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批国采,下周开标。
第十批国采首年约定采购额(下文简称“采购额”,即首年约定采购量基数*最高有效申报价)85.13亿元,是历次国采规模最小的一次,比前九批最小的(第二批87.9亿元)还少了2.8亿元,不足前九批峰值(第五批550亿元)的1/6。实际上,第八批后,国采规模就已大幅缩小,第九批为109亿元,是除第二批外,前九批规模最小的一次。
第十批国采共纳入62个品种,平均每个品种的采购额只有1.37亿元,创历批国采新低,比前九批最低(第九批2.7亿元)的还少了一半,只有历史峰值(第五批9亿元)的1/6。
第五批采购总额和单品均值都最高,第五批(2021.6.23开标)是化药注射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规则发布(2020.5.14)后,化药注射剂首次批量参与国采,此前累积的大品种最多所致。到第九批开标为止,不管是注射剂还是非注射剂,都经历了多次(注射剂4次、非注射剂8次)国采,化学仿制药大品种已“所剩无几”,所以,不管总采购额还是单品均值都已和此前不可同日而语。当然,此处所指大品种,不包括独家的、竞争不充分的(对第十批而言,过评+原研数<7家),以及因无参比制剂而不能做一致性评价(如氯化钠)等的化学仿制药。
注:上述所言国采,均指化学仿制药国采,不包括第六批的胰岛素(生物药)专项国采。
一、采购额
第十批国采62个品种,2023年在全国公立医疗机构销售额500多亿元,首年约定采购额(首年约定采购量基数*最高有效申报价)85亿元,按前九批平均降幅50%计,实际中选采购额还将比85亿元少一半,也就40多亿元,还不足国采前市场的零头,不足其1/10。
当然,国采报量与实际用量有一定差异。
首年约定采购额较其通用名在2023年公立医疗机构销售额缩水最大的是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
缩水>30亿元的有1个,即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缩水35.6亿元(38-2.4);
缩水20~30亿元的有2个,即拉氧头孢注射剂缩水26亿元(29-3)、复方a-酮酸口服常释剂型缩水23.5亿元(28-4.5);
在>11亿元的20个品种中,缩水比例最高的也是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采购额只占2023年公立医疗机构销售额的6%,“蒸发”了94%;
氨苄西林注射剂“蒸发”92%,间羟胺注射剂“蒸发”88%。
二、企业数
因与第九批国采间隔长达13个月,比前九批的平均间隔(6.7个月)多出了一倍,所以,第十批积累的过评品种数也是历次国采最多的。符合申报资格企业数超过30家的有2个,而前九批只有第三批的二甲双胍口服常释剂型30家。
第十批国采,符合申报资格企业数(以下简称“竞争企业数”)最多的是间苯三酚注射剂,多达36家,但其采购额(2.2亿元)并不大,只排在第十批国采品种采购额的第14位;
第二多的是西格列汀口服常释剂型,竞争企业数35家,采购额(4.6亿元)位于第三位,竞争将非常激烈;
采购额最大的阿司匹林口服常释剂型(不含分散片)(8亿元)的竞争企业数并不是最多的,有15家,排在第11位;
采购额第二大的去甲肾上腺素注射剂(4.7亿元),竞争企业数比阿司匹林还少1家,有14家。
第十批国采,涉及品种数≥10个的企业(按企业集团计)达12家。
其中,涉及品种数最多的是齐鲁制药。
≥20个的有3家,即齐鲁(22个)、倍特药业(21个)、复星医药(20个);
15~20个的有4家,即科伦集团19个,扬子江、石药集团和石家庄四药都有17个;
10~15个的有5家,即华润医药(14个)、上海医药和远大健康都有13个,正大天晴和国药集团各有10个。
上述企业前九批中选也较多。
其中,齐鲁是双料冠军,不但第十批涉及的品种数最多,而且前九批中选品种数也排第一(中选63个)。科伦和扬子江,并列第二,都中选了50个品种。倍特和复星医药分别中选了21个和20个,第十批涉及品种数分别跃居第二、三位。
正大天晴变化最大,前九批中选品种数高居全国第二(55个),第十批则较少,正大天晴正在向创新转型。
第十批国采,采购额为85.13亿元。其中,广东最多。
>6亿元的有4个省份,即广东(7.6亿元)、江苏(6.6亿元)、山东(6.2亿元)、上海(6.04亿元),分别占了全国的9%、7.8%、7.3%和7%。上述4省份合计占了全国的近1/3(31%);
4~6亿元的有4个省份,即浙江(5.1亿元)、四川(5亿元)、北京(4.9亿元)、河南(4.5亿元)。该4省份合计占了全国的近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