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用游戏1:1还原空难,能不能缓解恐飞焦虑 ·  3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最自在的中年女性,拎着麻布手提袋上班 ·  3 天前  
新周刊  ·  被大厂抄袭的小鸡词典,败诉后解散了 ·  3 天前  
单读  ·  一个戏剧老师,为校园“狂人”续命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一生与十日: 署名"马尔克斯",但并非虚构的历险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7-19 14:37

正文

拿到薄薄一本题目叫《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的书时,作者名"加西亚·马尔克斯"自然引起一些开卷之前的联想。这是一部向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致敬的作品吗——正如马尔克斯在巴黎街头向这位心目中的"大师"隔着一条街遥遥致意那样? 或者,这是另一部充满魔幻与瑰丽色彩的虚构小说,想象出拉美洲历史社会图景里的又一个微观的马孔多?

马尔克斯

结果都不是。

这是一部口述形式的报道。它讲述了1955年在加勒比海的一次暴风雨中,哥伦比亚海军的卡尔达斯驱逐舰上落水失踪的八名水手之一在一只漂流筏子上不吃不喝度过十天时间,奇迹生还的故事。我们熟悉作为作家的马尔克斯,不过不要忘了,他曾经是位记者,供职于波哥大的报纸《观察家报》。这个故事正是在落水失踪事件发生一个月后,由生还水手口述,由马尔克斯记录,在"观察家报"所做的新闻报道连载。听起来,这又像不像是一个《少年派奇幻漂流》的真人版?而后者的漂流时间更长,长达200多天,还有一只老虎为伴。

既然是口述(每天交谈6个钟头,持续12天),马尔克斯认为,这是他与叙述者共同完成的文章。1955年在报纸连载时,用的是第一人称,署名为水手的名字"路易斯·亚历杭德罗·贝拉斯科"。直到1970年这些连载事隔15年后集结成书出版时,才署名"马尔克斯"——那时,马尔克斯已经流亡过巴黎,出版过让他确立文学声望的《百年孤独》,出版商也因此更在意用一个当红作家的名字来发表这部作品,而不是用那个曾经在哥伦比亚短暂被视为逃生英雄红极一时的海员的名字——如今他不过是默默无闻在一家公共汽车公司办公室工作的普通职员。马尔克斯说,他对此"其实很难过"。看来,他更认为这本书真正的作者,应是海员贝拉斯科,贝拉斯科本就有"与生俱来的出众叙事才能""记忆力极强,懂得自嘲那些英雄壮举"

读这本书时,我正带着六岁的儿子长途旅行。好几次,当他玩累了躺在草坪上休息时,我便给他读我正阅读到的部分,他听得十分着迷,不断要求我讲下去。我发现它原来竟也可以是一本可以当作海上历险记来朗读的有趣童书。海上十天,每一天的故事既是延续渐进的,却也彼此可以独立。如何去描述这十天里度过的一分一秒?这十天里发生的重大和不重大的事件始终能引起阅读的兴趣吗?这不是一个充满情节和富有故事结构的文本,它的主人翁只有一个孤独的漂流者,在时间的流逝中经历不同的海上挑战与身体精神状态的变化。但这个很有天赋的讲述者不断用设置的悬念,像一个个换气的休止符号,紧抓住人们的期待天空飞过的飞机飞走了还会回来接他吗?每天5点准时在筏周围聚集的鲨鱼会吃掉他吗?他最终到底吃上了东西吗,比如他费力捕获的海鸥,鱼或者树根他怎么从死亡的念头和状态恢复过来的?他的所见(比如陆地)究竟是已恍惚状态的幻觉,还是真实的存在?

一天一天的时间推进,也把我们渐渐带入到真切又罕见的体验里第一个夜晚没有任何事情发生,周围全是未知海洋生物的恐惧黑色大海无穷无尽的孤寂,每过几秒钟看一眼手表的时间停滞感几十个小时不吃不喝,连续五六天无法合眼的身体反应第三天逐渐产生幻觉后每天来筏尾和他聊天的难友亡灵第四天开始无法分辨日期,早晚和筏子方向的时空混乱感第五天不再有饥渴感觉,长满水泡被阳光暴晒的皮肤不再疼痛,五感尽失的可怕时刻第六天通过咀嚼口袋里的名片和腰带获得的快感和复苏第七八天与海鸥,活鱼和鲨鱼的战斗极度困顿状态下梦境,幻觉与现实混为一体; 濒死边缘求死念头与求生本能交替着的此消彼长绝望的逆来顺受和毫不犹豫的对恐惧和威胁的反抗看透生死的全然冷漠和反而因此生发的含糊希望第十天看到陆地时竭尽力量的长途游泳......

但这又不仅是一个"鲁宾逊漂流记"那样的历险故事。讲述不仅是讲述,也是在揭露他深知分量的真相。海员否定了官方"暴风雨引起事故"的说法,细致描述了起航前船上装载的冰箱,洗衣机,收音机等实际上应算作走私的货物。正是这些驱逐舰绝对禁止运输的货物,造成了舰船在大风中猛烈倾斜,也正是随之散落的货物将八名水手带入海中,而超载造成了这艘军舰未能采取任何措施救援落水者。不仅如此,他也详细讲述了海岸警卫队的飞机如何清楚的发现了他,却未实施任何救援的经过。当他还在海军医院接受治疗时,他由警卫守着,禁止与人交谈。

在他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他正享受着自己十天不吃不喝从海难中幸存带来的种种好处他成了哥伦比亚的大人物,被当作英雄膜拜他留在海军,当上了士官生各种各样的广告商让他代言,从手表到口香糖和皮鞋到处都有人请他讲一段故事,有高昂的出场费......但他选择了说出真实的经过,说出真相最终导致了他被迫离开海军,并迅速从公众生活消失。他也没有丝毫把自己塑造成英雄的企图,相反,他的叙述只是告诉人们,"没有什么英勇举动,只是费尽全力想救自己一命"。而这篇连载,也最终导致了《观察家报》几个月后被独裁政府关张,马尔克斯此后流亡巴黎。这是一个反英雄的故事,故事本身却又不乏英雄命运的悲剧色彩。

如果换作第三人称来叙述这个故事,我更愿意想象这样一个开头:一个已经发福的公共汽车公司的中年办公室职员,有一天被一位当年《观察家报》的记者碰到,在寒暄中无意提到一段尘封的往事,改变了他一生的海上十天漂流才因此慢慢浮出记忆。他曾以一个普通人的幽默和勇气亲手炸毁了自己的英雄雕塑,又将触犯利益的真相公之于众,因而不仅丧失了暴得的名气和随之而来的商业利益,而且失去了海员的工作。他带着这段前尘往事平静沉着的生活,直到有一天记忆的沉渣被搅动起来。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三联生活周刊》马尔克斯专刊」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