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者
《读者》杂志官方订阅号。 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全家人的精神纽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山西的另一个名字,叫“意大利” ·  20 小时前  
新周刊  ·  排队搓澡,网红洗浴中心爆满 ·  20 小时前  
读者  ·  谁说她塌房,归来仍是女王 ·  4 天前  
单读  ·  一个戏剧老师,为校园“狂人”续命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读者

谁说她塌房,归来仍是女王

读者  · 公众号  · 杂志  · 2025-01-02 18:26

正文

文/柳飘飘
来源/柳飘飘了吗(ID:DSliupiaopiao



2002年3月23日,中央电视台《半边天》节目中,一名叫刘小样的农村女性蹲坐在广袤的平原上,讲述自己的精神追求和现实环境的格格不入,以一句“我宁可痛苦,不要麻木”震荡了很多人的心。

来源:《半边天》

多年来,很多人受到这段不到半小时的采访影响,有的开始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有的真的通过奋斗走出了大山……

刘小样,一个至今活跃的精神图腾般的名字,名字的主人却消失在大众视野很多年。

23年后的今天,当刘小样再次出现在大众面前时,她和当年一样在灶台边上擀面下锅。

来源:《她的房间》

是的,她曾经几次出走,但如今终归回到家中。

有网友评:出走失败的娜拉。

可我不认同。

她的出走,不仅仅关乎城乡、性别,更关乎高敏感人群自我和外界交锋的全程。

如今的她,其实是成功的,是一个高敏感人自我安置的成功案例。



高敏人开局常痛苦大于快乐。

就像刘小样,她的痛苦是混沌的,却总是分不清痛苦的真正来源和解决方式。

刘小样和同村的很多女孩一样,读到初中就辍学在家帮忙栽种果树。当年陕西开始靠苹果致富,家家户户都能买上一台收音机,通过广播,刘小样听到了外面的世界。

她着迷于广播带来的外界的一切神秘与刺激,不爱和同龄人说笑聊八卦,反而喜欢一个人去河边思考和采摘小花。

再后来,她又听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了同村男人王树生。

她觉得自己很幸运,不是因为这个男人是村里最先致富,能盖起楼房,而是他是少数去过省城,见过世面的人。

来源:《半边天》

她家旁边有一条公路、一条铁路,直通西安。路费只要9块钱,却少有人出去。

嫁人后,王树生带着她第一次去到西安时,她站在西安人来人往的街头,哭了。

她觉得自卑,觉得都市女郎穿的衣服怎么那么合身,自己怎么那么土。

再后来,她接连怀孕,等孩子们长大上学,机械大大降低农活负担时,面对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她的心又开始躁动起来。

于是她开始给电视台写信倾诉,再后来,有了当年的那期节目。

来源:《平原上的娜拉》

你会发现,刘小样是极敏感的。

她能从最普通的生活中品尝出诗情画意,一点小事就能让她无限快乐。比如儿时的野花和河流;长大后盲嫁,仅因为丈夫见多识广,她便羞涩地觉得自己很幸运。

写信跟电台诉苦时,她描绘的乡村风景,也是那样美:

来源:《半边天》

但快乐会被敏感放大,痛苦也一样会。

更何况,她遇见的,是日新月异的千禧年。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刘小样无疑可以被视作一个人在时代快速变化中的最佳样本。

尤其是高敏感人,更容易感受到这种高速里的撕扯,进而被牵引着,或进步,或挫败。

她在历史悠久的关中平原中,当别人还安于一个月两次的传统集会,热衷于邻里间的八卦时,她通过收音机早早地、敏锐地感受到了新世纪的来临。

所以她如饥似渴地听广播、看电视,读她能接触到的所有的书。

用她的话来讲,她的电视不是拿来看的,是拿来“读”的。

而丈夫王树生作为村子里第一批进城打工的“先锋人物”,她近乎本能地渴求通过丈夫这座桥梁,了解城里的一切。

她总是缠着丈夫聊外面的人和事物,对于丈夫新潮的、开明的三观表现出极度的欣赏。

来源:《半边天》

就像她看待家旁边的高速公路,这些当年乡村快速城镇化的进程的具体产物,都被她敏锐捕捉,用力用心感受。

来源:《半边天》

可当她越是比他人更清晰感受到新世纪的汹涌新意,她就越是痛苦。

同时,她身上还肩负着旧时代赋予女性的传统职责。她深感只能无限循环重复日子,就犹如在当下就已经死去,痛苦又被叠加了。

人人都认为农民,特别是女人不需要有思想,她就做饭,她就洗衣服,她就看孩子,她就做家务,她就干地里活。然后她就去逛逛,她就这些,你说做这些要有什么思想,她不需要有思想。我不接受这个。

