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游依赖进口,议价能力较弱
体外诊断上游行业主要包括各类酶、抗原和抗体等生物活性物质、精细化学品、医用电子元器件等。其中酶类体外生化诊断试剂中诊断酶占成本的60%左右,目前我国诊断酶等生物性原料基本依赖进口,主要原因为诊断试剂对原料纯度、稳定性等要求较高,由于技术工艺的限制,目前国产原料质量与进口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以从国外采购为主,议价能力相对较弱,规模化采购相对好一些。
目前国内企业也在逐步向上游产业延伸,凭借价格优势实现进口替代,提升成本控制能力,如利德曼、美康生物、科华生物等部分诊断试剂厂家已经实现了向上游的拓展,其中利德曼已经完成了超过13种诊断酶的产业化,成本只有进口的五分之一左右。因此,体外诊断原料的国产替代已是未来发展趋势。
2.中游为体外诊断核心,“诊断仪器+诊断试剂”封闭化为竞争趋势
体外诊断中游产业指诊断仪器及试剂的生产制造,也是体外诊断的核心。目前我国体外诊断行业的集中度相对不高,竞争相对激烈,由于行业整体毛利较高(尤其是试剂耗材,可达70%以上),盈利能力较强,从事体外诊断制造企业数量很多,但是从产品的角度来说,以中低端试剂耗材为主;从下游客户角度来说,以二级医院以下,尤其是基层医院为主。目前在生化诊断领域,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试剂和仪器的进口替代,但技术壁垒较高的领域如化学发光、分子诊断等,国外企业依靠质量稳定、灵敏度较高的产品、技术含量高以及高效、精确的仪器配套,在国内三级医院的高端市场占据垄断地位。
开放式系统是指仪器可以配套别的厂商试剂使用,而封闭式系统指仪器只能配套同一厂商自产试剂使用,通过软件设定而实现。由于体外诊断仪器的使用寿命一般为5年甚至更久,而试剂是一次性消耗品,因此在整个体外诊断市场中,诊断试剂占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由于市场空间较大,国内很多企业集中于诊断试剂的生产制造,与进口或国内其他厂家的诊断仪器配合使用,尤其是在生化诊断领域。而国际厂商以仪器和试剂共同研发生产为主,基本为封闭式。尽管国产试剂价格相对较低,从医院角度来讲开放式系统能够降低一部分成本,但从未来发展趋势的角度来讲,“诊断仪器+诊断试剂”封闭系统为未来的核心竞争趋势,主要原因为:
(1)封闭系统准确度更高一筹:
体外诊断仪器和试剂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匹配度问题,一般情况下公司对自产试剂更为熟悉,对技术了解比较深刻,根据经验的积累及不断的尝试,使得配套仪器和试剂使用后检测灵敏度较高,稳定性好,准确度也相对较高。仪器参数设置好后使用方便,否则还需不断校对和调试;
(2)商业模式角度来说利益最大化:
以配套仪器为入口,实现“试剂+仪器”捆绑销售可实现利益最大化,毕竟诊断仪器的使用时间更长,而试剂作为消耗品每年需求及市场容量巨大,试剂的捆绑销售给企业带来了持续的试剂收入,对终端客户掌控力度较强,合作粘性很强;同时对医院来说,封闭系统供应商更为单一,在售后服务方面体验更好。
3.中下游渠道整合为关键
随着两票制的逐步实施,对医药、医疗器械流通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革需求,势必会影响渠道的整合和合并。上下游资源丰富、规模较大成本控制力较强的大型流通商势必会有收购小型渠道商的需求和动力。
除此之外,渠道商的价值作用体系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围绕检验科的检验外包服务、集采外包服务等,均在多样化的发展。因此IVD渠道的并购整合一方面来自于同行业的“大鱼吃小鱼”,另一方面也来自于中游及下游的资源整合,从IVD制造产业方面来讲,渠道商的整合为企业拓展销售渠道和终端客户资源;从下游独立医学实验室(ICL)方面来看,渠道整合及集采外包可以有效节省成本,优化资源配置。
4.分级诊疗等政策带动下游ICL及基层医疗机构发展
分级诊疗带动和引导基层医疗服务的需求,之前很多体外诊断项目并不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检测范围之内,随着设备、人员、技术的不断投入,各级医疗机构分工的逐步明确,基层医疗机构样本量势必扩容,催生广阔的市场空间。
另一方面,现阶段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仍然有限,其能力尚无法承载整体市场需求,因此外包给ICL是其中一个不错的选择。独立医学实验室(ICL),又称第三方医学实验室或医学独立实验室,是指在卫生行政部门许可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从事医学检测的医疗机构。它与医院建立业务合作,集中收集并检测合作医院采集的标本;检验后将检验结果送至医院,应用于临床。ICL发展动态较容易受到政策的影响,对于产品生产企业而言,收费下降将对企业收入和利润端产生负面影响,对于ICL环节来说,收费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医疗机构的外包动力。而LDT模式(实验室内部研发、验证和使用,以诊断为目的的体外诊断实验)的推行,理论上放开了海量的特检市场,给ICL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