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深圳图书馆
这里,您可以检索图书馆馆藏、进行手机阅读、赏析经典美文,更可以随时获取您要的精彩资讯,深图活动、深图讲座、深图展览、深图艺苑…深图与您在一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大件事  ·  这宝石犹如彩虹,美得惊艳! ·  2 小时前  
深圳特区报  ·  未来可期 信心自来丨乙巳新春系列评论④ ·  昨天  
深圳大件事  ·  奇妙糯米香,竟从普洱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深圳图书馆

如果在路上遇到“蛇神”,是俯身跪拜,还是转身离开?

深圳图书馆  · 公众号  · 深圳  · 2025-02-07 19:18

正文

来源:“科学大院”公众号(ID:kexuedayuan)

作者:陈勤

蛇年,我们继续走近“咝咝咝~”的世界。


如今,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蛇类的研究愈加深入,笼罩在其身上的迷雾也渐渐散去 。不过,在对它们认识尚未清晰的时代,不同地区的人们大都保持对蛇类的恐惧,认为它们是造物主最诡秘的创作。这种恐惧感与神秘感的交织,让它们在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中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不论是蛇身的女娲、相柳,还是九头蛇海德拉、尘世巨蟒耶梦加得,蛇类一直都是神话宗教、民间传说、文艺作品等的常客。它们或尽心尽责、造福一方,或冷酷无情、残杀百姓,亦正亦邪,却总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无字碑头镌字满”

——偶尔为仙,常常作妖


作为动物,蛇类并无好坏之别,但在人类的创作中,它们被赋予了丰富多变的形象。少数情况下,它们尽心护佑着人类文明。


1. 女娲、伏羲、娜迦等


在我国,几乎每一个孩子都听过女娲造人、女娲补天、伏羲推八卦等故事,他们劳苦功高、造福人类的形象深深地刻进我们的文化记忆中。不过,大家常常忘记: 这两位华夏民族的人文先始具有半人半蛇的形态,古籍中典型描述为“人首蛇身” (图1)。 或许昔时人们对蛇抱有相当的好感(请各位讨厌蛇的炎黄子孙花3秒钟反省一下),并在代代相传的故事中赋予了他们非常正面的形象


图1  汉代武氏祠中女娲与伏羲的石刻(拓片)

(图源:viewofchina.com)


与我国相似,南亚、东南亚很多国家中也流传着半人半蛇人物的神话、传说,流传最广的大概就是娜迦(或那迦、那伽,图2左)。在当地神话中,娜迦是一类神或半神的种族,通常为半人半蛇形态,其中有些种类亦可变为全人或全蛇形态。尽管某些地方也将娜迦的形态描述为像龙、头上长角(图2右),但其形象并不像典型的中国龙、不具有四足,且常见形象中头型大多膨起(图2左、图3左),明显受到了当地常见的眼镜蛇的影响。 多数情况下,娜迦被描述得比较正面,他们法力强大、身怀剧毒(或无毒)、能操纵水,并常常作为守护者,保护着财宝、寺庙或王宫等 。在近年的一些影视作品中,娜迦的形象更加平民化、正面化,变为人见人爱的女神形象(如被称为“泰版白蛇传”的电视剧《三面娜迦》,图3右)。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图2  左图:印度巴达米石窟寺中的娜迦形象

(图源:维基百科)

右图:泰国廊开湄公河边的娜迦形象

(图源:维基百科)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图3  左图:形象更接近眼镜蛇的娜迦塑像

(图片来源:reddit.com)

右图:泰国电视剧《三面娜迦》

(图片来源:mydramalist.com)


