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劲军近日履新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在财新网相关报道下面,有网友问,北方怎么指挥南方搞宣传?
常规语境下,这个疑问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若将这种质疑放在胡劲军身上,则相当不妥。他在圈里,很早便有“新闻少帅”之称,尤其在上海媒体圈,几乎是无人不晓。
先来看他的简历。
据“中广互联”资料,胡劲军,男,汉族,1967年11月生,浙江宁波人,中共党员,1990年7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
1990年7月起,历任解放日报社编辑、记者、评论员和社团委书记,上海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副处长、宣传处副处长(正处级),新民晚报社驻美国记者,上海卫星电视中心党总支书记、副主任、副总编辑。
2000年4月,任上海东方电视台党委副书记、台长、总编辑。
2001年8月起,历任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执行副总裁,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副社长和党委副书记、社长等职(其间,兼新民晚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2006年11月兼任上海世博局副局长)。
2010年7月,任上海申迪(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
2011年12月,任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市文物局局长。
2012年2月,任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局长,市文物局局长。
2015年9月,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局长,市文物局局长。
2016年9月,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2019年1月,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电影局局长。
2020年初,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电影局局长。
2020年8月,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2023年1月,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领导。
这份履历,充满了沉甸甸的新闻故事。
未满33岁就是上海电视台台长。2003年,时年36岁的胡劲军即出掌上海文新集团,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上海正厅级干部。直到10年后的2013年,上海这一纪录才被另一位年轻干部打破。
复旦新闻专业,和人民大学、传媒大学齐名,是中国最强的。复旦新闻的毕业生,遍布于中国各大媒体。我曾有几个同事都是复旦新闻的,都非常优秀。
很多人对胡劲军这个名字不熟悉,但是对于我们老一点的新闻人来说,早就知道他。大名鼎鼎的东方早报,就是胡劲军一手缔造的。
2003年,时为文新集团执行副总裁的胡劲军决定创办一份新报,于是抽调邱兵以常务副总编的身份加入新报纸的创刊,东方早报便这样诞生了。
邱兵是胡劲军在复旦的同班同学。“举贤不避亲”任用邱兵,胡劲军承受了很大压力。有一次,他对邱兵说,“我把你钉到了墙上,掉不掉下来可是你的事了。”
后来,邱兵站住了,且走得更远。胡劲军的识人之明,可见一斑。
邱兵是另一位知名媒体人。他先后创办了东方早报、澎湃新闻和梨视频。现在他的公众号《天使望故乡》,也是我常读的几个公众号之一,里面汇聚了中国目前最会写字的人的文章。邱兵的文章极好,据说大学时是班上文笔最好的。
胡劲军还有两位同学,也是知名媒体人,每一个名字都如雷贯耳,如吴晓波、秦朔。前两位一个是著名财经作家,一个是前南风窗总编辑。
当年复旦的“新闻五虎”,从左至右依次为:胡劲军、邱兵、钮也仿、吴晓波、秦朔。
胡劲军中学时是上海市中学生记者团的团长。这个团的成员中,还有黎瑞刚和闾丘露薇,日后皆为新闻界翘楚。在复旦时,他也是班里的老大。
进复旦后,创办并主编校学生会机关报《复旦人》,吴晓波是副主编。这是一份双周出版的十六开油印小报,发行覆盖了全校所有的学生邮箱。
胡主编和吴副主编,两个人从内容、版面再到拉广告,都得亲力亲为。“那时候胡劲军拿着油印的报纸,跑去跟一家眼镜店的老板讲,我们是复旦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有一两千份,10块钱一个广告。”吴晓波回忆说。结果真的有人看了报纸以后去修眼镜,所以这家眼镜店就成了《复旦人》的第一个固定客户。
胡劲军还是学校学生会宣传部长,也是另一本校园刊物《复旦风》的编委。
胡劲军擅写杂文,他把学校阅览室的杂文几乎都读遍了。
在1988年《复旦风》总第2期,有篇胡劲军写的《巴拿马香蕉应当缓行》。文章对国内企业花了大量外汇进口马拿马香蕉等水果的现象提出质疑。
胡劲军反对的是“超前消费”和“早熟消费”,因为当时国民生活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写此文章,表明胡劲军在大学时代就关注新闻、观察社会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他还是起标题的高手。吴晓波回忆说,他记得胡劲军起过一个标题叫“制订制度唯恐不全,执行制度就怕不终”,对仗工整,意味深长。
