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由帆书出品的读好书栏目《遇见》中樊登老师解读的书籍《人生效率手册》。文章主要讨论了人生效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人生效率,包括如何设定清晰的目标、如何利用时间、如何整合技能、如何输入输出等关键点。文章还通过几个实例说明了有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细化目标,强调了人生效率的提高需要持之以恒的行动。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目标的重要性。
设定清晰的目标能够提高人生效率,引导人在迷雾中找到方向,避免迷茫和焦虑。
关键观点2: 目标的细化。
将目标细化,更容易实现。把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能让人更有动力去实现。
关键观点3: 时间管理。
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是提高人生效率的关键之一。利用琐碎的时间学习、工作,能有效提高效率。
关键观点4: 技能整合。
不仅要学会拆解目标,还要学会技能整合。只有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才能真正提高能力。
关键观点5: 输入输出并重。
学习不仅要重视输入,也要重视输出。通过思考、总结、解决问题,将别人的案例转化为自己的经验。
正文
作者 |
帆
书
· 暮野
各位书友晚上好,欢迎来到由帆书出品的读好书栏目
《遇见》
。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樊登老师解读的书籍
《人生效率手册》
。
内容不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自己和同龄人的差距往往是不知觉间拉开的。
毕业时都是平平无奇的学校,一年后你还在埋头苦干,他已经升职加薪。
每天996回到家只想逃避,却刷到他副业风生水起的朋友圈。
我们领着微薄的薪水,做着繁琐的重复类工作,不知觉却发现当年同样起点的人已经混得有滋有味。
许多人会把这一切归因于运气或背景,但其实背后往往另有“玄学”。
而那些每天在朋友圈炫耀生活的人,或许一开始就有清晰的目标,并且,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英国政治家切斯特菲尔德曾说过,效率是做好工作的灵魂。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人生陷入停滞,不如翻一翻这本《人生效率手册》。
起点相同,为何结局天差地别?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不如”别人,有时候往往输在目标。
去了公司几年,一直都没挪过窝,可是和他一起进公司的同学,都已经连晋几级,成了公司的一个中层干部。
原本我还想安慰他人各有命,可是听了他的讲述,突然又觉得:他没这么“委屈”。
当初面试时,朗仔是看大家都报这家公司,所以顺手一起报了,他是因为运气好侥幸入围。
而这位同学做了详细的准备,因此在面试环节就大放异彩,被领导留了心做重点员工培养。
后来工作中,同学又很早瞄准了管理的岗位,一直在对标直系领导干活。
一年后,直系领导离职,已经有管理经验的同学自然升职。
而朗仔虽然也有一颗进取心,但却不知道从哪里发力,平时乐得清闲。
朗仔的亲历,让我想到俄国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有一句名言:“没有目标,哪来的劲头?
”
职场中没有目标的人,就像在迷雾中前行,根本看不清自己的方向,更不会有动力为自己的未来拼搏。
1953年耶鲁大学曾经对应届毕业生做过一次调查问卷:
你们有目标吗?
然而,当研究人员要求这10%的学生写下自己的目标时,只有4%的学生能清楚地将自己的目标写下来。
20年后,当研究人员追访当年的学生时,发现那些白纸黑字写下自己人生目标的学生们,无论是事业发展还是生活水平,远超其他的学生。
法国思想家蒙田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灵魂如果没有确定的目标,就会丧失自己。
目标有时就如黑夜中的烛火,指引人茕茕独行,逆天改命。
那些人生走上坡路的人,往往能把目标拆的很细,把路走得很远。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新闻,一个日本女孩关关从小就有当包租婆的梦想。
她并不是随便说说,而是为了这个梦想制定了详细的计划。
在计划本里,她立下用六年的时间来买下三套房的目标。
去采访她的节目组本来也并不相信,但没想到,六年后,她真的实现了。
在这六年的时间里,她省下每天咖啡钱,坚持自己做饭,用超市的打折券。
每当她觉得日子很难熬的时候,就在笔记上记一下自己今天存款的数字,感动于自己又离自己的目标进了一步,最终实现了梦想。
反观现实中的很多人,想要攒钱买房,想要去环游世界,但每笔积蓄都在一次次犒劳中烟消云散。
想要提升自己,好不容易打开网课,学习了5分钟,又情不自禁捧起了手机。
日本著名马拉松选手山田本一曾两次获得了国际马拉松比赛冠军。
每次比赛前,他总是会提前将比赛路线仔仔细细勘察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
比如,第一个标志是一家银行,第二个是大树,第三个是一座公寓,直到赛程的终点。
原本一段很长的赛程,被一步一步分解成了若干个小目标,让他不至于被这段遥远的路程吓到,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人生像是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谁的模糊越严重,谁就越混沌;谁的模糊越轻微,谁就越清醒。
每天读十页书,远比养成阅读的习惯更细化,更容易执行。
当你能够很好地细化目标,并坚持一步一步去实现时,你会发现,目标并非遥不可及。
好的目标:人生效率的加速器
当我们有了清晰的目标后,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够取得成功。
因为目标和行动缺一不可,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在《人生效率手册》这本书里,作者告诉了我们关于如何行动的三个关键点:
每个人的一天都只有24个小时,如何利用好它才是最该思考的问题。
每天早起2小时,一个月就相当于多出了60小时,一年就比别人多出730个小时,相当于比别人多出了整整一个月。
作者
坚持了整整18年,利用每天早上的两个小时,学了英语,出了书,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成为了一位拥有多重身份的创业者。
我们也可以利用一些琐碎的时间,比如通勤的时间看一页电子书,开无聊会议的时候,做一下简单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