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推开堂哥家的门,三个孩子齐刷刷躺在沙发上刷手机——12岁的大宝在打王者荣耀,9岁的二宝盯着吃播视频咽口水,6岁的小宝对着短视频傻笑。
桌上摆满瓜果零食,孩子们却像被手机吸走了魂,连红包都懒得伸手接。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
农村的孩子几乎人手一部手机
:
有的三五成群组队打游戏,有的独自缩在角落刷短视频。
邻居家不到2岁的孩子,已能熟练滑动屏幕找动画片,稍有不顺就撒泼打滚。
曾经热闹的放鞭炮、捉迷藏的场景,如今被“游戏马上赢了,等会儿”的敷衍声取代。
武汉大学调研显示,900万留守儿童中,67.3%的父母担忧孩子沉迷手机。
一些乡镇中学里,学生通宵打游戏成常态
,甚至有孩子连续5天5夜不睡觉。
他们的眼神空洞,黑眼圈深重,却仍紧握手机不放,仿佛那方屏幕才是真实的世界。
底层困境
为何手机成了孩子的“精神鸦片”
现实中,他们面对的可能是父母吵架、家境贫困、成绩不好;
而在虚拟世界里,游戏里能当英雄、短视频里能看遍世界。这种反差让孩子更容易沉迷其中,逃避现实。
当孩子习惯了虚拟世界的即时快感,就很难对需要长期投入的学习产生兴趣。
孩子们在虚拟世界中找到短暂的快乐,却失去面对现实的勇气和能力。
带孩子参与家务和农活,让他们在劳动中找到成就感,而不是沉迷虚拟世界,或许是打破这种困境的一种方式。
城里的孩子过年可以去科技馆、电影院、游乐场,农村孩子除了手机,几乎没有其他娱乐选择。以前过年时,孩子们放鞭炮、跳皮筋、打弹珠,热闹非凡;现在过年,Wi-Fi一开,手机一拿,一天就过去了。
很多农村家庭买不起钢琴,报不起兴趣班,一部二手手机成了最便宜的“带娃神器”。
可这神器就像包着糖衣的毒药——孩子安静了,心也封闭了。父母们无奈地看着孩子沉迷其中,却无力改变。
其实,哪怕买不起昂贵的玩具,也可以带孩子去田间地头认识植物,去村口小店学记账,让生活本身成为课堂。
但现实是,很多底层家庭的父母忙于生计,没时间也没能力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
城里家长会限制使用时间、安装防沉迷软件、陪孩子看教育视频,而农村的现状却是:父母自己也在刷短视频,孩子爱玩多久玩多久。
当城里孩子在用手机学编程、看网课时,农村孩子却在游戏和短视频中消耗青春。
而他们的父母每天忙于生计,往往忽视了孩子的成长需求,手
机成了最方便的“电子保姆”,却也成了孩子成长的绊脚石。
手机成瘾的背后
是亲情的缺失和教育的困境
拥有40年农村教学经验的夏老师,也说出了自己的苦恼:
“现在和过去相比,条件真的是好了不知多少倍,但是学生成绩反而不如以前了。”
不是因为学习压力大,而是因为学生们偷着玩手机,根本管不住。
尽管学校三令五申不许带手机进学校,但学生们就像变魔术一样,总能避开老师,迅速把手机藏起来。
学生们还偷偷组建了一个游戏群,三分之二的学生都在里面,其中包括成绩优异的班长。课后,他们会在群里交流游戏装备和升级技巧,群聊信息分分钟就能冲到99+。
放学后,很多孩子更是连作业都不写,吃饭、走路、上厕所,都时刻紧握着手机。
负责照顾孩子的老人,威严不够也不敢管,想没收孩子的手机吧,孩子直接闹着要绝食。而没有约束后,手持手机的孩子就像野马褪去了缰绳,彻底失控。
曾经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如今都成了“儿童散学归来疾,躲进小屋端手机”。
通过手机获得的廉价快乐,正在一点点封锁并摧毁他们本就窄而小的上升通道。
在知乎上,就有位妈妈分享了自己拯救“网瘾”儿子的经历。
为了让儿子有一个好的物质基础,她和丈夫在儿子1岁时,就远走他乡打工。
家里的老人,怕儿子磕着碰着,又怕儿子淘皮捣蛋,便经常把手机丢给儿子。
如今,儿子不过9岁,却有8年的“网龄”,成天拿着手机跟着了魔似的,两只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屏幕,喊他吃饭都听不见。
但儿子甘之如饴,说如果这是一种毒,他情愿感染一辈子。
有一次,班主任让大家说出自己喜欢的事,儿子竟脱口而出:第一是喜欢玩手机,第二是喜欢看别人玩手机。
看着儿子近视度数越来越高,分数却越来越低,她心痛不已,一番挣扎后,她做出辞工的决定。
回到老家后,她没有说教,也没有管教,每天就做三件事:
接送儿子上下学,给儿子准备一日三餐,睡前聊半小时。
一开始,儿子并不理她,每天依然手机不离手,她就默默陪在一边,最多提醒儿子注意用眼。
她和儿子聊天时,儿子也一度充耳不闻,她也不恼不怒,就说自己在外工作的经历,说对他的想念,对他的期盼。
渐渐地,儿子玩手机的时间慢慢少了,也开始和她越来越有话聊。
半年后,不仅成功戒掉了“网瘾”,而且在班级中的排名提升了18名。
父母多一点关注,孩子就少一点放纵;父母多一点陪伴,孩子就少一点成瘾。
父母,就是孩子和沉迷手机之间的一道墙。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真真切切的爱,就是治疗“手机成瘾”的最好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