有一次,因为实在找不出头条新闻,胡劲军灵机一动,在《复旦人》头条处加了个大框,印上“本期无头条”五字,这期报纸付梓后,一时成为复旦校内奇闻。
1988年,复旦大学校园搞了个十大新闻人物评选活动,最终评出九人(宁缺勿滥之意),分别是:顾刚、甘伟、胡劲军、余甦、鲍勇剑、韩国强、李光斗、陈尔强、唐中。九人的事迹刊于1988年《复旦风》总第3期上,题为《九个造梦人》,胡劲军为其中一名“造梦人”。
在这篇名为《胡劲军:大弥勒的火气》文章中,是这样描绘他的:“几次见他,照面或不照面,他都笑嘻嘻,圆滚滚,眼睛在镜片后面发出一团温温的光”。又说上海市委宣传部的一位处长对他的评价是“分寸感、稳重感、信任感”。胡劲军回忆在高二时曾经很“冲”,跟一个老师关系挺僵,后来吸取了教益,修成如上“九字真经”。
文章采访者说,胡劲军可能达到一个境界“嘻笑怒骂于他均可以一弥勒肚量来表达”,但骨子里有一种冲劲的本能。
大四时,胡劲军当上了复旦学生会主席、全国学联副主席。
1990年5月,胡劲军获得首届人民日报新闻教育奖学金。当时,《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李仁臣专程来沪向获奖学生颁奖。当年毕业后,他进入《解放日报》评论部。那时,解放日报评论部以皇甫平名义发南巡评论,红极一时。
胡劲军进入《解放日报》工作,任夜编部、农村部、评论部编辑。当年的小青年胡劲军却给《解放日报》的同事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曾与胡劲军共事过的记者回忆,胡劲军大学毕业前已在《解放日报》实习,“他人很主动,也很谦虚,实习期间还主动给其他部门的领导写信请教。工作非常勤快,每天面带微笑跑来跑去,性格乐观,一点都不沉闷”。
2023年之前,胡劲军一直在上海文宣系统任职。2023年初,他北上出任广电总台领导,正式成为副部级干部。在那里,他的上级是另一位老新闻人,也是他在上海时的老熟人,十年前主掌广东省宣的慎海雄。
两年后,即2025年2月20日,慎海雄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党组专题会议上,宣布中央批准胡劲军任广东省委委员、常委的决定。
会上,慎海雄称其“开拓创新意识强,敢啃硬骨头,事不避难,为人正直,作风干练,处事果断,自我要求严格”。这个评价,相当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是思想解放的前沿阵地,也是媒体创新的试验田。
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一批南方系媒体横空出世,以犀利笔锋和敢言姿态,书写了中国新闻史上的高光篇章。
那时的广东媒体,不仅是地方的喉舌,更成为全国舆论的风向标,影响着一代人的思想启蒙。它们以“南方速度”回应时代脉动,挖掘社会深层的真相与矛盾,无论是经济改革的热潮,还是民生百态的冷暖,都能在这些报纸的版面上找到深刻回响。那是一个新闻理想主义勃发的年代,广东的媒体人为中国新闻界树立了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然而,近年来的广东媒体,却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锋芒。曾经的锐气被时光磨平,影响力日渐式微,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泯然于众。
南方系的光环虽未完全褪去,但其报道的深度与广度已大不如前。数字时代的冲击下,传统纸媒的生存空间被挤压,而广东在新媒体领域的转型却显得步履迟缓,未能重现当年引领潮流的气势。与此同时,地方媒体的议题设置和话语权似乎更多受制于外部环境,少了那份敢为人先的胆识。相比之下,北京、上海等地的新媒体矩阵早已风生水起,广东却在这一轮竞争中显得有些沉寂。曾经的新闻高地,如今鲜有振聋发聩的声音传出。
广东是第一经济大省,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理应有更匹配其历史地位的传播力量。
胡劲军这位新闻老兵的履新,或许正是扭转局面的契机。他的到来,不能不让人期待。
作为一名在上海新闻圈摸爬滚打数十年的资深干将,他深谙宣传与媒体的运作之道,更有着将理想落地为现实的执行力。广东的媒体生态,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一场从观念到实践的破局。他曾一手缔造东方早报,在上海推动媒体融合的探索,如今来到广东,能否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活力?这里是改革开放的起点,是中国经济与文化的南方重镇,其媒体的影响力理应与这一身份相称。沉寂多年的广东媒体亟需一位有远见、有魄力的推手,去唤醒它的潜能。
期待胡劲军能带来转机。他当年的锐气,或许正是广东媒体此刻所需的。广东不缺故事,不缺人才,缺的是一股重燃激情的风。广东的媒体理应重拾其作为前沿阵地的担当,不仅服务地方,更要在全国乃至国际舞台上发出强有力的声音。
愿他凭着过往的经验与胆识,让广东的新闻气象再起风云、续写传奇。
胡劲军履新广东,意味着什么?这不仅是一次人事调整,更可能影响广东媒体未来的走向。如何看待他的过往经历?他的新闻理念能否在南方焕发新生?广东媒体还能找回昔日锋芒吗?
这些话题,我在
知识星球
里有更深入的分析,涉及
广东媒体的变局、宣传体系的调整、南北宣传风格的碰撞
等关键内容。
🚢
完整版请移步「码头青年」知识星球
,一起拆解南方新闻的新棋局!🔗
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