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讲述了明朝时期汉王朱高煦的造反事件。朱高煦因争夺皇位起兵造反,但最终失败并被处死。文章描绘了事件的背景、过程以及朱高煦的结局。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朱高煦的造反事件背景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二儿子,曾立下战功,心生夺嫡之火。朱棣选择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心生不满,多次在朱棣面前说坏话,甚至陷害朱高炽。朱棣去世后,朱高炽继位,朱高煦多次企图造反。
关键观点2: 朱高煦的造反过程
朱高煦多次派心腹到京城谋划叛乱,但多次被挫败。他在朱瞻基回京的路上设下埋伏,但朱瞻基早有防备,顺利继位。朱瞻基对朱高煦的宽容被视为软弱,朱高煦再次起兵造反,但准备不充分,消息泄露。朱瞻基亲自出征,朱高煦的盟友按兵不动,最终他选择投降。
关键观点3: 朱高煦的结局
朱瞻基没有处死朱高煦,而是把他关在逍遥城。但朱高煦仍然不知收敛,故意绊倒朱瞻基,最终激怒朱瞻基,被用铜缸烤死。他的十个儿子也被处死。
正文
1426年,明宣宗朱瞻基坐在御书房里,眉头紧紧皱着。
他的叔叔朱高煦,曾经在战场上那叫一个威风八面的汉王,如今却成了他心里怎么都拔不掉的一根刺。
朱瞻基轻轻叹了口气,回想起父亲朱高炽临终前跟他说的话:“瞻基啊,你叔叔性子急,但到底是自家人,能饶他就饶他吧。”
可现在呢,朱高煦居然起兵造反了,这让他怎么能咽得下这口气呀?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二儿子,从小就特别勇猛,打仗可厉害了,很得父亲的喜欢。
当年靖难之役的时候,朱高煦好几次把朱棣从危险里救出来。
就说浦子口那一仗吧,朱棣都快绝望了,幸亏朱高煦及时赶到,这才把战局给扭转过来。
朱棣还拍着他的背说:“好好努力,世子身体不太好。”
他觉得自己比大哥朱高炽更有资格继承皇位,毕竟朱高炽胖得走路都得人扶着,可他自己却是战场上的一员猛将呢。
不过呢,朱棣最后还是选了朱高炽当太子,把朱高煦封为汉王,藩国在云南。
朱高煦哪能甘心呀,好几次在朱棣面前说坏话,甚至还陷害朱高炽。
朱棣为了断了他夺嫡的心思,就把他打发到乐安州去就藩。
朱高煦心里那叫一个憋屈,暗地里使劲儿积攒力量,就等着机会来了大干一场。
朱高煦觉得机会来了,就派心腹到京城去,打算找机会叛乱。
可朱高炽早就有防备了,朱高煦的计划还没开始实施就被发现了。
朱高炽念着兄弟情分,也没怎么追究,只是把他软禁在了乐安州。
他知道朱瞻基正在南京处理事情,就打算在朱瞻基回京的路上设下埋伏,把他截杀了。
可朱瞻基早就料到他会来这一手,一路上都穿着便衣,还绕着道走,最后顺顺利利地回到京城当了皇帝。
朱瞻基登基之后,也没去追究朱高煦的阴谋,反而对他挺好的,就盼着他能安分点过日子。
他还以为自己名声大,能把大家都吓住,谁知道他准备得太不充分了,消息很快就泄露出去了。
朱瞻基知道后,并没有马上派兵去打他,而是写了一封信给朱高煦,劝他别再折腾了,还说以前的事儿既往不咎。
可朱高煦却觉得这是朱瞻基在羞辱他,回信里那是大放厥词,甚至还辱骂已经去世的朱棣。
朱瞻基一看,这下算是下定决心了,听了杨荣等大臣的建议,决定御驾亲征。
这个消息一传出去,六军将士那士气高涨得不得了,民心也很快就安定下来了。
再看朱高煦那些盟友,一个个都按兵不动,不敢轻举妄动。
等朱瞻基的大军到了乐安城的时候,城里的士兵早就吓得人心惶惶了。
他们可不想跟着朱高煦一起送命,都想着把他抓起来献给皇帝。
朱高煦心里也明白,这局势已经没法挽回了,为了不被官军抓住,他偷偷地顺着小路溜出了城,选择了投降。
这场准备得乱七八糟的“造反”闹剧,连一场正式的仗都没打起来,就这么结束了。
朱瞻基念着叔侄情分,没杀朱高煦,只是把他关在了皇城西安门内的逍遥城。
有一天,朱瞻基去看他,他居然故意伸腿把朱瞻基绊倒了。
朱瞻基这下可气坏了,实在是忍无可忍,就下令用一口300斤重的铜缸把朱高煦扣住,然后在铜缸周围点上木炭,把他活活烤死了。
接着,朱瞻基又下令把朱高煦的十个儿子都处死了,彻底把这个隐患给除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