上述形象尚能称为“神”或“仙”,但下列的诸多形象就只能称为“妖”或“怪”了,常常都是“可爱又迷人”的反派角色。


2. 白素贞、相柳、修蛇等


要说我国最出名的蛇妖,那一定是白素贞(你脑海里是响起了“啊~啊~啊~”的BGM,还是一句“大威天龙”的怒吼呢)。作为我国古代民间爱情传说《白蛇传》(及后来诸多衍生作品中)的女主(图4),她虽为蛇妖,但天性善良、忠于爱情,又被描绘得美貌绝世,深得民众喜爱。在最初《警世通言》的版本中,白娘子落得了永镇雷峰塔的悲惨结局,后来民间逐步加入了盗取灵芝、水漫金山等情节,并发展为白素贞出塔成仙、全家团圆等大欢喜结局。

作为“蛇妖”在传说故事中活跃了数百年后,白素贞更是以这个名字走进了真实的蛇类世界。 2021年3月,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研究团队将发现的剧毒蛇新物种命名为“素贞环蛇”( Bungarus suzhenae (图5)。 考虑到环蛇属物种与人类关系密切,并且这是首个由中国学者命名的环蛇属物种,研究者决定采用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的人物白素贞来命名,以激起大众了解环蛇属物种的兴趣,传播中国文化 。素贞环蛇具有众多的白色横纹,是自然界中相对接近“白蛇”形象的物种。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图4  左图:北京颐和园中描绘《白蛇传》的画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右图: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图5  素贞环蛇( Bungarus suzhenae

(图片来源:丁利)


另外两个蛇妖则相对冷门些,形象也更为负面,分别是相柳(或称相鲧)和修蛇(或称巴蛇)(图6)。 相柳出自《山海经》,被描述为蛇身九头,其主要业绩为食人无数、造成洪灾(所到之处,尽成泽国),以及被禹斩杀(对,治水的那位)。修蛇亦出自《山海经》,相传为一种体型巨大的蛇,颜色青黄赤黑,或一曰黑蛇、青首,主要业绩为一口吞下一头大象(也就是传说中的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袭击民众,以及被羿斩杀(对,射日的那位)


QQ图片20250207155816.png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图6  左图: 清代《古今图书集成》中描绘的相柳

(图片来源:维基文库)

右图:清代《古今图书集成》中描绘的修蛇(巴蛇)

(图片来源:维基文库)


相柳与修蛇这两位蛇妖的命运只是诸多蛇妖、蛇怪的“悲惨”缩影。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这些可怜的蛇类角色都被命运安排得明明白白:发挥着为各位英雄人物“送一血”、增加业绩量的作用。


3. 海德拉、耶梦加得、八歧大蛇等


随着复联系列电影的热映,人们熟悉了一个名为“Hydra”的组织。 海德拉这一名称源自希腊神话中一个多头的蛇形怪物,在不同版本故事中,它具有不同数量的头部,最常见的则是九个头,因此又称九头蛇。海德拉身怀剧毒(其呼出的气都具有毒性)、居于勒拿湖中,著名能力为砍掉一个头会迅速重生出两个头 ;不过它依然牺牲在了英雄人物赫拉克勒斯手中(图7),并成为后者诸多的英雄事迹之一。


所以,在危险的神话世界中,即使是身怀剧毒的海德拉也不能保住自己的生命(海德拉:嘤嘤嘤……)。


图7  意大利切尔维泰里的黑彩陶器上描绘的海德拉被杀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另一个相似的故事则来自日本神话中的八歧大蛇。传说中的八岐大蛇拥有八头八尾、身躯巨大,足以填满八个山谷和八座山,身上长着青苔与树木,头顶上则飘着八色阴云。它每年都要吃一个献祭给自己的女孩,第八年时英雄素戋呜尊(须佐之男)经过此地,以娶当年的祭品奇稻田姬为妻为条件,设计灌醉、斩杀了八歧大蛇(图8),随后英雄在大蛇的尸体中爆出了史诗级神器——天丛云剑。


