都挂了一副父亲的大幅照片。数十年来,午夜梦回,贵州小山村里的山河故人,常入梦境。终其一生,他们都在向故乡努力靠近,却又与其缠斗不休。



 

口  述 | 华楠

访  谈 | 陈为  叶开甫

编  辑 | 阿D

来  源 | 正和岛(ID:zhenghedao)


融资对我们没有任何影响


这次融资,其实一开始是想给新媒体部分融的,我们的“书单来了”“影单来了”两个公号,加起来已经做到七八百万粉丝了。后来见了两家投资人,他们说你们公司几块业务本身是相关的,有的已经成了,有的还在孵化。你拿出来的,是融资风险最大,最看不着(前景)的,他们说如果这个不成,我就冤了。要不你们最好放在一起融?


出于这么一个原因,后来就没有分开,就新媒体、传统出版、电影三块业务做了整体性融资。其实我们整个融资都谈不上有多大的必要性,就是有这么一个缘起。后来想反正公司应该越做越大,需要越来越开放,股权上也要开放,就下定决心融了。


外人可能觉得20亿的估值挺高,我们觉得这个估值比较客观,既没有过高,也没有过低。投资人很认可我们的价值观,所以整个融资过程应该说非常顺利。


读客图书董事长 华楠

融资这件事对我们保持固有的发展节奏没有任何影响,既没有给我们提速,也没有拖累我们,就是融了资,有了挂牌的事情。当然会多一分责任,但是多了这分责任,也不会让我们在动作上有什么变形,我们还是这样走,只是心里面多一些“哎呀得对得起人家”这么个想法。但是并不会说,为了对得起他,我要去干一些什么。


本来我们也讲清楚了,跟投资人说清楚了,我们这家公司要干这些事情,给钱我们是这样干,不给钱我们也是这样干,不会有其他的。包括像君联邵总跟我们聊的时候,他也说,我们投你,首先我们对你们没有上市要求,就是看重你们的模式,也没有增长要求,所以大家一拍即合。但我们自己会上,他只是说不设时间点,结果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所以他不需要(限定我)。


中国的文艺复兴正在到来


华与华到今年是15年,读客是11年,在它们各自的领域来说,都属于发展得很好。(关于成功的经验,)首先是方法,超级符号。我们这两家公司可能运行的个性不太一样,但方法论上,底层逻辑是一模一样的。两家公司的员工都可以互换的,都可以在对方那边做项目经理。读客请了华与华做品牌顾问,两家合作起来,也没有任何的沟通障碍,只是说华与华在品牌推广应用上面,更加专业,因为他们在品牌上面积累的的案例比我们多。


就读客来说,出版本身是一个非常好的行业,行业本身在越来越好。不过这个行业极其分散,像我们在民营出版里可能排第三,但我们也不过才1%的市场占有率正常来说,做到一个行业的前三,市场占有率达到10%、20%是很正常的。那么,行业本身在增长,我们还继续扩大集中的话,至少还有一二十倍的发展空间,这还只是在纸质书的领域。


电子书也在增长,在传统出版里面,我们的电子书也是排第一的,它还有连年翻番的空间。现在,因为产业融合,出版业作为产业源头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因为超级IP出现最大的领域就是出版领域,你拿到超级IP往下游走会非常顺。这在我们行业里面已经有,像磨铁、凤凰联动、博集这些,他们拿到超级IP,到下游去拍电影、电视剧都很成功。这个增长是很明显的。


还有从我们国家层面来讲,过去30多年,中国从最穷的国家变成了最富的国家,这个富全都是在物质上,我们国家现在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高速公路、电视、高铁、飞机等基础设施比欧洲、美国都要强。但是我们有一块大的领域,比它们全部要弱,就是文化领域。就是说物质基础打好之后,未来的30年,中国文化产业会高速发展和增长。我们在文化产业里面,实际是属于产业的源头,它的增长是不可限量的。


影视方面,从图书衍生到影视开发是比较顺理成章的。对我们来说,不会自己做,而是跟影视公司合作,因为你握着IP,你就有发言权和选择权。国内大的影视机构,像光线、阿里、新丽,我们本来就一直在合作,我们卖很多版权给他们,包括腾讯,本来关系就特别好。


我们要开发的时候,肯定是联合开发,不可能自己去做,电影也极少说一家公司独投的。现在做原创电影喊得那么响,但是做原创电影的风险多大?你做IP电影,确实你的流量是现成的,更重要的是,把握住IP的特质,把握住它的粉丝需求,这个是我们擅长的。因为这个IP就是我们开发出来的,我们一直在跟这些人沟通,这个链条是很平稳的。所以我们看到有出版商参与的电影,成功率比电影公司直接做小说改编的电影要高得多,包括像我们投的《致青春》《老男孩》。磨铁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有出版商参与,成功率就很高。


读客为何善出爆款?


