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那個NG
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史事挖掘机  ·  阿萨德家族简史… ·  4 天前  
史事挖掘机  ·  1983年拍摄的上海人民生活和东方明珠的建造 ... ·  4 天前  
史事挖掘机  ·  罕见的明星老照片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那個NG

欧美老人花大钱买的瓷器,成了子孙嫌弃的破烂

那個NG  · 公众号  · 历史  · 2025-01-12 01:01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讨论年轻人对传统家族传家宝瓷器的态度及其背后的原因。文章介绍了欧美年轻人对瓷器的兴趣转向,以及这种现象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同时,文章也提到了年轻人在选择物品时的审美倾向和对手工制品的偏好。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年轻人对传统家族传家宝瓷器的态度变化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拒绝传统,不愿意接受传承几代人的家族传家宝——名牌瓷器套装。他们更偏好在社交媒体上购买来路不明的建盏等物品。这种态度变化背后的原因与现代生活方式、审美倾向和物品实用性有关。

关键观点2: 瓷器在欧洲的历史地位与现状对比

历史上,瓷器在欧洲曾引发狂热,被视为顶级生活方式的象征。贵族们不惜一切代价获取瓷器,并将其作为传家宝传承给后代。然而,如今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瓷器变得唾手可得,人们不再珍视这些承载希望与美好生活的器具。

关键观点3: 年轻一代的审美倾向与手工制品的受欢迎程度

年轻一代更倾向于选择手工制造、富有变化的物品,如陶器。他们对那些带有古早繁复美学的旧物也有浓厚兴趣。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欣赏手工制品的不完美痕迹,这些痕迹使得物品更具有人情味。

关键观点4: 现代工业产品与手工制品的比较

年轻一代可能厌倦了千篇一律的工业产品,转而欣赏手工制品的独特性和不完美。他们更倾向于购买那些虽然不完美但具有独特魅力的物品,而不是完美的工业产品。


正文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
作者 | 渣渣郡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個NG”(ID:huxiu4youth)。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欧美老人现在比较无语的一点是,越来越多的孩子拒绝传统,不愿意接受传承几代人的家族传家宝——名牌瓷器套装。

更令他们愤怒的是,现在欧美年轻人不爱精美瓷器,却爱上了在tiktok上买那些来路不明的建盏。

多年以后,当老外在TikTok上第一次看见“新鲜出炉”的建盏时,他们仍能想起多年前奶奶家挂满瓷盘的墙壁。

那时年轻一代还小,不明白祖辈为什么会那么沉迷于收藏瓷盘,甚至拿它们装饰客厅。总之,他们觉得这是落伍的家装风格,是古板无趣的体现,不理解也不感兴趣。

但如今,在中国的“瓷器开窑”视频,却让老外跟他们的祖辈殊途同归:让瓷器,尤其是建盏,重新成了这代人追逐的“绿色毒品”。

在reddit上的帖子上,外国年轻人表达了对祖辈收藏瓷器玻璃器皿的不解。一位最抽象的用户表示祖辈把盘子挂墙上是为了打靶

所谓瓷器开窑视频,跟开蚌、赌石一样的盲盒赛道内容。

它的吸引力在于赌,主播对着镜头声称烧了一炉好看的瓷器,里面有好有坏,所以每一箱都令观众期待。

它的推销力在于漏,通过话术将这些玩意儿的成本抬升到想象不到的高度,再利用“给家人送福利”、“这只没烧好”特价放漏的说法,整上氛围,观众就上头了,卖的不是东西,卖的是感觉,一种值感。

因为这些产品质量一般来说都不咋地,且还有化工釉的质疑,所以这种形式的直播在我国直播赛道已经被回流瓷、球星卡之类的给替代了,现在已经沦落成了打工族搞副业的偏门,跟家拿手机怼着屏幕播录像,做代理,挣点小钱。

