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振原的小屋
用幻灯片创造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手游那点事  ·  跳出腾讯,掏空积蓄8个月做出demo:为了“ ... ·  昨天  
微观三农  ·  雷刘功:以数字化赋能现代农业发展 ·  18 小时前  
微观三农  ·  “桂字号”农业品牌 | 容县沙田柚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振原的小屋

短途的终点,也是新的起点

振原的小屋  · 公众号  ·  · 2018-12-28 20:33

正文


这篇文章是公众号「蔡振原」的最后一篇文章,在 2019 年,公众号将会以全新的姿势强势回归,现在,是时候该总结总结了。



比收获更重要的是成长


公众号于 2015 年 11 月开通并发出第一篇文章,到现在,不知不觉陆陆续续写了三年,这三年让我收获了很多,但比这更重要的是成长。


文章写得最多是在 2016 年,除了公众号的更新,那一年的暑假,我码完了一本书,也就是后来大家看到的《PPT 设计之道》。


一开始写也没有想得很远,根本不会想到现在演示文稿这个东西会和我联系得这么紧密。当时的自己只是觉得写一篇好的文章是一件比较有仪式感和形式感的事情,写完之后还会「可爱地」不停地刷新看阅读量。


后来再想想,伴随着自媒体在 2015 年和 2016 年的快速发展,我算是蹭到了一碗热粥,从 2017 年开始脱离了父母的经济援助,一直到现在,有时候还能给我妈买点小礼物(突然反省好像没给我爸买过)。


2018 年,我的身份转换成硕士,我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并不明确。高频率的更新文章对个人来说有不小的难度,但从来没有想过要把这个公众号抛弃,只是在一直酝酿一个更好的方式。


三年的独立运营经历(实际上没有三年,换算成全职可能不到一年)在我的个人成长中分量其实是很大的,说得简单是写文章,但有很多的产品思维,设计思维蕴含其中。


我本身学的就是设计,但学生期间大部分项目都是停留在纸面,能配合文章、书籍这样的小的实实在在的项目一起进行,感觉会很不一样。这种不同领域、跨学科的融合是很容易催生出新想法的。



真挚地感谢


首先要感谢我爸、我妈和我的家人!


他们为我提供了一个他们能提供的最好的家庭环境,在很多自己做事情的方式上,我也能看到他们的影子(尤其是我爸妈)。


我记得爸跟我说过好几次:「没有你妈,你小子根本考不上清华」,我表面上表示不服气,心里却是很认同的。


后来,我手机通讯录「意外地」和我爸的通讯录同步了,我才发现,我中学时代几乎每一个老师的手机号码,他都有。其实这个发现我也没跟他说过,只是真的很感激很感激。


我现在在公众号写的几乎每一篇文章,他们没事都会慢慢看,即便可能话题不相投,而且阅读耗时得有些无聊,但是他们都会看,看完了还默默打赏一下表示「朕已阅」,不免觉得有几分可爱。


然后要感谢身边的每一位朋友!


写完《 蔡振原的 2018 年终总结 那周周末跑去武汉玩耍,被好朋友「批判 」了一番,原因是我在文中对他们竟然连一个标点符号都没提。


这个要深刻地批评一下自己,顺便在这里补上歉意和感谢。


感谢我的室友、实验室的每一位小伙伴,当然还有我的导师!感谢看似塑料,实则珠光体不锈钢般的酒肉朋友们!诚挚感谢我遇见的每一位朋友和身边的每一个人!



还要感谢每一位关注者!


我始终觉得一个个人订阅号和它的订阅者之间是有某种强关系的,虽然未曾谋面,但是总会有一些认知上的一致性,不然两者很难长期「合谋」。


只有当个人订阅号和订阅者之间存在观点、认知,抑或是审美、品味等等要素的一致性的时候,两者之间才能出现纽带。我很感谢自己能通过订阅号这个平台与每一位关注我的人建立起「连接」。



新的运营团队与规划


2019 年,公众号将会以全新的姿势强势回归。我的主要角色是审理人,带着两位小伙伴来一起运营这个公众号,在 2019 年的第一篇推文会介绍两位运营人员。



订阅号整体也会发生转变,我们的新名字叫做 Effork,取自 Efficient、Work 这两个单词的组合,下次看到文章更新,不要记不起来呀,啊喂!


简单地说,我们的所有改变都是为了让每一位订阅者在获取信息知识、高效技能的同时,拥有绝佳的阅读体验。为此,我们会采用更具识别性的视觉系统和排版规范。



在 2019 年,公众号的更新会更加规律,选题、撰写、排版等等内容都会更加讲究,真心地希望通过这个公众号为各位创造更大的价值。所以,看到这里的你是不是有必要将公众号设为「星标」呢?




小尾巴:一个福利


我的年终总结与「微软听听文档」有一个小合作,微软这边提供了几个 Office 账号的福利,但是「微软听听文档」推文发出后,浏览量就已经很高了,让我觉得我自己公众号的订阅者都没能享受到福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