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整个朋友圈都在为巴黎圣母院哭泣。八百多年矗立于巴黎的地平线,只不过几分钟就被火焰吞噬,塞纳河畔注视的人群、浅吟低唱的祈福,依然没有挽回塔尖儿轰然倒下的命运,一同折断的还有几个世纪的绚烂文明和法国人的历史情感。
小编的朋友圈里,画风大概是这样:感叹800年艺术被毁,自己还没去过;感叹自己幸亏去过, 并附上了照片;既没去过,也没照片,就附上一张《爱在黄昏日落时》剧照,并配上一句台词:你相信巴黎圣母院有一天会消失吗;文艺一点的会说“卡西莫多失去了心爱的姑娘,终究也失去了他心爱的钟楼”(这里再强调一下,烧毁的是塔尖,钟楼没倒,跟风群众可以散了);还有作为普通网友的特朗普,着急怎么不用直升机洒水灭火啊?真要如此,水的重量恐怕把钟楼也带走了...
以上声音都还属于合理怀念与焦虑的范畴,但有一种声音,非要在巴黎圣母院和圆明园之间建立起因果报应,就好像法兰西民族的文化遗产遭受的损失,便是掠夺其他文明历史文物所偿付的代价。这样的态度,何曾相识。911的时候它现身了,日本大地震的时候它也现身了——因为悲剧的发生地在历史上铸成大错,就可以找到漠视生命、漠视文化遗产的理由,在一旁幸灾乐祸吗?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当然要永远铭记。不过,我们还应记得,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这一行为,在英法两国并不乏批评者。《巴黎圣母院》的作者雨果就曾拍案而起,为中国民众、中国文化打抱不平,而雨果为圆明园谴责英法侵略军的词句,值得我们今天再读一遍:
【“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每一件穿越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前代文明遗存,都是全人类的瑰宝。每一次这些无价文化遗产的损毁,都是全人类共同的伤痛。当大多数人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陨落而感到悲伤时,有些人非要品读出快感,这怎么看也不是一个文明人的逻辑。用一种恶去攻击另一种恶从来都不是人类文明教给我们的应有态度。一场大火烧出了人类文明的至暗时刻,但不管是巴黎圣母院还是圆明园,不管损毁有多严重,它们在我们心中依然屹立不到。同样,也别让什么“天道轮回,因果报应,狭隘的民族主义”毁了我们心中的文明。今天,我们同雨果一起,叹惋一座历史建筑的损毁,更期待烈焰之后的美好重生。
编辑:周仲洋
监制:范嘉春、沈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