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重建自我课堂
精致阅读、优雅生活——在这里,生活可以很有趣,格调可以很丰富,理想可以很肆意,阅读可以很小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开年王炸英剧,揭开了顶流女作家的“历史悬案” ·  10 小时前  
新周刊  ·  最有感染力的方言,为什么“妹有口音” ·  13 小时前  
正午故事  ·  被“电诈”PUA的高学历者们 ·  2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资讯|线上“薅羊毛”不灵了,线下消费更香?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重建自我课堂

中国式穷人思维:你越省就越穷

重建自我课堂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8-02 21:53

正文

文| 国馆 授权发布

来源| 国馆(ID: guoguan5000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种心态叫“稀缺心态”,即你越觉得自己缺什么,就会越在意什么,而事实却往往是,你越在意什么,就越缺什么。


01


有一户人家曾经很穷。


墙上挂着一条咸鱼,一家人围着一盘咸菜扒拉着白饭。低头吃一口饭,抬头看一眼鱼,就算是吃着肉了。孩子忍不住多看了一眼,父亲要责骂他贪婪。


有白米饭就咸菜,墙上还有鱼,已然是十分不错了。还有更多的人只能吃野菜、草根,甚至是观音土。更有人互换孩子杀了吃……

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看天吃饭,不知道何时,天灾人祸就会忽然降临。普罗大众既穷困,又要时刻准备着无妄之灾。


勤俭节约,成了生存与生活的智慧,几千年不变。


如今,中国人富裕了, 勤俭节约在老一辈人身上愈发凸显。


罗奶奶买了几斤香蕉,回到家发现有两根有点发黑,局部有点腐烂了,赶紧给吃了。


看到剩下的都还好,舍不得吃,决定再放放。过了两天,又发现两根开始腐烂了,罗奶奶赶紧又吃了……如此循环,几斤香蕉吃完了,但一根好的都没吃到。

喜欢做这样的事情的,可不只有罗奶奶。



肖大妈的儿子给她买了一件几千块钱的衣服。每逢有亲朋上门,她都要拿出来展览一番,但就是舍不得穿。只有每年大年初一的早上穿几个小时,又赶紧脱下来收好。直到有一次拿出来,她却发现衣服被老鼠啃烂了。

该吃的不吃,该穿的不穿,该用的不用……


很多人依然过着紧巴巴的日子。这可不仅仅是因为还没适应富裕的日子。


这是一种习惯,一种思维,一种眼界,一种格局。



02


我们家离小镇大概五公里,步行一个小时。父亲舍不得五块钱的车费,去镇上从来都是步行。


冬春倒也罢了,40度高温的夏天,他照样倔强地顶着烈日一步一步走到镇上,再走回来。


我们劝他坐车,反而总是引来一顿教训。


终于一天,他因此而中暑,住院的医药费够两年的车费。


满以为他会吸取教训,有所改变。


不曾想,他因为住院花了钱而变本加厉,甚至有重物在身,也不坐车。


父亲还有一个习惯,有病不看医生。


先是熬着,希望“过几天就好了”;如果熬不过,就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小药铺拿药吃,甚至自己根据偏方配草药。


直到十分严重,他才会答应去医院看正经医生。但往往在这个时候,病情已经沉重,所花的钱是几倍。

并不是家里缺车费或是药费。他只是习惯了“坚持节约的传统美德”。


而且这种习惯固执而倔强,不可撼动。肯定不止我一个人有这样的父亲。


固守勤俭的人,不论做什么事都非常注重省钱。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种心态叫“稀缺心态”,即你越觉得自己缺什么,就会越在意什么。


而事实却往往,你越在意什么,就越缺什么。


山东烟台的孙大爷年轻的时候经历过一段苦日子,“缺钱”在他心中已经根深蒂固。


哪怕现在儿女成人,生活毫无压力,他依然觉得自己很穷困,也担心将来会再次遭遇穷困。


“苦日子过怕了”的他,一直很节俭。


为了节省水费,孙大爷洗菜的时候总是草草了事,如果看着干净,他甚至不洗。


加上他又特别喜欢吃凉拌菜。


因为经常吃没有洗净的菜,孙大爷感染了黄疸型戊型病毒性肝炎(一种由进食为主要感染源的病毒肝炎疾病),差点因此而丧命。


最终住院费花了近七万元,才捡回一条命。七万元,够孙大爷活两辈子的水费了。

“稀缺心理”会严重影响人的认知智慧,导致人们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因小失大。


这是一种典型的穷人思维,却也总是和“节俭”的优良品质同在。


03


因为地处三峡库区。三峡工程蓄水前期,县城需要搬迁。搬县城就需要大兴土木,需要很多建房子的砖。


我们镇上正好是两条河的交汇处,河沙堆积,是优质的建材。有头脑的人去河里挖沙,打成砖,运到县城去卖。有利可图,村民群起效仿。

政府觉得这是惠民的好事,愿意支持。


政府给一家垫资十万元,置办打砖的机械。但是这十万元要还,还有利息。有个聪明的人算了一个账,县城搬迁大概也就三五年的事情,需要的砖总共就那么多。大家都打砖,最后一家肯定挣不了十万块钱。


于是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大坑,千万别吃亏。大家交相称赞,并且庆幸有他这么个聪明人。


唯独老王例外。他找政府贷了款,买了打砖的机械。


十多年过去了。县城搬迁早已结束,但是县城的房价一涨再涨,房子建了一波又一波。连镇上的房子也如雨后春笋,一夜之间到处都是工地。


老王不仅还了政府的贷款,还扩大了砖厂的规模,机械日夜轰鸣。


政府为了规范,关闭了所有打砖的小作坊,全镇就剩了老王一家砖厂。村里身强力壮的劳动力都去给老王打工。

节俭的人心中往往只有一个想法:省钱。


为了省钱,就要算账,就怕吃亏。算着算着,就容易只看到手里那点钱,而鼠目寸光,看不到远处。


省钱,反而失去了挣钱的机会。



04


还是我父亲的故事。


我们县是名副其实的老少边穷地区,国家贫困县市榜上排名前列。同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父亲却能靠自己的勤劳和节俭比同村别的人有更多的储蓄。这让他颇为自得。


十年前,政府大力发展原生态旅游业,在各个乡镇成立旅游公司。为了筹措资金,旅游公司有部分股份归村集体所有,号召大家入股、融资。我舅舅找到父亲,极力鼓动他拿出那点积蓄去认购股份。


父亲不仅不为所动,还以老大哥的身份把舅舅教训了一通:“你就是从小没吃过苦,不懂得勤俭,老想着投机取巧的事情。我那点钱是一点一点攒的,得用在该用的地方。你也别多想,还是踏踏实实种地,过日子吧。”


老实本分,勒紧裤腰带过着紧巴巴的日子,不做非分之想。这是父亲勤俭半辈子得出的经验。

舅舅没有办法,以个人的名义借走了父亲的积蓄,认购了股份。十年的时间,舅舅每年能坐收相当可观的分红,如今在县城大街上有房,有车,有产业。


而父亲那点可怜的积蓄早也不知道被消耗了在何处。

节俭的人,总是特别懂得劳动的辛酸,所以对劳动成果尤为珍惜。他们总是要把劳动所得看得紧紧的,省了又省,减了又减。


但他们的小心谨慎,使得他们总是只懂得珍惜过去的,却看不到未来的。只知道怎么可以尽量少把手中的钱花出去,却不知道如何投资获得更大的汇报。


最终影响的是选择、决策的格局,决定的是最终的高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