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国家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是一本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科学传媒,她关注未知世界的新发现和新进展,追逐已知现象的再探索和再认识。她讲述社会热点、难点、疑点话题的地理科学背景,用精准、精彩、精练的图文语言为大众提供科学话题和谈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星球研究所  ·  星球研究所2025新春招聘 ·  昨天  
中国国家地理  ·  恶 魔 之 眼 ! ·  4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科考旅行|琉球群岛自然人文考察报名 ·  4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云南,隐藏的吃辣大省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国家地理

中国最具地域特色的汉字美食是哪个?

中国国家地理  · 公众号  · 地理  · 2025-02-10 17:10

正文


在中国

由于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地理环境

许多美食中的汉字

都带有非常鲜明的当地特点

每当看到某个字的时候

或许不能立马说出它位于哪些地区

但你一定品尝过这些地域美食

例如: 粄、汆、稞、 biáng 等等

今天一起来看看这些极具地域特色的汉字美食


bǎn


说起这个“粄”来,其实是客家人对用大米所制食品的统称。岭南山区水稻产量偏低,所以客家人,用山区产的番薯、芋头、苜薯、蕨根这些作物磨成粉,和米粉掺在一起,做出好吃的“粄”。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9年10月


客家人的耕地都在离家较远的山上,春耕时节,总要带上早饭“过朝”,或是午饭“过昼”。


好吃的梅菜扣肉不好携带,盐焗鸡要是不配饭,也不够耐饥。最合适的外带食物,当然就是粄了。


山林中客家聚落


客家有百种粄,百种,意思是形形色色,因地而异。对客家人而言,爱就是给家人做各种口感美好的粄。


米粄家族口味斑斓,口感各有千秋,每一款都似一场舌尖上的奇妙旅行。


笑粄

刚出笼时热气裹挟着浓郁甜香

趁热切一块,轻咬一口,软糯黏牙

老鼠粄,名字奇特,口感鲜香

精选优质粘米浸数小时

沥干入磨成浆,装袋沥水得米团

揪团经多孔板

细长条的粄条便如小老鼠般“簌簌”滑落

掉入滚烫的开水锅中

萝卜粄

动图自:这里是客家


làn


在海南儋州,米烂可谓当地人最喜爱的食物之一。


儋州山歌里这样唱道:“长坡米烂洛基粽,木棠欧馍永昌葱;马井红鱼香破釜,排浦薯香吃肚膨”。


儋州米烂


对于米烂名称的具体来源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因为米烂的制作需要把大米磨烂成米浆,便取名为“米烂”;


也有人说将米线称为“米缆”,但因古人误读,久而久之就传为“米烂”。但无论它的来历是何,米烂在海南,尤其是儋州人们的心中已占据重要的位置。


一碗米烂,半个儋州

将浸泡两天的大米用石磨磨成米浆

动图自:阳光海南网


儋州本地人对“米兰”的制作工艺极为讲究,并不是所有的大米都能拿来制作“米烂”。只有当年收获的新鲜大米,才能用来制作“米烂”。


同时,光是新鲜还不够,大米本身还要米粒饱满,颗颗带有大米的光亮,品质上乘才可以。


将米浆静置后揉搓成奶油状后

放入模具压成米线,并用沸水煮熟

动图自:阳光海南网


吃“米烂”,讲究的是吃一半要加醋,甚至当地还有流行这样的说法:“米烂吃一半,加醋不一样。”


米烂中搭配的食醋是当地特有的“糟粕醋”,在酿酒之后留下的糟粕的基础上,酿制而成。


它带有一种酸甜的口味,和“米烂”配在一起,能够中和出一种全新的味道。并且越吃越好吃,越吃越回味无穷。


糟粕醋

动图自:詹姆士的厨房


guǒ

粿


粿与稞,经常有人分不清,其实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食物。


在潮汕地区的美食版图里,有一类小吃已有五百余年历史,便是粿——一种用米、麦或其他杂粮所制成的食品。


“芥蓝炒牛肉粿条”是刻在

每个潮汕孩子DNA里的味道


做粿源于潮汕地区的传统习俗,在潮汕,逢节必有粿,家家户户几乎都会张罗着做粿。粿不仅是精致小吃,更是潮汕人精神上的寄托。


一碗粿条汤

是异乡潮汕人消解乡愁的一种方式

但千万别和潮汕人说

“粿条不就是河粉吗?”


