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十点读书
深夜十点,陪你读书,美好的生活方式。好书/故事/美文/电台/美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十点读书  ·  看透人性,你就能预知人生结局 ·  2 天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伊恩·麦克尤恩将出版新书:一部“没有科学依据 ... ·  2 天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几乎不识字的她,完成了一部关于自己的人生叙事 ·  4 天前  
疯子与书  ·  转发微博-20250220114946 ·  2 天前  
蓝钻故事  ·  谁能想到,2025开年第一个惊喜竟然是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十点读书

30-50岁投资自己最清醒的方式

十点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25-02-20 18:30

正文

作者 | 哐哐
来源 | 帆书樊登讲书(ID:readingclub_btfx)


人生的某个阶段,你是否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

渴望经济独立,却被繁重的工作耗得身心俱疲;

追求苗条的身材,却总陷在反复减肥的循环中;

想要营造家庭和谐,却时常在琐事面前失控。

日复一日的焦虑与无力,悄然侵蚀着我们的生活。

当生活缺少了稳定的支持系统,我们便会被琐碎的日常牵着鼻子走,在负面情绪的裹挟中身心俱疲。

真正智慧的人,不让琐事蚕食能量,懂得为自身打造一座坚实的堡垒。

当风暴来袭,有温暖的港湾可依,有坚实的壁垒可靠。

到了一定年纪,唯有构建起一套完备的自我支持系统,我们方能在这场人生的旅途中,满怀热忱地启程,尽兴无憾地归来。



美国哲学家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当了一名老师。

他发现当了教师,他的思维和信仰都要遵守学校的规定,他不愿意。

他尝试从商做生意,但又觉得,如果花很长时间掌握了做生意的窍门,大概率会走上“歪门邪道”,他也不想。

他最擅长的是清心寡欲,个人感受远大于物质享受。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他能把对物质的需求和欲望降到最低。

因此,他只身一人来到人迹罕至的瓦尔登湖,在一个小木屋里渡过了他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两年时光。

他的选择在当时不被理解,许多人认为他是逃避现实的怪人,甚至嘲笑他的简朴生活。

但他没有被社会主流价值观左右,而是沉浸在大自然中,抚平内心的焦虑,找回内在的平静。

他拒绝了工业化社会的浮躁和压力,选择了倾听自己内心的需求。

梭罗深信,只有真正了解并满足自己的感受,才是对自己有意义的生活。


伍绮诗曾说: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2015年春天,一封只有十个字的辞职信在网上迅速走红,信中写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作者是河南省实验中学的心理教师顾少强,多年如一日的工作,让她内心的渴望被日常的琐碎所掩埋。

闲时,她常常会想:孩子们都有勇气追梦, 我活了这么大年纪,怎么反倒不如孩子呢?

于是在一个普通的教学日,她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辞职,去看更广阔的世界。

有人赞赏她的勇气,认为她活出了自己想要的人生;也有人质疑她的选择,认为这只是一时冲动。

可对于顾少强来说,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离开学校后,她的第一站来到了成都。

怀揣着民宿梦想,顾少强在青城山脚下的古镇,开了一家名为“远归”的民宿。

八年过去了,因母亲的请求和女儿教育的需要,顾少强选择回到家乡郑州,这一举动被许多人认为是“打脸”。

她坦然面对外界质疑,微笑着回应:

“离开不是逃避,回归也不是妥协,而是人生不同阶段的选择。”

如今的她,身份更加丰富:既是七岁女孩的母亲,也是拥有多间客房的民宿主,还是一名心理咨询师。


对于那句曾经引起轰动的辞职信,顾少强有了新的理解。

她认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并不一定要去到遥远的地方,而在于体验不一样的人生,找到内心的满足和快乐。

漫漫人生路,只有自己是最忠实的伙伴,没有人比你更懂得你的内心。

接受自己的脆弱与彷徨,在关爱他人的同时,置顶个人感受,是直面人生的不二法门。



海明威曾言: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生命中的苦难无可回避,但每一次挫折都是铸就坚韧的机会。

我们或许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

努力争取的工作机会,却意外失之交臂;

用心经营的关系,出现无法弥补的裂痕;

投入大量精力的项目,未取得预期成果。

这些挫折让我们感到沮丧,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然而,当我们面对失去,不自怨自艾;遭遇痛苦,不闪躲逃避,我们就会在每一次挑战中成长得越发强大。

