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知乎日报
提供最好的资讯评论,兼顾专业与趣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知乎日报  ·  你被哪些雕塑作品震撼过? ·  13 小时前  
知乎日报  ·  为什么总觉得网管泡的面更好吃? ·  昨天  
Quora文选英语  ·  老外说do me a solid,“请帮我个忙”! ·  昨天  
Quora文选英语  ·  最先看到的3个单词,就是你的2025 ·  3 天前  
Quora文选英语  ·  “跨年”千万别说成step over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知乎日报

影视 | 爱情片和色情片的区别,看了这部你可能就知道了

知乎日报  · 公众号  · 问答  · 2016-12-26 18:17

正文

题图来源:《穿裘皮的维纳斯》


如何评价 2013 年波兰斯基电影《穿裘皮的维纳斯》?


知友 | 默罕默德铁牛


如果不期遇见《穿裘皮的维纳斯》这部小说,我一定将它当做一本情色小说,而且是重口味情色小说,其重口不是体现在赤裸裸情色描写的文字上,而是其反映的内容——SM。


作者奥地利人马索克名字听起来并不熟悉,即使提起他的英文名字——sadomasochism 也不会引起注意,但是,如果你知道 SM 有他名字的简称呢?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儿了。可以说,马索克是将 SM 带入人们视线的人。


恋虐,在主流电影中可能多以扭捏的状态出现,甚至是作为一种寓意存在。比如《杀手阿一》、《索多玛的 120 天》等,虽然没有明确表示恋虐,但其故事深层次确有其存在。若上升至深层次探讨恋虐,这样的电影就少见了。我认为这还是一个尺度很深度的问题。


就《穿裘皮的维纳斯》这部小说来讲,据我所知共有三部电影以此为名:


1995 年荷兰版,电影就是小说的改编;2012 年韩国版,脱胎于小说的另外一个故事;2013 年波兰斯基作品。好了,不用做比较了,仅仅看 2013 年版的导演,一切都明了。


用一个简单的说法,韩国版的是噱头,荷兰版的是工匠,而波兰斯基版本的则是经典,这就是大师高度。严格来说,这三部电影的放在一起比较并不合适,因为电影内容根本就不一回事儿。


但电影有些东西是共同的,如表演、台词、编剧、叙事等,这些能够具体考量的因素结合起来,孰高孰劣一眼即可分辨。其他两个版本的不用浪费太多,还是来看看大师的作品。


波兰斯基的《穿裘皮的维纳斯》讲述的并非原著小说的故事,仅仅是由小说引起的一个故事,其思想内涵也并非表达马索克作为男人的受虐,而是更高层次的上升至男女关系。


如果够龌龊,完全可以把原著当做一本情色小说,但是对于这部电影,由于波兰斯基对于尺度的把握,很难让人得到性唤起。

回到刚才说的,对于恋虐电影的两个关键问题:尺度和深度。尺度其实很好理解。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电影成为爱情片,有些称为色情片。


对于恋虐这样一个几乎性字当头的问题来说,如何精确的计量其尺度才是对作者最大的考验。尺度太大,太强烈的性暗示会让观众更多关心感官刺激而忽略的故事本身,而尺度太小,则容易流于表面,沦为说教,给观众一种「我裤子都脱了你给我看这个」的感觉。在这部电影里,波兰斯基无疑是做到了。


电影从头到尾都适时的插入了标志性很强的SM符号,影片开头女主角的皮革短裙,后来的黑丝皮靴,以及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称谓,还有涉及捆绑鞭笞的桥段。都让人能提起兴趣,饶有兴致的期待故事的发展,在得到一定的性暗示的同时也专注于电影所讲述的故事。


波兰斯基巧妙的处理了电影中所有性暗示镜头,能做到巧妙地撩拨却不漏痕迹,果然是大师级的驾驭功力。


其次是所谓的深度,这才是重头大戏。若不是波兰斯基对于恋虐这一事件本身的深刻剖析,这部电影的出彩程度将大打折扣。


如果读过原著小说,那么对于波兰斯基的表达将产生一种钦佩。原著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具有受虐倾向的男人希望自己爱的女人虐待自己却最终不能如愿的故事,整体来说更多的是在表达一种作者对于性幻想难以在现实实现的挫败。


而电影却将依托原著讲述了一个导演在排练《穿裘皮的维纳斯》话剧过程中与一个试镜演员之间的故事。不可否认,如果没有读过原著小说,会多少产生一点观影障碍。


男女主人公在电影中的对话时而是在讲述原著小说时而实在讲述自己,会给没有看过原著小说的观众造成一种跨越识别障碍。


但话说回来,也正是这种亦幻亦真的感觉,才更能让观众产生兴趣,就像《盗梦空间》一样,在分不清梦境和现实的时候,才会对电影产生更强烈的关注。

如果仅仅是表达一个男人的恋虐和一个女人的施虐,那么这部电影也难称大师级作品。对于恋虐的理解,是波兰斯基这部作品成功的基石。


李银河在《虐恋亚文化》一书中讲到,在一段施虐 / 受虐的关系中,看是施虐者掌握了主动,但其实受虐者才是实际的支配者,施虐者的施虐行为更多是在满足受虐者,是施虐者服务于受虐者。


这其实很好的反应了原著小说的故事:男主人公期望女主人公旺达虐待自己,而旺达因为爱满足了他的要求,但最终还是受不了男主人公的异样举动最终离开了他。


在整个故事里,虽然旺达名义上是在支配和掌权,但其实主动权还是在男人手里。波兰斯基在电影中借用女主角的话:这部小说其实就是一个男人对女人的侮辱。


赤裸裸地对马索克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其后故事的发展更是上升至女权主义,将女性从弱势转化为强势,但其强势并非霸道,而是一种有理有据的道德制高点。


如果说这部电影表达了什么,那我更多的人为是一种波兰斯基对于男女关系的深入探讨,以及对女权意识的表达。就这么看来,电影所阐述的思想完全超越原著小说,将恋虐这一事情升华到两性以及社会关系高度。


对于波兰斯基,我最大的印象是他对讲述故事的把握。几乎所有看过的编剧理论书籍,都将他导演的《唐人街》作为编剧范本,虽然这不电影他只是联合编剧之一。


《唐人街》几乎将电影叙事上升至教科书层次,故事的推进、人物的塑造、场景的转换、结构的掌控几乎做到了极致。


回到《穿裘皮的维纳斯》这部电影,作为一部仅有两个演员,一个封闭空间的电影,波兰斯基通过故事场景的转换、男女主人公地位的转变来最大限度的将故事情节推进的紧张而有序,激励事件、主负故事推进等都出现的恰大好处,不会让观众因为封闭空间叙事产生倦怠,完全可比肩经典电影《十二怒汉》和《中央车站》。


我个人觉得,电影最大的亮点出现在结尾。按照原著小说的故事来说,施虐方与受虐方将出现主动权的根本转换——主动权从施虐方转至受虐方手中。


当电影开始通过话剧最终场景排练来实现我所预计的主动权转化的时候,波兰斯基居然进行大胆的处理,借由男女主人公性别错位转换继续将主动权留在女人手里!更难得的是不会让观众难以接受,仿佛顺理成章。


这样故事节奏下来会产生这么一个过程:男强女弱——女人逐渐掌握主动,女强男弱——女人通过性别转换依然将在「性别上女强男弱」——最终实现实质上的女强男弱。整个过程起承转合既是意料之外,却也情理之中,产生了难以言表的戏剧张力。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知乎日报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