追根溯源,潮汕粿条其实源于广州传统名吃——沙河粉。


后来被“识食”的潮汕人引入潮汕地区,再注入自己的理解并加以改良,并逐渐自成一派,进而成为了后来广为人知的潮汕粿条。


传统做粿的模具

动图自:铅山人社区


粿条和河粉的制作过程大致相同,都是先将主要原材料大米,淘洗干净,之后加入石磨或者石磨机器研磨成米浆。


和河粉会在米浆基础上加入淀粉不同的是,潮汕粿条更追求米香的纯粹,因此在原料调配比例中米浆的占比会更大,薯粉和淀粉只起到定型作用。


纯米浆制成的粿条

相较于加入薯粉、淀粉的河粉

会更加富有米香

而且也会比河粉厚


和“粿”字形相似的“稞”同样是一种美食。


日喀则青稞田

作为青藏高原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青稞是大麦的一种

因籽粒裸露,又被称为裸大麦

它耐寒、耐旱,生长期短

适合在高寒地区生长


在人们过去的认知里,青稞只能用来做糌粑。如今,青稞米、青稞黄精茶、青稞啤酒等食物也应运而生。


在杂粮界

青稞是 控糖爱好者的福音


春耕时节,藏族人民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开始一天的辛勤劳作种下青稞。一碗热气腾腾的酥油茶,搭配上香气四溢的由青稞磨制而成的糌粑,便是他们最好的早餐。


糌粑配牛肉酱


进入藏历七八月后,按海拔高低,青藏地区各地又迎来收获青稞的日子,和春耕仪式一样,人们举着青稞穗,围着成熟的青稞绕行,以表达两个意愿,一是感谢春种得以秋收;二是祈求保佑能顺利开镰,以使颗粒归仓。


jiào


这个字或许很多人都不认识,藠(jiào)头,要想叫出它的名字还真不容易。


腌藠头

在寒冷的冬天

它并不显山露水,但却能够逆袭

成为餐桌上的强者


在我国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特色蔬菜里,藠头算是拥有一种独特风味。对于生活在这里的朋友来说,一碗米饭搭配一盘藠头就算得上是美美的一餐了。


虽说长得很像糖蒜

但咬上一口就知道,完全不是糖蒜的味道


新鲜的藠头,上面绿油油的像韭菜,下面三株洁白的根茎相连,仿佛在告诉你:“嘿,我可是土里藏着的宝贝哦!”


别看它名字拗口,但是是实打实的实力派。作为葱属植物,藠头的口感风味兼具了葱和蒜香辛嫩爽的特点,但却又散发着自己独特的清香,吃一口,仿佛能听见夏天的风在耳边轻轻吹过。


在我国民间就有这样一句老话

“餐前饭后食藠头,不打郎中门前过”

说法虽略微夸张

但也体现了藠头在当地人们心中的地位


biáng

要说笔画数最多的汉字美食,那一定非biángbiáng面莫属。

可能没有多少人会将它写正确

但一定认识在这个汉字


教大家一句顺口溜,让“biáng”字不再生僻:

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

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

左一扭,右一扭

东一长,西一长

中间夹个马大王

心字底,月字旁

留个钩担挂麻糖

推个车车逛咸阳


“擀厚切宽像裤带”

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为“裤带面”


biángbiáng面有两个优势,一个是其独特的调味方式。使用油泼辣子进行调味是biángbiáng面的一大特色,这种辣子由多种香料和辣椒熬制而成,具有浓郁的香辣味。


再浇上炒制的臊子,使得面条的味道更加鲜美,符合当地人喜面食、好酸辣、讲究实在的心性。


动图自:未央正当时


另一个优势在于biángbiáng面拥有广泛的分布地区,在陕西关中,biángbiáng面是当地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家庭聚会、朋友聚餐还是节日庆祝,都会选择食用biángbiáng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星球研究所  ·  星球研究所2025新春招聘
昨天
中国国家地理  ·  恶 魔 之 眼 !
4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科考旅行|琉球群岛自然人文考察报名
4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云南,隐藏的吃辣大省
4 天前
家长慧  ·  双胞胎汉字 你看出区别了吗?
8 年前
知道学舍  ·  小孩子的恶到底有多可怕?
7 年前
半导体行业观察  ·  三星、LG大危机?苹果年末量产Micro LED面板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