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一个统计,今年以来清盘的基金已经有155只了。
而去年全年的清盘基金是425只,刨除分级基金后的数量是208只。
这才不到6月份,
按照这个速度,估计今年清盘基金要超过去年的208只了。
其实我们买基金,最担心的情况就是亏。
但最糟糕的情况却是——
清盘。
亏钱了,忍一忍,还有希望。
清盘真就是啥都没有被动割肉了。
因为基金清盘,说白了,就是「基金清仓+强制赎回」。
基金经理把持仓的股票、债券、理财产品等资产都卖了,然后把钱都分一分,把你那份还给你。
最终你能拿到多少钱,取决于资产卖了多少钱。
有人可能会好奇:基金清盘的概率大吗?
我统计了一下历年的数据,得出了一个粗糙的结论:
基金清盘的概率挺小的,而且概率的高低,跟牛熊市有一定相关性。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到:
除了2018、2020年以外,其余年份的清盘概率差不多,都是在2%-4%之间波动。
而2018、2020年概率特殊的原因是:
2018年行情太差了。
股票价格一整年都在连续下跌,很多基民受不了集体赎回,导致不少基金规模跌破5000万。
一旦基金跌破5000万,就会被清盘。
而2018年的清盘基金数是2014年以来最多的,所以概率也就上去了。
而2020年是因为政策原因。
在2020年清盘的425只基金中,有217只分级基金是因为政策原因清盘的,如果刨除这217只基金,清盘概率为3%,跟平均水平差不多。
一般来说,基金清盘就两个原因:
1. 基金资产净值低于合同限制
如果在连续60个工作日内,出现以下其中一种情况:
基金持有人少于200人;
基金资产净值少于5000万;
那么基金就会被
自动清盘
,不需要征得基民的同意。
2. 基金持有人大会同意终止
有人可能不知道,基金持有人也是会开会的。
当基金出现一些影响收益的重大调整,比如说基金原本不能买港股,现在基金想买港股了,这时候就需要开会,需要基民们投票通过。
其中有一种开会的情况是这样的:
基金公司因为业绩、政策......等原因(一般是规模太小不想管下去),想解散这个基金了,它就会召开大会。
如果在大会上,三分之二的人都投票通过了,那这个基金就会清盘。
比如说,今年以来清盘的155只基金中,有48%是因为资产净值太低,有44%是大会同意终止。
所以综合以上的数据,可以知道:
基金清盘,只是基金行业优胜劣汰的一种正常现象,算不上暴雷。
它虽然每年都会固定发生,但是发生的概率很小,而且有迹可循,一般都是因为规模太小而清盘。
所以要避开清盘基金,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
不要买规模太小的基金。
那些规模只有一两亿的基金,一旦股市有啥风吹草动,基民同时赎回,集中踩踏,基金很容易就跌破清盘线。
所以最好在开头就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
我个人认为10亿规模以上的为佳。
要是那么不巧,你的基金清盘了,咋办?
不要慌,你只是相当于被强制赎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