或许我们会因此学会新技能,开拓新视野,抑或发现内心深处的坚韧与勇气。


Facebook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也曾面对外界诸多质疑和偏见。

初入科技行业时,作为少数的女性高管,她的能力常被质疑。

有人认为她的成功得益于运气,而非自身实力;有人建议她放慢脚步,尽早结婚生子,将更多精力放在家庭上。

甚至在她提出大胆的战略决策时,同事和业界人士也对她的判断抱有怀疑。

可她没有被动接受这些定义,而是选择聚焦个人成长,在科技领域建立了深远的影响力。

随着丈夫的意外去世,她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一度感到无助和绝望。

但她没有被悲伤击垮,而是选择直面痛苦。

雪莉开始积极寻求心理帮助,学习如何应对失去亲人的痛苦。

她还撰写了《Option B》一书,分享自己在逆境中寻找力量、重建生活的过程。

书中写道:“逆境并非终点,我们可以选择重新站起来,继续生活。”

接纳那些无法改变的现实,聚焦自己能掌控的部分,正是她在挫折中依然保持向上的秘诀。


著名作家林清玄也在《一心一境》中提到过:

人生的最大意义不在奔赴某一目的,而在于承担每个过程。

还记得当年爆火的电影《你好,李焕英》吗?导演兼主演贾玲,在银幕上重现了她与母亲的珍贵回忆。

早年母亲的离去,一直是贾玲心里的痛。她懊悔自己未能让母亲过上好的生活,甚至连一张合影都没有留下。

怀着对母亲的深切思念,贾玲决定将自己和母亲的故事搬上大银幕。

拍摄过程中,贾玲多次情难自禁,泪洒片场,但她坚持完成了影片的每一个细节。

电影上映后,引发了广泛的共鸣,许多观众在观影后纷纷联系家人,表达爱意。

贾玲用这部作品,不仅告慰了母亲,也实现了自我成长,成功晋级为导演。

她接纳了无法改变的过去,将痛苦转化为前行的力量。

当我们面对世事无常,不妨像贾玲一样,直面伤痛,用积极的行动去接纳和转化。

让人生的每一次挑战,都成为我们成长的契机,帮助我们找到前进的方向。

你强大的内心,就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把栏杆拍遍》中有句话:

人人都有惊人的潜力,要相信你自己的力量与青春。要不断地告诉自己:万事全在于我。

而光有自信还不足以完全释放潜力,更重要的是修炼一个强大的自我支持系统。

就像博主Ericaliga说的那样,一个现实的自我支持系统满足:

独立的居住空间、稳定的收入来源、充足的储蓄、健康的身体、可靠的情感支持和同频的社交网络。

当你拥有以上这些,就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变得坚不可摧。

即使遇到一两件艰难的挑战,你仍有其它方面的支持让你不至于感到“糟透了”,于是内心也变得格外平静。


建议所有人都尽早建立起独属于自己的支持系统:

1.户外运动:在自然中释放能量

我的一位同事,长期在城市的快节奏中工作,感到身心俱疲。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一个山地徒步活动。

在山间,他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风景,感觉整个人都被重新充电。

回到城市后,他决定每周都抽出时间进行户外运动, 几个月下来,他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效率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也有心理学研究表明,亲近自然可以有效降低压力和焦虑,提升幸福感。

因此,不妨从身边开始,利用周末去附近的公园、湖边或郊区散步、慢跑。

还可以尝试报名参加户外瑜伽、攀岩、露营等活动,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2.旅行体验:在旷野中探索人生

近几年特别流行一句话: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有位旅行博主分享过他的故事:他曾在生活中感到迷茫,不知道未来的方向。

于是,他背起行囊,独自开始了一段旅行。

途中,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听到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他忽然对人生有了新的理解。

回来后,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

正如三毛所说:“旅行真正的目的不在于目的地,而在于看待世界的全新方式。”

迷茫时,尝试规划一次短途旅行,利用假期去一个未曾去过的地方,体验不同的文化,或许会给你新的灵感。


3.发现热爱:在激情中培养兴趣

我有个朋友,总是羡慕那些有浓厚兴趣爱好的人,觉得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潜在的热情,只是有时候被忙碌的生活所掩盖。

回想一下,小时候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乐此不疲?

也许是绘画、音乐、体育,抑或是探索大自然。

不妨给自己一些时间,去尝试不同的活动,重新发现那些能点燃你激情的事物。

比如报名参加一个感兴趣的课程或活动、加入相关的社群或俱乐部……

当你找到并培养起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


4.冥想练习:从心底里找到平静

你是否常常感到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

这种现象被称为“脑雾”。过度压力、睡眠不足、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都会导致脑雾的产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