外面对我们比较深的印象之一是,我们的产品意识比较强,这个产品意识是怎么形成的?应该说以前做广告的时候,我们就是一家不一样的广告公司,我们是直接介入产品研发的。我们做酱油广告的时候,会帮助厨房开发酱油;我们做海底捞,会给海底捞开发做火锅的锅;我们帮晨光开发过圆珠笔,我们甚至会将工业设计、三维模型做好给到它。当然我们是提出产品概念,和对方的研发部门合作来进行研发。


也就是说,在做广告的时候,我们在产品研发领域介入就非常深,就已经做了很多产品研发案例。做图书,只是进入到一个新领域的非常顺利的延伸而已。对我们来说,做书这种文化产品跟做酱油、做海底捞、做西贝或者做固安工业园区这种实体产品在方法上没有任何区别。只是行业不一样,然后有一些应用上的差别。


在进到图书领域之后,我们也一直非常注重产品经理的培养。本来这个行业有策划编辑、文字编辑、营销编辑的细分,我们一开始就没这么分,就叫全能编辑,什么都要干。这样做久了之后,这个编辑对产品研发、对市场就都会有比较深的认识


通过这种训练,还有持续不断地做超级符号方法的培训(这个培训我们一直都在做,以前是每个月有课,现在是把每次的开会讨论更多当成培训在做),我们现在有几十个这样的比较成熟的编辑,就是产品经理型的编辑。


入行10年才感觉入了门


读客做成今天这个样子,我还是挺满意的。主要还是觉得运气太好了,你要说真凭本事干成什么事情,回头看的话,一个节点上的运气,没有这些运气,你啥也没有。


2006年5月我们开张出书,然后出了十来本书,没有一本加印,没有任何一本书有回款,每次印书签稿子,全部是我私人掏钱,每个月几万块钱往里掏,花了两百万大部分是我私人的,要撑不下去了。我也心里面打鼓,说可能自己只能干广告,后来突然莫名其妙撞到一份稿子《流血的仕途》,就火了。之后的畅销书有的也是偶然,一路上各种运气。


前年的时候,我说我入行十年,入门一年,我认为自己到2015年的时候才算是入了出版的门。以前就觉得出版行当真的是水太深,前面十年都没有感觉。干到第十年,有一种今是而昨非的感受,觉得自己终于完全开始懂了。


为什么这么讲?以前看书,眼睛盯在稿子上。但事实上这是个全球融合得非常深的行业,版权都是国际版权,我们到书店买的书,是来自全世界。这种对国际版权的理解,对中国阅读的理解,最后慢慢地汇聚到一点,就是阅读的本质是什么?比方说,张勇他可能说得出火锅的本质,他就围绕这个本质可以做成全国最大的火锅店。


那阅读的本质是什么?我最后理解到,阅读的本质是成长。人们都是因为有成长需求才去读书,由此,你就知道了,你要选择什么样的版权。你可以理解我们工作的本质是激发成长,理解到这一点之后,我们整个公司才会有企业文化的东西出来,才知道怎么服务于工作的本质,才会找到自己的使命。我们把自己的使命定义为激发个人成长,进一步理解,我们不管干什么,都是要激发个人成长。


哪一方面的成长?我把它分为三个层面:


1.精神方面的成长


就是这个人本来懵懵懂懂,读了一本书之后,对世界认识得更清楚,对人生的意义更了解,或者说从一个悲观消沉的人变成了一个积极上进的人。我们看到一些小说,如果它能够给人输出这种温暖的、有力量的东西,就会卖得很好。这就印证了,如果你能够激发成长,你的产品就可以畅销。而你畅销的产品是激发人成长的,你自己也会觉得有成就感。


2.知识系统的成长


即能够拓展知识结构的产品,包括历史、地理、人文社科之类。比如我们的《丝绸之路》,帮助读者了解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等,这就是知识结构的补充和拓展。然后这个书名恰好顺应了一带一路,实际上是一个外国教授写了一本书来印证中国国家战略。这本书在中国极其畅销,现在发货量50多万册。