而身为一个只读到初中二年级的女性,在当下找不到引导者,而自己没有能力帮助自己理清困顿,她像是陷入痛苦的迷雾中,找不到出口。

我宁可痛苦,我不要麻木
我不要我什么都不知道
然后我就很满足
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
这就很好了
我不满足这些的
我想要充实的生活
我想要知识,我想看书,我想看电视
从电视上得到我想要得到的东西——
因为我不能出去





她的口头禅是“不对劲”。

当年辍学后,15岁的刘小样在苹果园听完了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并学会说普通话。

“可能就是从听收音机开始,心里觉得不满足,觉得生活好像不太对劲。”

但具体哪里不对劲,她看不到更高的、时代上的全貌,也看不到更具体的、准确的、个体的原因。

如果世界是一片汪洋大海,敏感的天赋让她能够觉察水温的变化,但由于她无法给自己精准解答,她只能在感受到痛苦时,本能地扑腾。

她本是见到生人就紧张得无法正常说话的羞涩妇人,为了让她卸下防备,主持人张越和节目组一起陪着她同吃同住三天。

第三天时,节目组把摄像机远远撤在她看不见的地方,她才终于能正常交流。

当年节目组离开时,她突然冲进张越怀里大哭,哭了整整十几分钟。

张越意识到,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离别情景。刘小样哭是认为,他们走后,她又得回到无人关心她精神世界的孤独里了。

不曾有也就算了,最怕的是“曾经有过”。于是她开始去追寻某种东西。

她先是舍下自家农田的活儿,跑去别人家农田干活,因为她觉得这样有种“去上班”的感觉。

再后来,她独自跑到县城当服装销售员。她享受化着淡妆、说着电视里的同款普通话,给客人搭配衣服的感觉。

多年以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她依然快乐无比,并清晰地记得她所在的销售组名叫“零八专柜”。

来源:《她的房间》

那是她理想中的职业女性的样子,她非常喜欢那时的自己。可惜这份工作后来没了,老同事带她去做产品销售。

干着干着她又觉得不对劲,产品、营销、同事,都不对劲。

她跑去南方工厂打工。每天工厂宿舍两点一线忙碌而混沌。

直到一个冬天,她看上了工厂边上独自开得红艳的花,她到处问人花的名字。无人知晓时,她再一次感到不对劲:

那么好看的花怎么没人看呢?那每天这么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

来源:《她的房间》

当真正深入其中时,城市的光鲜亮丽的糖衣被拨开,露出钢铁森林的狡黠冷漠。刘小样察觉城市和她想象的差别很大,她又陷入了迷茫。

实际上,可能连她自己都不自知,她找寻的不是远方,它甚至无关城市或农村。

之所以“央视团队”“主持人张越”“普通话”“上班”“城市”,这些人、事、物成为刘小样的向往,不是因为他们本身,而是他们似乎象征着一种更文明的生活。

因为高敏感也意味着,她更容易感受到丑恶的尖锐,所以对追求真善美的要求也比普通人更高。

一个细节,在村里时,她家的狗生病了。当她努力为狗寻医问药时,村里人觉得土狗死了就死了,自生自灭就好,她这是多此一举。

正如城里人也漠视一朵花,某些营销组织会坑蒙拐骗一样,高敏感的刘小样无论在哪都会面临“格格不入”的孤独感。

她本能地想要通过和文明对话,给她的高敏感找到归属感。

这是她懵懂的、求助外力的时期。但可想而知,外界从来就无法给一个高敏感人安全感,无论在哪。

于是她又进入了一段时间的自我怀疑期。

早年间,她痛苦却清醒。她明确表达过,她虽然痛苦,却不悲伤。因为阵痛,是萌发改变的能量,越痛,或许进步越大。

来源:《半边天》

但在远方寻找的那些年,她疑惑、迷茫,于是也出现了一段时间的消极。

她开始认为自己“有病”,并主动要求去“看病”。

婆婆生病后,她主动提出回老家照顾。此后,她刻意地不再看她最喜欢的书籍,反而刻意去学习她不喜欢的麻将。她似乎融入人群融入得很好,但丈夫和孩子都能察觉出她的不快乐。 

这些动作,像是一场自我切割——她在切割她与生俱来的高敏感。

作为一个没有文凭的高敏感的出走,势必会受到打击,这一系列的挫败,让她认定自己是世俗上的失败者。

《半边天》节目结束后,她和主持人张越仍保持着多年联系。但也由于这挫败感,让她渐渐失去了和张越通话的勇气。

其实,她不知道的是,当年节目播出后,有观众怀疑言之有物的她不是一个乡野村妇,而是一个节目为了收视而特意安排的乔装打扮的大学生。

来源:《半边天》

她明明只念书念到初二。促使她讲出那些震荡人心20年话语的,正是她珍贵的高敏感。

高敏感促使她可以摆脱身份和环境的束缚,自由思考,充分思考,才使她拥有高反差的神奇的精神面貌,以此不自知地成为一个不受地理、时间限制的精神“偶像”。

但也由于这种高反差,造成她的高痛苦。幸好她本身是个高能量感的人。

当年那句“我宁可痛苦,不要麻木”的话,之所以震荡深远,不仅因为其犀利,更因为这话本身就充满着一直敢、一直能和痛苦博弈的气力。



如今的刘小样之所以又出现在大众面前,是因为她又想表达了。

也因为,她花费20年,终于明白,她无需成为别人期待的某种人,她说她就是要“费尽力气,不要成为某种人”。

也看到了很多痛苦的真正来源,她能解决它了,其中就包括对于自己的高敏感的安置。

首先,她认同了自己的高敏感。

早年,她总是不自知地说出很多震撼张越的话。路过心理学书籍时,张越问她是否要买,她不经思考便回答:“心理书有什么用,人还是得靠自己调节。

很粗糙却很在理。

多年后,当她和张越分享,她觉得人不能不知道天天路过一朵花时,张越再一次被她震撼。

来源:《她的房间》


她说,当我是一个有自主精神,自由灵魂的人的时候,诗不在远方,在我心里。

我觉得路边的花是我的,它就是我的。

高敏人见微知著的能力,更容易看到事情本质和真相,所以她总能轻松地说出这些大智若愚的话。

你会发现,她不再为高敏感而迷茫,缺少身份认同,或是感到孤独。

她看书的劲头比当年更甚,开始摘录,开始独立思考总结。她不要别人的评论,她觉得别人不一定有她自己总结得好。

她说自己就是老农,但她的花,她的玉米,她教养的孩子,就是她的诗。

来源:《她的房间》


当年,她的孤独感是沁入身心的:
在农村,有钱可以盖房,但不可以买书;可以打牌闲聊,但不可以去西安。不可以交际,不可以太张扬,不可以太个性,不可以太好,不可以太坏。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要打破它就会感到无助、无望、孤独,好像好多眼睛在盯着你。不需要别人阻止你,你会自觉自愿地去遵守这些规矩。

