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者
《读者》杂志官方订阅号。 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全家人的精神纽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头最铁的年轻人,买房只买顶楼 ·  11 小时前  
单读  ·  你好,可以给我看看你的中指吗? ·  昨天  
三联生活周刊  ·  资讯|线上“薅羊毛”不灵了,线下消费更香? ·  昨天  
新周刊  ·  “亲”出来的病,90%成年人都有?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读者

孩子出不出色,和父亲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读者  · 公众号  · 杂志  · 2025-02-20 18:26

正文




文/ 米觅



父亲的责任:榜样、保护、教育,其次才是养育,榜样是第一位的。


——“言论”,《读者》2024年第15期



《人民日报》曾说:“一个家庭里,爸爸是孩子行为习惯的模板,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指明灯,是孩子精神世界的力量支柱。爸爸暴露给孩子的样子,就是孩子未来的模样。”


诚然如是。


父亲的言行举止,不仅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和价值观,更决定了孩子的人生走向和高度。


孩子的成长,与父亲的性格息息相关。


父亲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发展的上限。


“爸爸”,不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


真正有远见的父亲,都懂得树立好范本,助力孩子未来的人生。


一个专制的父亲,养不出乐观的孩子


在朱自清的《背影》中,我们读出了父子情深。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朱自清和父亲的关系并不好,甚至一度决裂。


朱父是秀才出身,和旧时大部分父亲一样,非常严厉、不苟言笑。他信奉“父为子纲”的理论,古板又专制。


在新式教育兴起之时,朱父依旧送朱自清去传统私塾读书。


无论严寒还是酷暑,朱自清每天必须早起背书;只要朱父有空,必逐字查看他的功课,一旦发现有不好的批语,朱父便怒火冲天。


有一次,朱自清被老师表扬了,满心欢喜地把卷子带回家。


然而,朱父看了一眼,便把卷子扔进了火炉,生气地说:“这文章写得不怎么样,烧了再重写一篇。”


朱自清的骄傲和自尊,就这样被父亲扔在地上,碾碎了。


作家尹建莉曾说:“你对孩子发的三分脾气,会对孩子造成七分伤害。”


父亲的专制,成了朱自清父子关系的一道坎。


此后,朱父因贪污公款,纳小妾等不良作风,被革职查办,丢了乌纱帽。


中年失业的朱父,性格变得更加专制且暴躁,心情不好就一顿开骂。


彼时,学成归来的朱自清,在扬州八中任职,陪同他的还有妻子武仲谦。


武仲谦在家中照料老人,干家务活,照顾孩子。


即便贤惠持家,还是受到朱父的责骂,受尽委屈。


习惯了专制的朱父,联系了扬州八中的校长,直接转走朱自清的工资,还说“父亲花儿子的钱天经地义”。


父亲的种种专制和无理,让朱自清不堪忍受,最终选择和父亲决裂。


朱自清搬离家里,远离父亲,这一别就是5年。


直到有一天,朱自清收到父亲的来信,大意是年事已高,将不久于人世,想见见孙子。


父子间放下心结,终于和解了。


由于长时间跟父亲关系紧张,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朱自清的性格也比较内敛忧郁。


这也反映在他的作品里,他的散文朴素、严密,情感表达比较克制,字里行间透露着淡淡的哀愁和忧郁。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你给了孩子恨,却妄想从他身上得到爱;你给了孩子痛苦,却妄想从他身上收获感激。”


专制的父亲,习惯于以粗暴命令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感受不到爱和尊重,只会变得郁郁寡欢。


孩子被支配久了,就会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渐渐地,丧失独立人格,变得唯唯诺诺。


而开明的父亲,懂得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孩子也会积极回应,与父母形成良性互动。


身为父亲,不要一味地以挑剔的眼光审视孩子,应考虑孩子自身的愿望和需求,适当地予以鼓励和尊重。


一个乐观、向上、可爱的孩子背后,一定站着一位温和而强大的父亲。


来源:视觉中国


一个自私的父亲,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李玫瑾教授说:“孩子的行为和心理,都是过去经历的折射,与幼时的家庭养育方式密切相关。”


