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通宝为唐代货币。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表示这是四海之内通行的宝货。唐初仍沿用隋代的五铢旧钱,轻小淆杂。
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开元”,有开国纪元之说,亦有开新世纪之元的意思。
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
样式上,初唐开元通宝光背无文,中唐起钱背开始有星、月及其他纹饰,晚唐会昌开元则在钱背面加上钱局所在地名。经过三百余年铸造,版别复杂。唐代以后仍有冶铸,但样式大多与唐有别。在规格上,开元通宝基本是小平钱,但唐代也铸有少量“开元通宝”折十大钱,属开炉纪念性质,后代也有伪造。
其材质有铜制和金、银制。铜质开元通宝是比较常见的一类开元通宝,由于年代较远,出土钱币较多,故大多表面有锈,磨损严重。初唐外郭较细,中唐以后外郭变宽变粗。开元通宝一般内郭较细,圆穿铸造方正。钱文为隶书“开元通宝”四字直读。通字“甬”头极有特色,融合了篆书的特点。
除铜质开元通宝外,唐朝也铸造过金、银质开元通宝。(另外还有玳瑁、铁、铅等材质)这两种贵重金属币仅限皇家赏赐,供显贵玩赏,并不投入流通,因此存世量极小,尤其是金开元,更弥足珍贵。
从《旧唐书》的记载中看,规范读法是“开元通宝”。但也能从记载中了解到有些人将钱文读成“开通元宝”。从字面意义上讲,两种读法都有道理。
但从文史依托上讲,“开元通宝”读法中的“开元”一词最迟在东汉初年时就已经出现。东汉初期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固在他的文章中屡次提及“开元”一词。他在《汉书·李寻传》中写道:“汉兴至今二百载,历纪开元,皇天降非才之右,汉国再获受命之符。”
他还在《东都赋》中写道:“夫大汉之开元也,奋布衣以登皇位。”两处的“开元”均指开国,开辟新纪元之意。至于“通宝”一词,则为欧阳询首创,意为流通中的宝物,故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开通”一词在唐以前古籍中指打通,疏通,引荐之意。
“元宝”一词在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中有记载,指不可多得的人才。但二者均与钱文含义根本搭不上边。故可见读成“开元通宝”有文史依托,显得自然。
而读成“开通元宝”则缺乏文史依托,显得突兀。另外,从精神内涵上来讲,“开元通宝”能体现出唐朝包罗万象,恢弘大气,奋发进取的精神,也符合唐朝的时代背景。而“开通元宝却无法体现任何积极向上的精神。从铸期上来讲,开元通宝作为非年号钱,铸期很长。
开元通宝经久不息的奥秘就在于它被统治者们看做是吉语钱。读成“开元通宝”能明显体会到吉语就是“开元”,而读成“开通元宝”却无法体现任何吉语。故综合以上分析,《旧唐书》的记载是正确,可靠的,而钱文的正确读法就是“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钱还对日本、朝鲜、越南等邻国的铸钱艺术和工艺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日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就直接使用我国唐朝的开元通宝钱。
《旧唐书·食货志》载:“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两铢四絫,积十钱重一两”。大家请注意,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的一两等于十钱,即我国量制中一两十钱制的计量单位,就是从“开元通宝”这里起源的。
由于开元钱的铸造流通的时间长,铸造数量大,而且全国各州都铸,铸地分散,各地各炉所铸之钱面目不尽相同,所以开元通宝钱的版别特别繁杂,没有人能够收藏齐全,估计有数千种之多。
我们可以分别从开元通宝钱的正面和反面二个角度来看,这样版别就容易分清楚了:
从正面看,主要有:
1、开元通宝四个字有纤细和粗壮之分;
2、元字的第一笔有长短之分;
3、元字第二笔有挑法的不同(左挑、右挑、双挑、不挑);
4、通字的点有单点、双点、三点、三撇的区分。
从反面看,开元钱的反面除了少部分平整光洁无任何标志外(称为光背),大部分开元钱的背面有各种纹饰或标记,如星、月、云、波纹,圈等。星有单点星、双点星、四点星、圈内星;月有单月、双月、三月、四月。而且星和月等纹饰还有笔划粗细的不同,上下左右的位置不同,还有月的开口不同,如仰月、俯月、斜月、孕月、双背月等等。
开元钱上饰有月纹,应该与唐时的人们普遍存在的崇拜月亮的风俗和文化有关。我们从唐代的诗歌中就可以感觉到那时的人们对月亮是多么的喜爱。由于人们对月亮的喜爱,所以在铸钱的时候,为了区别不同的炉别或其它识别、检验方面的原因,很自然就用月亮、星星等形状做个标志或者记号。
钱币圈商城现组织到精美唐开元通宝一批,锈色漂亮,性价比高,是初玩古钱币的朋友入门级样本古币,值得拥有。
商城原售价46元一枚,今晚20:00至22:00时限时价35元一枚,时间一过恢复原价销售,抢完为止。
请大家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进入商城直接购买。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