由此来看, 即使是身形巨大的八歧大蛇也不能保护好自己 (八歧大蛇哭唧唧……)。


图8  丰原周延的浮世绘描绘的八歧大蛇被杀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既然体型、剧毒都不能有效保护自己,那么二者兼具能如何呢?北欧神话中的耶梦加得就是这样的角色。传说中,耶梦加得是诡计之神洛基和女巨人安格尔伯达的孩子(另外两位是巨狼芬里尔和死亡女神海拉)。 它长大后的身型极为庞大,即使在环绕整个人类世界的无底深海中也能首尾相接,因此又被称为“尘世巨蟒” 。主神奥丁很早就预感到了它的威胁,并趁它还小的时候将其扔进了无底深海中,在耶梦加得的小心心中埋下了怨恨的种子。后来,雷神索尔为炫示自己的实力,又以巨牛头部为饵垂钓耶梦加得,惊动、激怒了它,更激化了双方之间的矛盾。


到了末日之战“诸神的黄昏”时,耶梦加得醒来、爬到了阿斯加德,正式向诸神宣战。在与积怨极深的索尔战斗时,索尔用雷神之锤击中了它,但它的毒液也注入了索尔的身体,最后双方同归于尽(图9)。 这个故事中,可怜的小耶年幼时被抛弃、长大后又遭到戏弄,纵使体型巨大、身怀剧毒,也逃不掉为雷神索尔增立功勋的命运 (幽怨小耶:呜呜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图9  埃米尔·多普勒所绘的耶梦加得被杀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天生丽质难自弃”

——人们为什么选择了蛇


上述仅是世界诸多文化中蛇类形象的一个缩影,虽然它们只存在于神话、传说等故事中,但依然深深影响了后世。不论是旧时的石刻、雕塑、绘画等作品,还是在今日的影视、游戏中,我们一直都能看到这些“蛇”的身影——尽管这些身影大多并不符合蛇类的自然形象。


蛇类只是动物界中非常普通的一个大家族,但善于观察、又善于臆想的古人们总能在蛇类某些平凡的特征中发现不同寻常之处,这些人为赋予的特性成就了蛇类在人类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1. 永生、治愈


“死生亦大矣”,世界各地的文明几乎都分外关注的这两件事。而不同地区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了蛇类蜕皮的现象( 点击此处复习有关蛇类蜕皮的知识 )。破损、黯淡的旧皮在经过蜕皮之后变得完整、光亮而崭新,仿佛预示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因此 ,在很多文化中,蛇类都象征着重生、永生或治愈 。或许最著名的便是古埃及文化中首尾相接的衔尾蛇(又称乌洛波洛斯),象征着永生或生命的不断更新(图10);相似的形象在其他文化中也存在。


图10  典型的乌洛波洛斯蛇(图中圆环内),发现于图坦卡蒙石棺周围的神龛内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2.守卫


蛇类常被人们认为是一类非常强大的动物(尽管自然界中并非这样),这一印象大概主要源于人们重点关注过的两类毒蛇——蝰蛇类和眼镜蛇类。


蝰科蛇类大多是伏击型猎手,具有长时间守在一处的特点。而一些眼镜蛇在防御时膨起脖颈、直面侵犯者的行为更让古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 这两类蛇(乃至很多其他蛇类)常被刻画为守护者的形象。例如佛教故事中,当佛陀在菩提树下冥想,遭遇暴风雨时,蛇王目支邻陀(Mucalinda,属于娜迦)从树根下爬出,膨起脖颈、以身护着佛陀免于风雨。这样的形象在很多佛教建筑、装饰中都能看到 (图11)。


此外,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方曾广泛使用过一面描绘着一条盘曲着、准备发动攻击的森林响尾蛇的旗帜,称为“加兹登旗”(图12);旗帜图案下方有一标语“Don’t Tread on Me”(不准践踏我)。因为 森林响尾蛇广泛分布于美国建国之初的13州,又是北美洲特有的蛇类,使用者希望借此表明自己与欧洲的割裂,以及为独立而斗争的决心


图11  斯里兰卡丹布勒黄金寺中一处雕像,刻画出冥想的佛陀与以身护之的三头蛇

(图片来源:Henry Lewis)


图12  加兹登旗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3.毒与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