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小瑞泽第一次被爸爸抱在怀里,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医护团队的努力下,出生时体重仅360克、孕周22周+3天的超早产儿小瑞泽顺利出院,和父母回家了。
2024年9月,
小瑞泽出生时体重仅360克,是广东省目前为止出生体重最轻的生存极限早产儿。
截至2月8日,小瑞泽体重3500克,纠正胎龄42周1天,校正年龄15天。
2月8日,小瑞泽顺利出院。
2024年9月23日,“瑞泽”降临人间。当时小瑞泽体重仅有360克,这个孕周仅22周3天的生存极限早产儿(专业上将小于24周以下出生的早产儿称为“生存极限早产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黄金1小时生死时速开启。
暖箱提前预热,出生1分钟内医生们为瑞泽建立了有效呼吸通道,同一时间护士轻柔地用塑料薄膜包裹住他薄如蝉翼的皮肤,为他抵御外界的寒冷。
18分钟内,小瑞泽被安全转运至NICU。40分钟时,脐动脉、脐静脉置管顺利完成,药物与营养液缓缓注入他小小的身体……
瑞泽妈妈此前两次怀孕并不如意,这是她第三次怀孕,怀孕后她积极配合医生调整用药和治疗。
2024年9月20日,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脐动脉舒张末期血流持续性消失,给了瑞泽父母一记重击。
当时胎儿刚满21周、预估体重420克,
限于目前国内外的救治能力,医生多次劝说她放弃继续妊娠,告知她相关风险以及胎儿可能面临的不良预后,但瑞泽妈妈仍不愿放弃。
“当时我们在网上查到国内最小胎龄超早产儿‘肉肉’的故事,让我们燃起了新的希望,决定来到救治‘肉肉’的医院——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搏一搏”,瑞泽爸爸说道。
医护人员戴着无菌手套做治疗。
9月21日,怀孕5个月的瑞泽妈妈跨越100公里来到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就诊。接诊后,医院产科、新生儿科、麻醉科的专家们连夜集结,展开多学科联合会诊(MDT),为瑞泽妈妈和未出世的宝宝制定周全方案。
胎龄仅22周3天,出生体重仅360克,出生后历经139天的精心呵护,2月8日,小瑞泽出院时体重为3500克。
出生后,小瑞泽的
每一次呼吸都如蝴蝶振翅般脆弱。
产前,医护团队已为他使用了足疗程的糖皮质激素,促进肺部成熟。出生后,又立即在产房给予其肺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滴注,以改善通气功能。
小瑞泽出生后,呼吸机成为了他与世界的“桥梁”。医护人员根据肺部超声、胸片、血气分析的结果,不断动态调整呼吸机参数,既要维持足够的通气,让他获得充足的氧气;又要避免气压伤,保护他脆弱的肺部组织。
经过73天的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小瑞泽在纠正胎龄32周5天时撤下了呼吸机,再经过近6周的无创吸氧,到纠正胎龄38周时,小瑞泽终于可以自由地呼吸新鲜空气。
小瑞泽撤机。
呼吸关只是救治的一环。出生第5天时,小瑞泽
出现了血压不稳定的状况。
“生存极限早产儿的血压调节机制极不完善,血压阈值宛如‘走钢丝’,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严重的脑损伤。
加之超早产儿肾脏发育不完善,血压波动阈值极小,而国际上对于超早产儿血压正常参考值尚无统一标准,母亲孕期特殊的血压状况及用药史,更是让循环管理的难度呈指数级增加。”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杨传忠介绍,从第7天起,孩子血压不稳定的问题愈发突出。医护团队借助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技术,实时精准地监测血压变化。孩子的血压只能维持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偏高一点,尿液就哗哗地流;血压稍偏低一点,“水龙头”就关上,没了小便。
为此,团队一方面对维持血压的药物需要精准调整,让血压维持在狭小范围内;另一方面,输入的液量又得根据小便量精确跟进。
其间,小瑞泽的
营养摄入和消化同样面临着挑战
。氨基酸和脂肪乳稍增加即出现高血氨、高血脂等不耐受情况,各种营养素的摄入必须精确控制。而尿量多或少又进一步加大了电解质管理的难度。
在肠内营养启动方面,团队于第2天开始尝试微量喂养。从最初的0.3毫升微量喂养开始,每一次增加的奶量都经过反复斟酌。由于胎龄小,小瑞泽的肠道结构和功能发育均未成熟,很长一段时间无法自主排便。
护理组长上阵,用最小号的胃管蘸甘油灌肠,同时轻柔地按摩腹部,不断尝试。直到出生第10天,瑞泽终于排出一点点胎便,现场医护人员难掩激动的心情。经过多次喂养方案的调整和优化,在生后100余天时,瑞泽终于实现了全肠内喂养,朝着健康出院又迈进了坚实一步。
为了维持生命,
瑞泽小小的身上插上了很多根有创管路,每一处都可能成为细菌入侵的突破口。
超早产儿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风险极高。为了降低感染风险,医护人员查体和护理等各项操作中,操作严谨细致,为瑞泽营造相对无菌的环境。
在医护团队的呵护下,瑞泽的体重增长理想,已基本能脱离氧气。
瑞泽妈妈回忆道,“第一次进行袋鼠护理时,我把他贴在心口,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了他微弱却又充满力量的心跳。原来这么小的身体,也能暖透人心。” 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现在的熟练亲昵,瑞泽妈妈对小瑞泽的未来充满信心。
瑞泽妈妈给孩子喂奶
祝愿瑞泽未来
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