但这种跟国内已经落后版本的直播形式,却让淳朴老外直接沉迷了。

这种直播出海,不需要做任何复杂形式的调整,只需要找个英语流利的主播,把在国内用的话术翻译一下就能在海外大杀四方了。

现在沉迷其中的老外,把窑工的号子Heysha都当作了直播间家人的口号,每逢开窑,留言板便会遍布口号,这为建盏出窑平添了几分神秘主义色彩,让原价几块在国内没人买的玩意,轻易卖到几百块,还能让老外感觉自己捡便宜了。

虽然直播间里,经常会有聪明人质疑这些花花绿绿的建盏质量,比如到底是不是柴窑烧制的,到底有没有使用伤人身体的化工釉...但这些警惕的声音,并没有影响人们的狂热消费:

 “我是陶艺家,这是我从来没见过的工艺,所以卖60美元的价格很划算。”

 

“我每天晚上都在看他们直播,期待开窑开出个完美的建盏,我住阿拉斯加,昨天买了俩最棒的建盏,已经迫不及待上手了。”

 

“前两天因为没抢到便宜瑕疵品,抱怨了两句他们就给我踢出直播间了,我心碎了,没得看,很空虚。”


看见这种景象,总会让人联想起17世纪明代克拉克瓷在欧洲掀起的那股瓷器热,但在直播间建盏让人狂爆金币的B面,欧美老人正在苦恼于他们的子孙不愿意继承他们的“传家宝”瓷器。

老一代欧美人有种消费习惯,那就是一定要在家里准备一套高档瓷器,只在重要节日,或是跟重要人物在家聚餐时使用。

在平时,他们会改用廉价的餐具用餐,而这些贵重的瓷器套装会被人们放置在专门的柜子里,避免它们受伤,以期日后将它们作为传家宝给到后代。

在所有西方人的记忆中,奶奶家一定有个瓷器柜

这种珍视,从17世纪开始就已经成型,当1602年荷兰把抢劫的葡萄牙的克拉克号商船上的明代青花瓷,带回阿姆斯特丹拍卖的时候,西方世界惊为天物,瓷器崇拜便在大众领域形成。

崇拜这个提法,绝不是我瞎说八道。因为在此之前,西方世界的餐具只有陶器、木器和金属器。它们不是没有瓷器易于清洁的特质,就是缺乏使用轻便的实用性。更重要的是,在用过上千年大差不差的器物之后,突然第一次见到如此灵动的器物,自然会为之疯狂。

上图描绘的是1717年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拿600名龙骑兵跟普鲁士摄政王威尔·汉姆一世交换了151件东方瓷器,龙骑兵指的是装备火枪的高级骑兵,价值不菲。因为这件事他得名“瓷王”,他在生前还有句名言:“君王通过建筑实现不朽。”展现了他对文化的重视。

最能代表这种情绪的,莫过于贝利尼在 1514 年为贵族创作的画作《诸神的盛宴》。

要知道,在克拉克瓷引发民众瓷器狂热之前,中国的瓷器早在南北朝就开始外销,但当时由于海上贸易不发达,基本上在到达欧洲之前就被市场消化了,因此即便对于西方贵族来说,瓷器也是奢侈品。

贝利尼画作中展现了那个年代西方人对顶级生活方式的想象,诸神盛宴里出现了三个青花缠枝莲大钵,那寓意真是此物只能天上有了。

今天的人很难想象,我们如今的日用之物瓷器,在过去曾是让欧洲人头疼的卡脖子问题:由于没有瓷器制作能力,他们只能大量从东方进口瓷器(明末至康熙日本曾取代中国为欧洲市场供应瓷器),这导致了严重的贸易赤字。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欧洲各国开始将瓷器制造作为经济战略的主要任务,从 18 世纪的德国梅森开始,欧洲各国相继攻克了技术难关,实现了瓷器的自产自销。但即便如此,瓷器在西方世界的大众化普及,也要等到工业革命之后。