3.生存技能的成长


关于生存技能,从经管到前沿科技,我们出的无人驾驶的书、云计算的书,或者我们出的《参与感》《超级符号》这样的书,读者读了之后,他的工作技能、生存技能能够得到提升。


这三个层面总结出来,就是激发个人成长,包括激发他的精神成长、知识结构成长和生存工作技能成长。


读客去年推行的合伙人计划,一下子送出5辆宝马


这个对出版本质的理解,可以说是限定了我们公司版权选择的范围,这个版权范围确定下来之后,也就知道了在这一链条上,我们这个公司不管做什么事情,印这个书也好,校这个字也好,摆这个堆头也好,终极目标都是为了激发个人成长。那么激发个人成长,也并不是说只有阅读,还有别的,像电影。


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看盗版影碟、在录像厅里泡大的。看这些电影,对精神成长也是起到极大的作用。所以我们也会开发这一类的电影,包括其周边产品。也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做了“影单来了”公号,主要是给粉丝推荐、介绍这些能够激发人成长的好电影,我们的“书单来了”也是基于这样的目的。它们的粉丝增长都很快。


所以从未来来说,我们定下的使命是激发个人成长。不管读客的未来能做多大,或者有多大的限制,我们首先会践行这个使命,同时也会安于这个使命。如果这条路限定了你只能做那么大,我觉得也行,并不是说一定做到天上去,也不一定有那个本事。


我跟我哥公司在一块,家也在一块


小时候,我哥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小孩”,又守纪律,成绩又好,又乖,是整个县城里面著名神童和三好学生。我就是属于那种迷迷糊糊,成天眼睛都睁不开的,上课开小差,下课成天玩儿,但比较会考试。我爸说我这种叫做“放敞猪”,就是把猪丢在山上让它自己去吃,是这么一个个性吧。


外界对我们两人一直有比较,没什么介意不介意,比了40年,早就习惯了。相对来说,性格上我感觉他比较外向,比较爱显摆,比较爱说。我是属于没有事不会吭声的那种,也懒得说。


1997年大学毕业后,我是在广州旅游学校当老师。为什么到那里当老师?因为大学毕业的时候,大家都在找工作,我想我也要找工作。我找工作的标准,就是看哪一个地方的球场好。我在广州找了一圈,最后发现还是中大的球场最好,而广州旅游学校就在中大的西大球场边上,所以我就去那当老师了,也没想干什么事情,就是稀里糊涂的。


干了一年之后,我觉得学校也不是个地方,各种腻歪,没有意思。当时我哥在做广告,有的时候他会拿一些案子给我看。我帮他弄了两个,他卖出去挣钱了,效果挺好,我就说我也去做广告吧,就辞职找了家广告公司。然后果然自己很适合干这行,干一两年就干起来了。


一开始是给人打工,从啥也不会到当上总监就花了三个月,年之内工资从1800涨到5000。那很不容易了,二十五六岁的时候,走在街上,简直恨不得自己是广州首富的感觉。后来又做了几单大的,跟老板说,想涨到6000,老板不同意,然后另外有家公司能给6000,我就跳槽了。在那边干了三个月,有人找我说我们合伙开公司吧,也没有想就跟她合伙了。干了一年,可能是2000年开的公司,到2001年的时候,就挣了百八十万,全是我一个人干的


那一年我是分了40多万,我还记得。后来我又做了几个月的广告导演,拍一条片子挣两三万块钱,一个月拍一条也挺开心的,我哥还给我一点单子。就这么混着干了半年,最后到2002年的时候,我哥说,要不我俩一起干吧,我们就把在原来公司的股份卖掉了。我还分到点钱,我哥一分钱都没分到,他直接从那家公司净身出户了。


我们兄弟俩合作,从来没有考虑过股权问题。我们两家公司是互相持股,都是平分的,只是读客除了我们两个之外,有员工投资人什么的,华与华则只有我们两个。


我跟华杉现在两个人同时在上海的机会其实不多,但只要我们都在上海,至少每天会一起吃个晚饭。我们俩住得很近,走路就十几米。公司在一块,家也在一块。


我没发现我们身上有做广告的天赋,至少我身上肯定没有,好像就没有人在我身上发现任何天赋。我爸当年让我考驾照,为什么?他想这个儿子啥都不会,有驾照,至少可以去开出租车。当时我可是名牌大学,中山大学,他都想的是,反正他没有啥本事,至少他可以开出租车。


人的一生是童年的延续


 家庭教育在我们两人的成长上面可能占了很大原因。我们家,最强调的有一点是责任心,就是人品上面的教育是最重要的。学习成绩,反正成天在学校,也不笨,听听课混一混,总能混得差不多。我觉得主要是人品。


