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如何找到有社会意义且高质量的研究选题,通过关注社会热点和反思刻板印象等方法来挖掘研究价值。文章还提到了三个具体的选题方法:反刻板印象法、刻板印象过程化以及二者结合法,并给出了周敏教授的研究案例。最后,文章强调了选题策略的重要性,并推荐了一个论文写作和发表训练营。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高质量且有社会意义的选题并不难找
可以通过关注社会热点、结合学术前沿来挖掘研究价值。
关键观点2: 反思刻板印象是找到研究选题的好方法
通过对刻板印象的反思,可以提出高质量的研究选题。
关键观点3: 三种具体的选题方法
包括反刻板印象法、刻板印象过程化以及二者结合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你高效找到合适的研究选题。
关键观点4: 周敏教授的研究案例
通过综合两种方法确定选题的案例,将“亚裔美国人为什么这么优秀?”这一标签反转后,再进行过程化研究。
关键观点5: 论文写作和发表的策略和技巧
文章提到了《寒假论文写作和发表训练营》,通过这个训练营可以学习选题的策略、论文的拆解和仿写、AI协作、底层逻辑以及投稿发表等技能。
正文
如何找到有社会意义且高质量的研究选题呢?
很多同学对此感到迷茫。求学阶段,我们的选题可能是导师给的、或者来源于某个既定的研究项目。但是,当我们需要独立寻找选题时,却不知从何下手。我在上课时,经常把这种问题称为“人质综合症”——因为习惯了完成被指派的任务,像个“研究人质”,一旦需要自主选择课题,就失去了方向感。
实际上,高质量且有社会意义的选题并不难。举个例子,我在撰写公众号文章时,常结合社会热点与学术前沿,将公共事件转化为教育学、传播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的研究话题。不论是“姜萍事件”“麦琳李行亮事件”,还是“川普当选”或“安倍遇刺”,我都可以通过教育学、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视角挖掘出更深的研究价值。
那么,如何高效找到合适的研究选题?确实,关注社会热点是一条捷径。但很多同学会说,即使选择了热点话题,研究往往停留在对现状的描述,缺乏深度,容易显得空泛。如何避免这一问题,进而转化出真正高质量的研究选题呢?
我也经常思考这个问题,因此总结了一些这方面的技巧。这篇文章,我特别分享其中一个非常好用的思路:反思“刻板印象”!
社会热点往往是我们对某些群体或现象的刻板印象被挑战的结果。比如,为什么外卖员、主播或卡车司机会成为热点话题?正是因为我们对这些群体抱有既定的观念,而事件的曝光让我们意识到,对ta们的真实生活我们其实了解甚少。
所以,只要你从刻板印象出发去研究社会热点,一定能提出高质量的研究选题!下面我将为你介绍三个具体的转化方法:“反刻板印象法”、“刻板印象过程化”以及“二者结合法”,并带你拆解国际前沿的研究实例,可以直接模仿、上手就用!
选题的策略有很多,我在下月开设的《寒假论文写作和发表训练营》会系统讲授,也会涉及到用人工智能工具协助。这个训练营,也会带你拆解优秀论文、快速仿写出自己的论文。针对五个训练(论文分级、拆解仿写、AI协作、底层逻辑、投稿发表),帮你打好扎实的论文核心技能。
第一种方法叫做“反刻板印象法”。什么是“刻板印象”?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身份,我们总会给人贴上各种各样的身份标签,例如“外卖小哥”、“家庭主妇”等等。
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这个标签真的合理吗?这个标签真的公正吗?
例如“女博士/女护士”这个标签为什么要加个“女”字?“外卖小哥”为什么要加“小哥”这样的描述?虽然“卡车司机”没有直接的性别标签,但我们似乎还是会默认卡车司机是男性。
通过反思这些标签,我们会发现很多性别标签里都蕴含着一定的偏见,或是对一定现象的概括。如果我们能反思这些标签、揭露这些刻板印象,我们就可以做出我们的研究贡献,这种“反刻板印象”的方法就为我们找到了值得切入的选题。
例如,美国社会学会有一任会长Williams的一项研究就发现“我们一般印象中女性作为主导的领域(如服务行业),如果有男性进来,他的升迁可能比女性更快”,这一发现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是反常识的。
换句话说,我们通常认为护士都是女性,大家也就不会关注和反思里面的性别问题。但是,如果有男性进入这一行业会发生什么呢?这就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选题。
再比如一个非常经典的研究:二战前后的“白领犯罪”研究。以前我们往往认为犯罪与暴力、身体相关,与工人阶级相关,但这个研究中第一次提出了“白领犯罪”的问题。例如很多公司的白领盗用公款、报假账,虽然没有起诉也没有身体暴力,但依然是一种犯罪行为。
这个研究就打破了以前将“犯罪行为”和“工人阶级”联系起来的刻板印象。这种对“标签”进行反思的“反刻板印象法”就是一个非常实用的选题方式。
第二种方法是“刻板印象的过程”。这种方法将印象标签视为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什么是“过程”和“结果”呢?这种方法其实来源于著名的芝加哥学派,他们的代表性论文题目都是“becoming...”,也就是“变成...”。
例如:他们的研究“变成宗教皈依者”,而我们的刻板印象是这些人就是“很迷信”,没什么好研究的。但是,芝加哥学派会关注“这些人的宗教皈依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
再例如:他们的研究“变成盗用公款者”,而我们的刻板印象是这些人就是“很贪心很自私”。但是,芝加哥学派会思考“有的人如何一步步在道德上接受自己盗用公款?”
因此,很多论文都在研究“标签的产生过程或转变过程”,当你把这个“过程”说清楚,你的研究选题也就得以确定了。
我们能不能结合以上两种方法,让选题再上升一个层次呢?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周敏教授的研究就将这两个方法结合起来。
她关注的点是:美国的亚裔美国人为什么这么优秀?在美国的中国人好像总会给大家“考试很厉害”的印象,他们在医疗、律师等行业也都非常出色。为什么我们会成为“模范少数族裔”呢?
她将这个标签反转后,再对其进行过程化,来展开研究。她首先从过程的角度思考“为什么亚洲人在美国如此优秀?”,她发现原来亚洲人入境拿签证的时候就已经经历了高标准的筛选过程。换句话说,你能来美国定居,就已经高出美国的平均教育水平了,这就是一种反转和筛选。
接着她发现,整个美国的公立教育体系都存在一种“积极的刻板印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觉得亚洲人都很模范,教育系统也会更加关注亚洲人。同时,亚裔社群之内也存在一种很强的文化期待,他们认为“亚洲人就要考得好才行”,所以会为你办各种补习班。
因此,我们发现周敏教授将这一研究上升到了集体层次,来反转我们对于“亚裔美国人”作为一个“模范少数族裔”的印象——他们不是在美国才变得模范,他们在来美国之前就已经是模范了。他也不是来了之后立即变成模范,而经历了一个被培训、被关注的过程才变得模范。
周敏教授的研究提供了通过综合两种方法确定选题的案例。无论是“反刻板印象”和“刻板印象过程化”的单独使用,还是两种方法的进一步结合,都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找到选题的切入角度。
因此,如果你想提出好的研究选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思考所关注群体的标签是什么样的,随后对“刻板印象标签”进行进一步挖掘
>> 想写出让导师和审稿人一眼心动的论文?点击了解👇
* 从选题到成稿、发表,助你一口气通关论文写作和发表全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