历史学家 Regina Lee Blaszczyk 在其所著书籍《想象的消费者》中给出了一组令人惊讶的数据,18 世纪初期美国 20% 的家庭没有任何餐具,19% 的家庭没有叉子,很多人用公用餐具和手吃饭。直到工业革命时代,这些问题才陆续解决。

当瓷器能被大规模生产,能被普通家庭消费得起,便引发了全民消费热潮。1890-1920 年正是美国的 “进步时代”。在这一时期,美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民众财富取得了爆发性增长,买瓷器也就成了改善生活的重要一步。

在 1898-1916 年间,美国消费者会拿年收入的 13% 来买餐具。按现在收入换算,相当于每年花 1 万美元买餐具。

从某种意义而言,瓷器之于西方人就像是一种美好生活的象征。他们的祖辈自然会珍视他们买到的瓷器餐具,并将其视为传家宝,希望它不断传承。

1900年美国瓷器广告

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化,瓷器变得唾手可得,人们就不再重视这些承载希望与美好生活想象的器具了。

“过去几代人购买了大量精美的瓷器,并将其视为传家宝。但现在,由于年轻人对瓷器失去了兴趣与信心,导致拍卖会上到处是散落的传家宝瓷器,无人问津,这是一个传家宝过剩的年代。” 著有《二手经济:走访全球旧货市场》的作者亚当・明特这样评价。

很多调研机构也发现了这一现象,他们将当下命名为财富转移的节点,声称到 2030 年,年轻一代将从他们的婴儿潮父母那里继承超过 68 万亿美元的财产,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财富代际转移。但年轻一代对瓷器之类的传家宝兴趣寥寥,更对现金本身感兴趣。

由于大家都希望将传家宝瓷器和旧物变现,导致国外很多地区的二手商店和捐赠机构的仓库爆满。

面对这种状况,婴儿潮一代感觉很难过,一位老人在 Quaro 上这样说到:

“过去我们认真布置餐厅,用上好的餐具,是为了告诉客人他们很重要,值得我为他们打造最好的环境,但是如今我们失去了认真布置餐桌的优雅,你看看街上每个人都穿着一样的衣服,牛仔裤和帽衫,整个社会充满戾气,这真的很可悲,也可能是我老了,我觉得这是社会的粗俗化。”

虽然年轻人不愿意继承传家宝的确令人伤心,但这背后是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不可逆改变。

年轻一代的生活压力要大于他们的父辈,其中包括收入和居住环境。当更多的年轻人远走他乡生活,成为租房客,让他们带着传家宝生活就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此外,当小家庭成为主流,一大套的传家宝瓷器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这种状况不但在欧美发生,在日韩等地亦是如此。比如在日本,年轻一代将逝去长辈积累了一辈子的茶道具、香道具等古美术品以非常廉价的价格卖给商店,然后这些家族珍宝经过流转,最终流入国外玩家的手里。

从表面上看,今天的这种状况,是繁复设计的传家宝在极简主义审美统治下的年轻世界里没有地位。但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滞销的家族传家宝,就会发现这个理论有点武断。

因为传家宝虽然成了破烂,但更多带着古早繁复美学的旧物,却成了年轻一代装点生活的秘宝。

一份商业报告可以佐证这一点:相较于名牌瓷器,年轻玩家更青睐那些非标性、手工制造的旧物品,比如在餐具上,年轻一代就喜欢陶器这类富有变化的物品。

如果你进一步观察那些滞销的传家宝,就会发现一个共性:它们大多是工业时代被大量制造的贴花工艺瓷器,这些瓷器品牌价值高,但却都是在流水线上被大量生产的物品,这意味着完美,也意味着单调无趣。

因此,与其说年轻人不愿意接受传家宝,倒不如说是在看够了千篇一律的工业品后,人发现自己还是爱人造的器物。

他们或许没有工业品完美,但身上那些手工留下的不完美痕迹,更像是该在家里用的东西,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有人味吧。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