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地理知识精选
带你走进地理知识的殿堂,天文、地质、历史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等,大家多多推广,希望能给给更多的人带来更多的地理知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国家地理  ·  今天居然不!放!假! ·  昨天  
地理狗看世界  ·  蛇,地府来客 ·  4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中国最具地域特色的汉字美食是哪个? ·  3 天前  
星球研究所  ·  星球研究所2025新春招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地理知识精选

桂林、阳朔“山水甲天下” 和丹霞地貌,都是怎么形成的?

地理知识精选  · 公众号  · 地理  · 2019-02-21 20:49

正文




1928年,著名地质学家冯景兰先生到仁化县考察时,将这套红色砂砾岩称为“丹霞层”。1938年,陈国达先生正式将其称为“丹霞地形”。此后,人们把其他地区发现的类似的地貌统称为丹霞地貌。



文 | 葛肖虹


春节女婿开车全家从广州到阳朔一睹“阳朔山水甲天下”的风采。真是不虚此行,不仅看了阳朔美景,也思考了我国西南喀斯特岩溶地貌与丹霞地貌形成的原因与背景。


长期以来教科书、科普文章讨论喀斯特岩溶地貌和丹霞地貌的形成机制与原理较多,很少讨论它们的形成时代与背景,本文根据现场观察和宏观区域构造背景思考,提出一些看法供读者参考讨论。

首先,当然要先分享一下让人流连忘返的“阳朔山水甲天下”:沿着秀美的漓江从不同角度看着这山山水水,你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当地已经有许许多多的传说。




从地质上讲,所有这些起伏的峰峦、岩丘都是由近于水平成层的华南型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碳酸盐岩(石灰岩)组成的,它们是被地表、地下水切蚀、溶蚀而成形状各异、千姿百态的喀斯特溶岩地貌。



在阳朔,这些喀斯特岩丘一般海拔高度300-400m,多半由石炭-二叠纪碳酸盐岩(即石灰岩)组成,它们的成因如下图所示:


1.曾经是由碳酸盐岩组成的高原,由于高原隆升,地表水下切形成了岩丘状喀斯特岩溶地貌;



2.伴随高原隆升,地下水位下降,河流下切、溶蚀逐渐形成了现今所见沿江的喀斯特岩溶地貌。




桂林、阳朔“山水甲天下”就是这样形成的。 那么它们所经历的高原隆升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呢?这一直是我国地学界一个谜团。



从阳朔向东南到广州,从卫星照片上可见,地形是起伏的,不同海拔高度可以见到不同的地貌类型与出露地层。



阳朔到平乐海拔高度从300至1100m 沿途多为喀斯特地貌,但到达海拔1100m的平乐出现了红层。



广西平乐县狮子山主峰海拔1292.7m,山顶出露一套不整合覆盖在晚古生代碳酸盐岩之上的晚白垩世-古近纪红层盆地沉积。



而从平乐向东南到贺州之间海拔低于1000 m,又出现喀斯特溶岩地貌。



到贺州地界海拔超过1000 m,又出现红层




贺州市区北面主峰姑婆山海拔1731m,到山顶全部是晚白垩世-古近纪红层盆地沉积。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前述由石炭-二叠纪碳酸盐岩组成的高原顶面曾经应该覆盖着晚白垩世-古近纪红层盆地沉积,形成了高原的“顶盖”。


云南、广西地区是云贵高原的腹地,第四纪以来强烈隆升,晚白垩世-古近纪红层“顶盖”被剥蚀殆尽,高原“顶盖”之下的晚古生代碳酸盐岩成为溶蚀的对象,因此沿漓江形成了美丽的喀斯特岩溶地貌,而桂东、粤西这些海拔1000 m以上的山区还残留着晚白垩世-古近纪红层盆地的沉积,它们组成了桂粤山区的山顶,而它们在隆升剥蚀过程中形成的却是丹霞地貌。


广东丹霞山的古近纪丹霞地貌




如果放开视野,就会发现这种古近纪红盆形成的丹霞地貌遍布华南地区,如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的丹霞山;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的武夷山丹霞地貌和作者见到的武夷山、仙霞岭山顶残留的晚白垩世-古近纪红盆沉积。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武夷山




福建泰宁丹霞地貌



浙江仙霞岭分水岭山顶残留的晚白垩世-古近纪红盆沉积





湖南邵阳崀山丹霞地貌



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的龙虎山



赣州残留晚白垩世-古近纪红盆沉积。


很有意思的是,相似的古近纪红盆沉积和丹霞地貌也大量出现在我国西部地区,如柴达木盆地古近纪丹霞地貌(下图);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丹霞地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