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不知,
可能这个“小怪兽”已经在身体内潜伏已久了,
不痛不痒,
却又伺机而动。
医学指导: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甲状腺外科主任 徐波医师
王阿姨就是如此,在
25年前
,王阿姨因为察觉
喉咙有异物感
去医院检查,当时就
查出了甲状腺结节
,但那时候结节只有“黄豆粒”大小,对身体和正常生活也没有太大的影响,就没有在意。
近期
在女儿的劝说下,又去进行了一次全身体检,
医生再次“提醒”了这个问题
——“双侧甲状腺大小正常,左叶低回声光团伴钙化,性质待定,建议进一步检查。”
这时候有回声光团显示大小已经发展成约为21mmX42mm。“这20多年来没有一点感觉,不说外人也看不出来,也没有任何症状,
怎么越长越大呢?需要切除吗?
”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甲状腺外科的徐波主任说,“甲状腺结节”这个一直以来都默默无闻的疾病,
突然间成了高发病和常见病
。
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人们定期体检的意识提高了
,体检查出的甲状腺结节患者就更多了。
甲状腺结节多见于中青年人群,高发于30至50岁的女性,年龄越大,患病概率越高。
像王阿姨这样子的甲状腺结节在体内相安无事多年的患者不在少数。
大多数人由于缺乏医疗专业知识,在遇到“甲状腺结节”后手足无措,要不要切除?怎么切除?切除有风险吗?……甚至还会产生很多误区,这次,我们一次说个明白!
误区一:
相安无事多年就可以不治疗?
警惕结节恶变!
既然结节可以和人体相安无事多年,那还有必要切除吗?这时候就需要医生专业判断:
一看结节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二看对人体是否有影响、有危害。
总之需要遵循肿瘤诊治九字法则——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医生嘱咐,甲状腺结节分为良性和恶性,虽然
绝大多数均为良性
,发现结节后,首先应该判断结节的性质,然后根据性质遵循个体性差异,如果是无症状、不影响健康和外观的良性结节,可
随访观察
,暂时不进行治疗,选择动态观察。
但要牢记需要根据结节情况和个体特质及时复诊,动态监测,观察进展情况,不要等到出现恶性或者严重情况才去采取措施,到时候可能“小病养成大病”,为时已晚。
有些患者在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后就非常恐慌,
心理压力很大
。一方面觉得自己不能和“结节”共处一体,另一方面极其
担心
一不小心发生
结节恶变
,便强烈要求医生将甲状腺切掉。
但是要知道,甲状腺可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甲状腺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其
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甲状腺功能不足,人的身体状态也会受到破坏。
临床上,发现结节之后,
先进行首次评估,确定诊疗方案。
如果采用是随访方案,可能需要3到6个月甚至更长,比如1年复诊一次,保持
动态监控
。
最终决定是否手术还是要评估结节的性质,结节存在的影响和危害,是否处理的利弊衡量。
虽然手术确实是最彻底的处理方式,但是不建议一发现结节就切除。
一方面很有可能无法根除,还会再长,另一方面手术有一定的创伤,对人体损伤大。
徐波主任指出,很多人的理念里会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结节大了就要切,但实际上,
结节大小并不是判断手术的绝对指标
,比如说4公分,这个数值只是一个相对界限而已,仅供参考。
选择是否进行切除的关键就是确定甲状腺结节的性质
,如果是良性病变,并且没有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例如呼吸困难,吞咽困难,或者是淋巴结增大的改变,可以不用药物,也不用手术治疗,如果经诊断发现是恶性结节,也是甲状腺癌,就需要做甲状腺手术。
可能会有人担心做手术切除结节会不会危险?甲状腺结节手术切除分为
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半切)
和
甲状腺全切术(切除全部甲状腺)
,目前的快速康复外科技术下,术后两天左右就可出院,2周左右基本上可恢复正常。
甲状腺周围有众多重要脏器和组织,术中有损伤喉部神经和甲状腺周围脏器的风险。在手术过程中,因为距离支配声带活动喉部神经非常近,很多人会
担心会不会造成声带运动障碍?
徐波主任回答道“
手术确实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手术越大,影响因素越多,风险也就越高。比如在切除甲状腺结节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影响声带活动导致发音变化的情况,有一定概率造成声音嘶哑,或发音的改变,
但是发生概率极低。
同时医生会采取针对性地保护措施来预防此类情况发生,大家无须过分担忧。”
另外,对于良性、较大(大于等于3公分),影响外观或者对患者产生心理压力的良性结节,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甲状腺外科可以采取微创、对外观无影响、对甲状腺功能影响较小的
微创消融手术
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