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志红
武志红,中国资深心理咨询师,作家,著有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等,微博:@武志红。现于北上广厦门等地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武志红

100亿,影史第一!这个四川人,真狠

武志红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5-02-12 12:29

正文

⏰明晚8点武志红直播,无回放⬇️马上 预约


作者 | 十一、丽萱‍‍‍‍‍‍

来源 | 正和岛

ID | zhenghedao‍‍‍‍‍‍‍‍‍‍‍‍‍‍‍‍‍



生命只有一次,有人活成了别人写的剧本,有人偏要自己执笔。


显然,饺子就是那种希望自己写下人生答案的人。


就在前几天,他导演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登顶中国影史票房第一。

要知道,他此前导演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1》),票房也已超过50亿。


至此,饺子已经是中国动画史上首个100亿票房缔造者。


当我们回溯他的人生,你会发现,其实饺子的成功就藏在《哪吒》系列电影的三句台词里。

我命由我不由天
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


饺子本名杨宇,四川泸州人;

和许多80后一样,他从小就对动画感兴趣,还曾一度梦想当个漫画家,上学时就经常在课本上涂鸦。


像国产动画电影《大闹天宫》《哪吒闹海》,还有日本的《圣斗士》和《七龙珠》,这些作品都陪伴他度过了童年时光。


在那个年代,像饺子一样把动漫当兴趣的人有很多,但当成终身职业的人却很少。


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这个领域在国内发展得较为缓慢;

小儿科、不务正业、旁门左道、不正经、没有出路、不稳定等各种标签,伴随了动画行业很长时间。


真正想赚钱养家的人,在入行前,都会在内心进行激烈的斗争;

而想要报考相关专业的高中生,在填志愿时大多会受到家长的阻挠。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

申公豹这句经典台词,一度爆红出圈。

而这里的成见,恰恰也是当时许多人对动画行业的偏见。


饺子自己也知道偏见的力量有多强大。

他曾说,“我觉得所有追求理想的人都会承受这种偏见,别人都觉得你不行,觉得你的想法太大了,你这不是理想,是在做梦”。


影片中,哪吒背负着生来就是魔丸的宿命,饱受世俗眼光的批判、歧视、排斥、嘲笑和敌对。


在命运的关键时刻,也就是天雷劫惩罚(用来消灭魔丸)到来之际;

哪吒终于凭借自己的意志,成功控制了魔丸的力量,并保护了陈塘关的百姓,也救下了自己的命。


于是,哪吒喊出了整部电影中最震耳欲聋的那句台词: 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


这正是饺子人生的真实写照。

出于现实的考量,饺子听从了在医院工作的父母的意见,在大学时选择进入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现四川大学医学院)。

华西医科大学,这是当时我国西部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医学高校。


很多时候,饺子手握“医学生”这张保险单,但却时常感到憋闷;

“有东西在跳,有火在烧,仿佛一头猪在地震来临前想要拱圈”。


到了大三,马上快毕业了,饺子迎来了人生中的关键抉择:


一边是自己热爱的动画,但不被主流认可、不被世俗承认;

一边是父辈蹚出来的经验,那是最好的医学院,最具光环的职业,最受主流推崇的行业,最稳妥的人生道路。


心里这团火越燃越旺,烧到饺子不得不直面自己的内心——

原来自己少年时的理想,从未熄灭。


那就不如打破成见,去做真实的自己。

因为终此一生,我们都是需要摆脱他人和世俗的期待,去到要去的地方,找到真正的自己。


之后,饺子放弃医学,开始在学校自学MAYA软件建模,进入CG行业(计算机动画),他希望毕业后能通过作品去动画影视制作公司工作。


在大到无形的世俗偏见和评价体系中,现实中的饺子最终突破了枷锁,成为了“哪吒”。


后来谁也没想到,饺子这个被世俗判定为“错误”的人生选择;

却成为了照亮他的人生、照亮无数动画创作者、照亮整个国产动画行业的火种。



不认命就是哪吒的命


毕业后,饺子入职了一家广告公司,当了一年的动画师。

公司虽小,但他能在那里体验从创意设计到后期制作的全部创作流程。


可由于手头的项目太多,严重挤压个人创作时间和自我提升空间;

饺子还是决定辞去这份工作,回家专心创作自己的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

有作品,才有话语权。


这部仅16分钟的动画短片,花掉了他整整3年半的时间。



那时候,父亲去世,全家的生计仅靠母亲1000块的退休工资维持。


饺子基本上不买新衣服,一日三餐主要靠母亲在超市买的特价食品。

住的房子是按揭买的,每个月700多元的按揭款占了一半的支出。


旅行更不可能,三年半的时间里,他没有离开过家超过40公里。

家里甚至连网线都没牵,要上网就去朋友家,以此来减少自己的娱乐时间。


他每天的生活就是客厅、卧室、厕所三点一线,偶尔出去散散步锻炼下身体,再做上超过10小时的动画。


不认命就必须对自己狠。

“既然选择转行,就要证明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机会,一切必须要有一个结果。”


最终,《打,打个大西瓜》一面世,便震惊整个动画界;