父亲的行为是孩子模仿的蓝本。


如果父亲冷漠自私,孩子就会认同这种行为模式,自己也不知不觉走上相同的道路。


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父母自私,各自为政,孩子自然也不懂感恩为何物。


曾看过一则新闻,狠心的父亲为了1万元彩礼,将女儿嫁给残疾人,女儿从此再也不回娘家了。


老人名叫刘松林,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经济困难。他年近40才娶妻,生了个女儿名叫刘水仙。


但刘松林有着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对女儿也缺乏关爱。


他常年在外打工,将女儿送到她的舅妈家中寄养,由外公外婆照料长大。


直到刘水仙14岁,刘松林才将女儿接回家。


自私的父亲,接回女儿并不是为了重续亲情,而是另有打算。


他欲将16岁的女儿嫁给一个腿有残疾、语言有障碍,并且大刘水仙12岁的外地男人,而原因仅仅是为了1万元彩礼。


当亲戚们得知这门亲事时,都觉得不妥,纷纷劝告刘松林。


然而,刘松林不管不顾,把女儿当成他的私有财产,擅自决定她的婚姻。


一个花季少女的青春就这么陨落了。


刘水仙嫁过去后,再没回过娘家。


十几年后,年近60的刘松林,想给自己的晚年找个依靠。


经过四处打听,他找到了女儿。女儿却冷眼相待,对他只有一个态度:死不相认!


俗话说:“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句话用在刘松林身上,再适合不过。


父亲的性格是孩子成长的土壤,根不正,苗自然长歪。


目光短浅、自私自利的父亲,又如何养出懂得感恩回馈的孩子呢?


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苏大强,也是这么一个可怜又可恨的父亲。


女儿苏明玉被妈妈和二哥欺负,苏大强为了保全自己,假装看不见,毫无作为父亲的责任感。


他自私、懦弱,遇事推卸责任,不管妻子儿女的死活,只管自己舒服高兴。


两个儿子也活成了他的复印件。


大儿子苏明哲好面子、虚伪,喜欢做表面功夫。他身在美国,父母一有事就指责弟弟妹妹,理所当然地远程操控他们。


二儿子苏明成一事无成,心安理得地啃老,甚至偷卖老宅去搞投资,最终败光家产,婚姻破碎。


父子三人,各自都打着自己的算盘,只为一己之私。


想起《海边的卡夫卡》中的一段话:“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家庭环境就是浇灌的水。如果水质过差,树苗不仅不会成为参天大树,还会枯死。”


父亲就像一面镜子,孩子就是镜中的影子。


父亲的言行是无声的老师,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想要孩子懂得感恩,父亲要先做好表率,有责任、懂担当,善待他人,方能成就自己。


来源:视觉中国

一个懦弱的父亲,养不出自信的孩子


英国剑桥大学曾做过一项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孩子的智力受母亲的影响较大,而性格则受父亲的影响较大。”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父亲自身问题的折射。


电视剧《九部的检察官》里,姜筱洁的父亲姜林海非常懦弱,又是个赌徒,这导致妻子李笑颜变得极其强势。


姜林海为了更好地照顾姜筱洁,放弃事业,成了妻子背后的男人。


他性格温和,但因为没有经济来源,甘心忍受妻子无端的责骂。


他的家庭地位极低,对妻子,他从来都是言听计从。


妻子李笑颜常常指着他的鼻子骂:你除了洗衣做饭,还会什么?


她对姜林海为家庭的付出根本不放在眼里,没有赚钱的姜林海,在她眼里就是个窝囊废。


甚至在李笑颜骂姜筱洁时,他也不敢帮腔,生怕把火引到自己身上。


姜筱洁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变得非常叛逆,还患有焦虑症。


有一次,她外出写生时,被歹徒侵犯。


懦弱的她,不敢报警。


得知女儿被侵犯后,姜林海竟然只是走向厨房,带着满腔恨意切洋葱。


他连反抗都不会。


姜林海的懦弱,注定了他不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感情上,都无法给女儿提供支持。


心理专家胡慎之说: “家庭的架构就像一栋房子的框架。如果父亲没有发挥父亲的职能,那房子的某一部分肯定是要坍塌的。”


一个家庭里,父亲若软弱无能,那么他的作用就会越来越边缘化,母亲则变得日益强势。


长期目睹这样的角色错位,孩子也会变得胆小懦弱,缺乏自信。


对孩子而言,父亲是顶天立地的,是生命中最可靠的支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