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阿里巴巴由于“二选一”被市场监管总局做出行政处罚开展行政指导,责令其连续三年向市场监管总局提交自查合规报告。
8月3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宣布阿里巴巴集团完成三年整改,取得良好成效。随后,阿里巴巴对媒体称,这是一个新的发展起点。
整改后的阿里果然出大招了。近期淘天集团宣布将新增微信支付功能,根据晚点报道,淘宝预计在9月底完成商家签约、全量上线该功能,到时候用户在淘宝购物就可以使用微信支付了。
我们还依稀记得多年前美团王兴曾反问过,“淘宝为什么还不支持微信支付?”这么一看,得亏有国家监管和整改,不然淘宝上用微信支付恐怕也是遥遥无期了。
从商业逻辑上来看,互联网平台与平台之间的孤岛效应,是平台企业不安全感所致。
因为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资源是用户数据,每个平台都希望获得越来越多的用户数据,并且阻止竞争对手获取用户数据,这就有了多年前腾讯阿里的跑马圈地,并通过资本去进行派系划分。
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用户的原始数据其实是具有稀缺性和排他性的,一个线上支付行为的数据,可以认为要不就被支付宝掌握,要不就被微信支付掌握,因此出现了平台工具的竞争对抗。
而对于平台来说,增量的用户数据与生态内积累的大数据结合,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说光掌握你某一笔支付数据意义不算太大,但当这个数据与平台前期积累的大数据打通时,平台对用户、对广告效果、电商效果的预测也就更准了,商业价值也就成倍凸显了。
因此,互联网的孤岛效应与平台生态体系对抗并存,难以存在高效的“小而美”公司,初创互联网企业都需要“选边站”。正如我们陈睿叔叔所言,“小国寡民是开心,但你是世外桃源也会被坚船利炮干掉”。
平台生态的对抗,最终可能会降低社会运作效率,最明显的体现就是降低了用户体验的便捷性,用户需要在不同的平台生态中跳转,广告商家也无法打通全链路数据。这种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监管出手进行协调,也就有了这次的“世纪大和解”。
坦率来说,如果不是出于“不安全感”的因素而猛烈扩张圈地,腾讯与阿里如今的利益冲突其实也并不大。
腾讯的业务重心在于社交和游戏,阿里的业务重心在于电商和云,似乎二者分处于互联网产业链条两侧,本质上也并没有什么可竞争的。
与之相比,腾讯与字节才算是针锋相对,他们都在争夺用户注意力,阿里与拼多多、美团利益冲突才更直接,他们都在瓜分用户的钱包。
阿里此前的担忧当然也很容易理解。
从业务模式来看,阿里处于流量的需求端,优势在于流量转化效率,因此阿里电商业务需要花大价钱来购买流量,而腾讯处于流量的生产端,通过游戏、内容、社交等方式源源不断地为互联网提供流量。
所以阿里自然担心自身的流量源头被腾讯控制,因此对腾讯处处提防。淘天迟迟不肯开放微信支付,也就不难理解。
所以在互联互通这件事上,腾讯和阿里的态度通常并不一样,腾讯通常并不排斥互联互通,但阿里由于缺乏流量,也就对此更加谨慎,怕自己被管道化。
比如说,阿里很早以前就屏蔽了百度对平台内电商内容的抓取,就算是今天“互联互通”的大背景下,恐怕阿里也很难对外部搜索引擎放开数据抓取。
事实上,微信广告此前已经能够直接跳转到淘宝页面了,但整个用户链路的体验依旧不佳,这件事在业内也并没有引起多大波澜,对商家的价值似乎也有限。如今来看,也很难想象淘宝会开发一个微信小程序,让用户能够在微信中实现淘系电商闭环。
不过在整改过后,阿里显然要开始当一个乖宝宝了,平台动作可能会更加注重社会价值和用户价值。
淘宝接入微信支付后,短期来看支付宝肯定会承压。微信支付的优势在于大量下沉市场的中老年用户资源,但这部分的增量消费能否借此有效盘活,我们认为还要打一个问号。
首先是这部分下沉市场中老年用户消费能力很可能并不强,对整个电商消费大盘影响可能极为有限,另外就是这部分用户显然数字化程度较低,即使打通了微信淘天,也存在较高的操作门槛。
因此,很可能的结果是存量支付工具份额的再分配,短期冲击支付宝市场份额。
当然了,对于阿里来说,这几年一直对外强调的是,支付宝所在的蚂蚁集团与阿里集团已经相互独立运营,并且数据并不互通。因此我们认为,淘天在这种叙述话语下,若坚持支付宝的电商支付独特地位,也是一种名不正言不顺。
这么一看,微信支付入淘,从阿里与蚂蚁相互独立切割之时就已经有了苗头。或者说,为了让蚂蚁的故事让人市场更多人信服,阿里也应该让微信支付入淘。
不过,如今线上支付市场的“双寡头”格局已经难以动摇,今时今日不同于移动支付刚爆发的市场节点,淘宝接入微信支付,对整个移动支付市场的影响,我们认为也并不大。
阿里当下腹背受敌,核心电商业务、云业务都正在受到多方冲击,所以我们认为,“互联互通”、“反垄断”这类调整、整改对其业务影响并不是最重要的,如何击退拼多多、抖音电商、如何回归用户价值才是淘天真正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