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学术新闻”引发关注。2025年1月10日,《环境科学与污染研究》发布了一篇撤稿通知,表示将撤下2021年7月15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撤稿通知里表示,这篇论文存在同行评审不明、参考文献不相关或不恰当、包含不正规短语或不属于期刊投稿范围。作者没有回应出版方的撤稿请求。但最令人瞩目的是,这篇论文在英文标题下的摘要栏写着“pumping elephant”,直译是“抽动大象”。(2月1日《南方周末》)
此事一经传出,便引来了不少网友的热烈讨论,有部分网友调侃道,这是“抽象妈妈给抽象开门,抽象到家了”“年度学术抽象行为”。还有部分网友推测,论文中本该对应“摘要”的“abstract”,像是被投稿人用低级的人工智能转译成“pumping elephant”。
除此之外,再结合该篇论文还存在大量参考文献不恰当、术语使用错误等学术疏失,所以《南方周末》的记者猜测了这么一种可能:投稿人先是找到一篇英文论文,然后直接以中英机器翻译将“abstract”翻译为“抽象”。随后,投稿人将机翻的中文资料进行一番拼接加工,然后再回译为英文投稿发表。
若真如《南方周末》记者所推测的那般,那么这篇刊登在《环境科学与污染研究》的论文则是一篇彻头彻尾的“注水”论文。其实类似这样的论文“灌水”行为,在国内外的学术圈里并不少见,2024年就爆出了“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40万一个”的新闻事件。对于该现象在学术圈的普遍程度,有网友评论道,“谁敢说自己一篇水论文都没写过?”
其实何为“注水”论文,当前国内学术界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在之前接受相关采访时说道,“对于何为好论文,从选题、研究、写作等方面,我们都有一些比较明确的标准。而对于何为‘注水’论文,确实没有明确的标准、规定或者惩处措施。”但“注水”论文泛滥的关键,还是因为有利可图。尽管当前提倡破除“唯论文”现象,但仍有学校为了自身发展会看中论文数量,并给予奖励。从而可能导致某些急功近利的学者走上“注水”的道路。
当论文数量与奖金、津贴挂钩,必然会有人追求论文数量。当学校奖励发论文的报酬远高于版面费时,某些学者、教授甚至会将发论文当作一门生意。这般不良风气长久下去,将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学者难以沉下心来“苦坐板凳”,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学术泡沫”。
如何阻断“注水”道路,首先就要在评价机制上下功夫,相关部门要严格落实破除“唯论文”现象,例如高校不认可“注水”论文、不以数量多少给予奖励,那么自然也就不会有人付出较高成本去发表“注水”论文。除开落实机制外,还要拆解“注水”论文发表平台。一方面,高校要及时更新期刊黑名单,对于多次出现“注水”论文的期刊要及时“拉黑”;另一方面,在各领域组建、完善专业学会,发挥其监督作用,通过圈定一批高质量的期刊目录,遏制领域内“注水”论文的发表,以此培养良好的学术风气。
学术严谨关乎国家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靠的是实打实的研究成果。整肃学术风气,严抓学术不端行为,让国家的每一份科研经费都花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