现在她很骄傲地说,她不觉得孤独,也不觉得总是保持思考会累。

因为她现在已经习惯了自问自答,当自己回答不出来时,持续地看书,或者过阵子发生一件事,就会给她答案。

她说,因为她的思考是接地气的,所以她的思考就不会累。

她终于意识到,生活本身是问题,也是答案,是残忍和无聊,也是慈悲和精彩。

来源:《她的房间》




20年前,她不甘心于眼前,她说要一直开一扇窗,用来平衡现实与内心直到老。

我就是不要把窗户关上
一直让它开着
一直开到我老
我怕我失去那些激情
那些感动


20年后,她确实巧妙地平衡了内心与外界。

她快乐于长大了的孩子们依然喜欢归家,欣赏儿媳妇甚至说自己爱她,她是自己曾经想成为的人。

她拥抱着她的家庭,也依然汲取着书籍和生活的美。

更可贵的是,经历过短暂的、对高敏感的自我切割之后,她又恢复了和当年一样发达的,甚至更发达的、更茂盛的、充满触感神经的,对外界的灵敏。

失联多年后重逢,她依偎在张越肩膀上,无声胜有声。

面对镜头,依然紧张得词不达意。


来源:《她的房间》


依然思考着自身精神和客观外界的矛盾。比如,看见舞者用肢体表达自我,她也向往如此。

却因肢体不协调,被定义为“没有艺术细胞的人”,仍委屈哭泣。

看完《千与千寻》后,她喃喃自语,眼含热泪。

来源:《她的房间》


你会欣喜于她依然如此敏感,即便皱纹已经爬满了她的脸庞,但她捧起心爱的花朵时,还是需要眯着老花的眼睛吃力地观察美。

来源:《她的房间》

对于高敏感人群而言,在和世界交锋中,会受到更多跌宕的刺激。

她没有迷失变形,仍旧保持内心纯良,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要知道,年轻时,人的高敏感是一种天赋,因高敏感带来的疼痛,是迷茫的、被动的;老了以后,人还愿意保持一种高敏感,就变成一种主动的选择。

因为她已经知道那会痛,会比一般人感受到的痛还要痛,但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甚至是一种英雄主义。

所以,刘小样怎么可能是失败者呢?

恰恰相反,高敏感之于刘小样,不是脆弱,反是见证着她的高能量。

人生没有地图,她却能靠着触角、一种本能,去追寻她的理想生活。

早年,她通过上班、搭配衣服、讲普通话等表现形式追求优雅,追求一种理想主义。

兜兜转转一圈看似一无所获,其实她在路上跌跌撞撞,更找到了当年不平静的原因,找到了安置自己的方案。

她学会了向内观。

现在,她通过种满院子的花,每天拖一遍的地,去落地浪漫,去拥抱真正的、自己生活的所有。

她看见了本质,所以有了质的改变。

你看她这一路,高敏感带来了痛苦,也刺激着她更越挫越勇去探究真相,去向上生长。

20年前她说,宁可痛苦,不要麻木。

20年后,她说这段话其实是她更准确地表达:

从痛苦荒芜里生出来的喜悦,我觉得这才是我要说的话。

来源:《她的房间》

面对高敏感人探索世界的痛,她说:“我不怕。

来源:《她的房间》

平实害羞天真的她,说这话时,眼神很坚决又很平常。

她借用《西西弗的神话》,表达着自己。

她说脸可以贴在石头上,可就是要蔑视诸神的处罚。即便一遍又一遍地推那块永远到达不了山顶的石头,她也觉得没什么。


一个高敏感人竭尽全力,即便伤痕累累也要继续用自己的面貌探索这个世界,几近壮烈。

即便是哭,潜台词也充满力气。

别人说她跳舞没天赋,她的哭看似脆弱,实际潜台词不也是:凭什么我不行?

她对《千与千寻》中“不要忘记自己的名字”这个立意感触颇深。其实她真实的生活早就完成了这个立意——

她吐掉了很多不必要的食物,回归干净的生活。

对了,她还给自己改了名字:

把刘小样的“小”改成了拂晓的“晓”,不再是渺小的小。

点击蓝字查看往期推荐


新年献词|愿你不必跋山涉水,也能洞察日常生活的深刻
四川“易烊千玺”刷屏,这故事我真没想到……
上海“免费蹭吃蹭喝”火上热搜,全网怒赞:总有人在偷偷爱你

杭州小伙半年暴赚百万进程表曝光,网友:嘴角流出了“羡慕的泪水”……

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原来亲戚之间最好的相处方式,不是送礼、请客,而是……


来源:柳飘飘了吗(ID:DSliupiaopiao)。本文图片来源于《半边天》《平原上的娜拉》《她的房间》,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责任编辑:祁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