在国内外共拿下27个专业大赛的30多个奖项,被众多网友称为“国产动画最优秀的作品”“华人最牛原创动画短片”。


在动画的片尾,饺子鸣谢了许多人,包含了“手塚治虫、宫崎骏、李安、余秋雨、金庸、成龙、李连杰、周星驰、易中天、于丹、马云、史玉柱、李嘉诚”等人。



这些人名看起来没太大关联,但或许都让他在孤独的创作之路上,也好似有人为伴。


尽管靠着《打,打个大西瓜》拿奖拿到手软,但之后的6年,饺子又回到了籍籍无名的状态。


当时动画行业的市场环境相对混乱,粗制滥造的作品是常态,很少有投资方相信动画这个东西能赚钱。

昔日斩获大奖的《打,打个大西瓜》像颗哑火的子弹,卡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饺子自己还被骗子盯上,对方自称是个很有实力的投资人;

结果却是带着他不停找其他投资人讲故事,想利用饺子的名气空手套白狼。


百般无奈之下,饺子只能靠接广告外包来维持工作室的运营。

昔日的很多朋友都转行了,但饺子还在那里坚持着。


他明白,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活下去才能改变命运,因为“不认命就是哪吒的命”。


影片中,哪吒在面临天雷的惩罚时,没有屈服于命运,不屈不挠地活了下来——

“若命运不公,我便和它斗到底。”


现实中的饺子,熬过创作的孤独,物质的贫瘠,行业大环境的混乱,别人的欺骗,却仍在寻找生存和改变命运的机会。


不认命的人,终将改变命运。


2015年,饺子接到了一通电话,是从北京打来的,对方正是彩条屋总裁易巧。

彩条屋是由光线影业成立的动画电影厂牌,正在全国各地搜罗有潜力的动画长片导演。


《打,打个大西瓜》在业界名气很大,易巧很快就发现了成都的这个天才导演;

两人一拍即合,于是开启了《哪吒1》长达三年的创作。



若前方无路
我便踏出一条路


虽然曙光初现,但是横在饺子和理想之间的,还有一座叫动画工业体系基础薄弱的大山。


其实不仅是芯片会被卡脖子,中国动画工业也曾经一度面临着卡脖子的难题。


在《哪吒1》立项之时,国内缺乏成熟的动画电影制作流程;

好莱坞用成熟流水线两周搞定的特效,但在国内需要自己从零写代码、搭引擎。

最直观的就是,许多动画制作公司使用的软件,都来自海外。


演员成龙当年就感叹:“我们有功夫,有熊猫,却没有《功夫熊猫》。”

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国内动画产业的痛点。



饺子要做《哪吒1》,就得从头开始,自己一点点摸索。

走了10多年,一路走到这里,可一看,前方已经没有路了。


但他是饺子,也是“哪吒”,哪吒不会认命。

若前方没有路,那就自己踏出一条路!


当时全片1400多个特效镜头,占比高达80%,是集全国20多个特效团队、1600多人的合力托举,才最终得以完成。


擅长做火特效的做火,擅长做雾就做雾,让不同团队接下所擅长的元素。


而由于国内特效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艺术理解也不到位;

饺子每天都在“救火”,实在无法达标的镜头,饺子只能亲自动手。

“在国外,导演还要调特效,这是难以想象的。”



工作量之大,时间之紧,让饺子和团队必须日以继夜赶工。

哪吒之所以是黑眼圈,大部分灵感其实也是来自团队的集体熬夜。


很多外包公司自从接了这个项目,公司的离职率就在不停地升高,尤其是动画师与特效师;

因为饺子对他们的要求十分严格,做出来的东西被多次否定、反复修改,很多参与制作的人员被他磨到绝望。



有一位给申公豹做“变豹子头”特效的一个特效师,在那里磨了两个月,还是达不到饺子的要求,于是辞职了。


结果他跳槽到新公司,恰好新公司接下了这个镜头。


新公司的老板就把他找来说:听说你做这个镜头已经很有心得了,那就交给你吧!


最后,这位特效师还是把镜头完成了。


“人能否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不晓得。但我晓得,让申公豹长毛就是他的命。”饺子调侃离职特效师时是这么说的。


到了《哪吒2》,饺子面对的是业内难以打破的“续作魔咒”。

因为第一部已经极度拉高观众的预期了,续作只有更好才能受到认可。


《哪吒2》的制作难度相比《哪吒1》又高了一个层级,全片1900多个特效镜头、10000多个特效元素。

很多宏大场面如剔骨削肉、洪流对战、炼化龙宫等S级特效,都对制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以至于特效老师光开机就要等两个小时。


一个铁锁链镜头,为了达到乱中有序又要有摇曳的美感,后期制作花费了整整一年时间。


比如洪流大战中,人物角色数量达到2亿,当全景拉开来,这个镜头就直接拉到了硬件所能承受的极限范围。

这个最终效果,也花了差不多一年半的时间。


再比如,电影中“穿心咒”源自哪吒削肉剔骨的神话传说情节,饺子希望这惨烈的一幕能体现出哪吒挣脱枷锁的意境。

人物撕裂后的碎肉达到600多块,每块碎肉都需要单独制作动画。

最终影片呈现的10秒镜头,背后亦是长达一年的制作。


在饺子这里,成功没有捷径,只能死磕。


为了完成一些重点镜头,饺子还曾寄希望于找一些国际团队来帮助完成,结果并不理想。

最终还是由国内的团队—— 将近4000多人的合力,才把《哪吒2》一点点打磨完成。

如果你留心观察,会发现影片最后出现了138家中国动画公司的名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