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哈佛商业评论
《哈佛商业评论》( Harvard Business Review,简称 HBR )创建于1922年,是哈佛商学院的标志性杂志,被全球商界誉为“管理圣经”,众多耳熟能详的管理思想家、管理理论均出自《哈佛商业评论》。更多管理智慧,请登录官方网站:www.hbrchina.org。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现代快报  ·  娃哈哈声明 ·  11 小时前  
现代快报  ·  娃哈哈声明 ·  11 小时前  
哈佛商业评论  ·  还在紧盯老对手?企业战略得换个新视角 ·  17 小时前  
大佬说  ·  马云回来了,阿里股价大涨 ·  昨天  
大佬说  ·  马云回来了,阿里股价大涨 ·  昨天  
哈佛商业评论  ·  推广 | ... ·  昨天  
哈佛商业评论  ·  创业想成功,先吃透这些价值千金的教训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哈佛商业评论

领导者没有大局思维,于人于己都会是灾难

哈佛商业评论  · 公众号  · 商业  · 2017-04-17 08:46

正文

每个领导者都知道,他们不应该进行微观管理,即便如此,有些人仍然在沿袭这种管理模式。虽然内心明白微观管理的弊端,也会采取措施去避免,但是仍然有很多领导者还没完全领悟到放弃微观管理的益处。


说到不进行微观管理,它最主要的好处,就是领导者可以在所谓的宏观管理上花更多的时间。 尽管“宏观管理”这个词有很多种定义流传着,但是当我和高管交流的时候,我会用这个词来形容“处理大问题而非琐碎小事”。 要是领导者能多花时间与精力进行宏观管理,他们就能在宏观层面(企业面临的重大策略问题)保持清醒、果断、自律,就像管理者在微观层面(执行决策的方法)所表现的一样。


那么,有哪些重大策略问题,是领导者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去考虑,或者还没足够清晰、足够规范地解答的呢?这些问题关于以下重点:


✔️ 企业存在的原因与目的;

✔️ 企业能为客户(或者不为客户)提供什么产品或服务,而这些产品或服务如何、为何能为客户提供价值;

✔️ 产品或服务给企业和股东带来的好处,也就是人们用来评估企业的关键性指标;

✔️ 企业人员对客户、其他利益相关者、其他员工所表现出的行为。


不可能有领导者认为这些问题不重要,只是有许多领导者没有花足够的时间来回答这些问题,而且还有更多领导者回答得不够清楚,以至于他们的员工无法继续回答这些问题。



没有时间,只是一个借口


至于领导者为什么不能够清楚地回答这些宏观问题,一些主要原因常常就会浮现: 时间不足、太多所谓的“优先考量”、令人头疼的紧急事项伪装成“重要事项”。


但是我怀疑,有一个更根本的理由在起作用 。过去的三十年,关于领导力和授权的文章都建议领导者,不要对这些宏观问题给出过于规范的答案,否则授权员工的效果会被削弱。 我们一直被教导,参与型领导力而非指导型领导力,才是我们应该迈向的目标;企业应该保持灵活,同时记得“唯一不变的是改变”;授权对于员工满意度和长期价值起到重要的作用。


我同意第三个重点:授权很重要。 但是,我的研究表明,为了使授权有意义,领导者需要对授权设下界限,同时规定员工可以行使权力的范围。 为了能够真正授权给员工,领导者至少需要对某些事宜进行规范。这些事宜恰恰都是宏观问题:企业存在的原因、企业的产品与服务、企业人员的行为。


如果领导者不能对这些关键的宏观问题给出清晰、准确的答案,即使是最优秀、最积极的员工,也会在他们所谓的授权自由里摇摆不定, 因为他们不确定自己是不是达到了领导者的要求,也不确定自己是不是最有效地利用了自己的时间和资源。正是因为他们想要这么做,才会因为缺乏指导规范而倍感压力; 表面上看上去是授权,实则是个巨大的限制。 另一方面,那些较不积极的员工会认为,领导者没有对授权进行规范,就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也许他们已经在这么做了),而这当然完全有悖于领导者的本意。


为宏观问题腾出时间不是奢侈,而是必要。 领导者必须亲自考虑宏观问题,不能委托给别人,也不能外包出去,更不能一年只做一次——等到公司年度战略规划会议的时候才进行。领导者必须每周一次思考宏观问题。


如何才能拥有大局思维?


当你定期腾出了时间来思考宏观问题时,你要如何为这些问题想出最可行的答案,同时不断进行改善呢?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建议:


  • 从消极的角度进行选择。 每当你决定想要某件事物(一个特定的市场定位、一项对于新产品的投资、一种新的能力)的时候,你要考虑你会因此而做不到什么。 这会强迫你考虑每个选择的利弊,从而使你认真考量每个选择所带来的后果。

  • 永远假设资金不足。 当企业资金不足的时候,企业就必须做出艰难抉择,对各个项目进行取舍。 往往会在这种情况下,最能彰显领导者的战略规划能力。 如果把冰箱锁上,就很容易节食,那么当钥匙拿回来了,情况将会怎样?当资金再次流动起来的时候,领导者又会开始“选择一切”了。这种事常常会发生,而正是这种自相矛盾的局面,才会使领导者埋下未来不良局面的种子。 拥有太多的优先考量,意味着你什么优先考量都没有,而这会让企业在落实工作时遭遇考验。 另外,这种做法也会缩小你自己的领导范围,从而削弱你的宏观管理能力。 因此,你要假装自己资金不足,这种做法能完完全全地克制你“选择一切”的欲望。

  • 和圈子之外的人讨论。 这些人可能是企业内或企业外的任何人,但是不管他们是谁, 之所以要选择他们,是因为他们很可能会反对你、质问你或者告诉你一些未知的事情。 为了确保此类人才资源充足,你可能需要再次审视一下自己的关系网络:它可能已经非常陈旧,无法让你接触到这样的人。 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就要积极地招揽不同领域、能力与背景的人才,让他们帮你检验宏观答案的好坏。 你可以向他们询问的问题包括:“这个为什么不会有效?”“我需要有什么样的想法,才不会有这样的结果?”当别人质问你,而你又获得新信息的时候,你的答案可能会改变; 即使答案没有变化,这样的过程也会让你现有的答案更具说服力。

  • 宏观和微观同时兼顾。 我最佩服的一位 CEO 能够做到这一点:他能在 30 秒内从 1 万英尺的高度转到地面——将自己的宏观想法(商业目的、品牌定位、客户报价)应用在企业的微观运营上。但他的最可贵之处,在于转回高处。 从宏观走向微观,实在太具诱惑力,因此很有可能一旦你转到微观层面,就一直停留在那里了。 要明白,转向微观层面的主要目的,是要检验你的宏观想法是否有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现代快报  ·  娃哈哈声明
11 小时前
现代快报  ·  娃哈哈声明
11 小时前
哈佛商业评论  ·  还在紧盯老对手?企业战略得换个新视角
17 小时前
大佬说  ·  马云回来了,阿里股价大涨
昨天
大佬说  ·  马云回来了,阿里股价大涨
昨天
哈佛商业评论  ·  创业想成功,先吃透这些价值千金的教训
2 天前
香港凤凰周刊  ·  “烂片”横行?他们有话要说
8 年前
大爱狗狗控  ·  有种你就放下吹风机,放我下来单挑!
8 年前
视觉艺术摄影  ·  撩妹经验谈:理解一束光,才会有灵魂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