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又到每日不见不散的“舆论知识点”栏目
今天为大家来科普“教养理论”。
百科定义:
教养理论(Cultivation Theory),又称培养理论、涵化理论、涵化假设、涵化分析。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由格伯纳提出的,其提出的背景主要是电视媒介在当时发挥了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负作用。当时,美国社会的暴力犯罪和其他犯罪十分严重,于是格伯纳等人在美国政府专门成立的"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的支持和赞助下开始了"培养分析"的研究,不仅关心电视节目中的暴力的量,也关心它的质。
格伯纳提出,电视的"教化"效果即潜移默化的效果。
格伯纳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比如,对于现在大量接触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介的网民来说,这些社交媒介在某种程度上主宰和包容了信息、观念和意识的来源,这些社交媒介上传播的一些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网民,而接触了这些内容对网民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效果,便是伯格纳等所称的教养作用。
当然,教养理论可能适合于特定的传播内容,但不支持所有的传播内容,期待所有传播内容产生教养效果是不合理的,因为其效果会因传播的内容而异。
今天的“教养理论”对您是否有所启发?你还想了解什么专有名词,欢迎评论区留言~
— [ THE END ] —
欢迎添加清博小清微信:qingbozhishu001,备注“自媒体,拉群”,便可进群。欢迎加入清博自媒体交流群!
清博舆情系统地址(http://yuqing.gsdata.cn)
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可免费使用清博舆情系统
| 清博报告 |
微信公号估值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