我母亲家里面以前是娄山关的大地主,娄山关脚下有一个叫松坎的小镇,曾经半条街都是我们家的,但是后来被(批)斗了。我妈最重要的是有不服气的上进心,虽然被打到最底层,住在连猪圈都不如的地方,她却无论如何都要上学。她的上学经历是非常传奇的,一个不可能上大学的人,一个孤儿,地主子女,就这样一路上各种各样的斗智斗勇,最后真的一直混到大学里了。后来工作当中,她也是这样的,她好像只有体育课没有教过,其他整个中小学所有的课程全部教过。我们两兄弟,当地没有英语老师,她觉得要教我们学英语,她自己学,最后成了当地最好的英语老师。


中国传统一代父母对小孩很多是压抑型的,我们也不算是鼓励型。(我跟我哥公司做得都还不错,)我父母从来没有表扬过我们,或者极少。他们可能在别人面前,也会很骄傲,但见到你的时候,哎!特朗普知道吗?特朗普他的爸爸特别瞧不起他,特朗普的性格就是他爸造成的,就是咄咄逼人的,一定要强调自己,一定要证明自己,他一辈子就是这样的。特朗普在纽约建了第一座玻璃大楼,改变纽约地貌的,很成功吧?他给爸爸看,爸爸说,你这个破玻璃,如果是你哥的话,你哥肯定不会用这个玻璃。其实他哥早吸毒死掉了。


之前公司的总监都来找我,说老板你能不能适当表扬我们一下?这对我们(兄弟俩)教育很深,所以这些年我对员工以奖励表扬为主,以前是干得再好都是批评。一个人不可能干到完美,要找一个批评员工的由头是非常容易的,我以前就觉得要多提要求,多鞭策,认为批评才是激励,我们自己都是被批评大的。


后来我看到一句话,心里面特别感动——马克·吐温说的,“仅靠一句赞美,我就能很好地活两个月”。这才是本质啊!我看山姆·沃尔顿(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创始人——编者注)的自传,整本书都洋溢着那种激励的气氛,几个人几十个人几百个人几千人几万人十几万人就靠他一个人不停地激励,然后做成一个帝国。有人评价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激励师。


所以我现在对员工的批评越来越少,表扬才是激励。我们这一代人从小都是被批评大的,很多人都没有什么自信心可言。有心理学家说,人的一生就是童年的延续。你童年留下的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也好,心理阴影也好,决定你性格的东西也好,你一辈子都摆脱不了。


还有一个论断,说的是一个在不幸家庭长大的小孩,他的一生都会用于搏斗,而且他还注定无法取得胜利。他搏斗的对象是自卑,或者恐惧,或者各种各样的心理阴影,这些是幸福家庭长大的小孩觉得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他们在一边看着你搏斗,根本不知道你是怎么回事。所以我是认同人生是童年的延续的,这是其一;其二,真正的成长就是要截断这个童年,真正变得成人但是中国现在没有这方面的教育,所以我们事实上都或多或少一只脚还在那个坑里。



对于农村长大的小孩,从小到大那种自卑,确实很难克服。以前我都不愿意承认自己自卑,十年前遇到一个大哥,人家做生意几十亿身价了,应该很自信对不对?结果突然他说,一辈子都摆脱不了自卑。我才意识到这个东西,不是我一个人有,太多人这样了,他那么牛逼也这样。这种自卑从哪里来?教育肯定是最重要的。这个教育不一定是家庭教育,我们的学校教育也是这样的。


我记得小学时候,有一天,我们学校因为一个四年级的小孩调皮,全校开大会,把他揪上去批评,批评完了之后,说你已经被开除了。那个小孩抹着鼻涕下来了,你说他一生得多痛苦。其实那个小孩有什么过错?没有任何过错,但是他一辈子就完了,你说他这辈子能走出来吗?不太可能,这是我们的教育。


我的自信确立起来,谈不上有什么确切的时间点或事情,只是慢慢觉得越来越放松,就觉得哎呀,跟自己说不管怎么样,反正你干得也还不错。但是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干得有多好,比你牛逼的人多了。就是谈不上有多自信,但至少是不觉得有什么自卑了。所以就好像我们公司经常讲的,永远充满梦想、勇气和爱,我一直强调这句话。为什么?是因为我永远充满了这个东西吗?不是的,是鼓励自己。当你低落的时候,当你自卑的时候,你念两遍,可能就会好一点。




课程咨询:Vivian吴 13811171755(微信同号,非诚勿扰)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