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CSI/汉尼拔/行尸走肉下饭,不新鲜。但你要能拿《尼克病院》拌饭吃……请收下我的膝盖吧。
作者 |
徐侠客
来源 | “医学界”微信号
郑重提醒:本文部分配图会引起生理不适。
别人家的医疗剧:疾病都是疑难的,手术都是艰险的,急救都是成功的,主人公都是战无不胜的。
美剧《尼克病院》倒好,怎么悲剧怎么来。
《尼克病院》设定在1900年,美国纽约。那是一个抗生素、无影灯等基础医疗条件统统没问世的年代。
一将功成万骨枯——用来形容这部剧,以及它所刻画的“现代医学在20世纪初”,再合适不过。
片中人物,一个比一个惨。
一开篇,外科主任就干掉了自己。他无法忍受:前后进行12例胎盘前置的剖腹产手术,全部母子双亡。
男主大Z靠可卡因、吗啡、鸦片,自我麻醉,从做一个死一个的手术噩梦中解脱出来。他全身遍布针眼。为“恢复人样”,不得不迫使护士从JJ血管扎针、推药。
男二、黑人医生小A,因为种族,被整个团队排挤。他只能蹲在地下室的简易手术室里,给黑人同胞秘密做疝气手术。术后第二天,患者非要去做苦力,伤口崩裂,出血不止,卒。
手术中,电灼器械短路、起火。蒙克护士一盆水浇上去,触电,卒。
到第二季,主要演员们更是集体“领盒饭”。
小A被确诊视网膜病变,治不好,只能“罢刀”,去研究心理学。
执行院长Herman和情人啪啪啪,患上梅毒。然后,Herman再没出现。
而大Z本人,为实验肠道切除手术,给自己开刀。最终成就TV史上最有技术性的自杀场面。
(此处本应有图片。防吐,删了。)
全剧的路人甲乙丙丁,也是随时会“下线”。
主治医师小G的老婆突然被诊断为精神病,送上禁闭岛,安乐死。
大Z的前情人1号,相信吸鸦片酊有助睡眠。术中,她吸了乙醚。两种药物发生化学反应。美人变成“睡美人”。
前情人2号嫁给富商,感染梅毒,鼻子烂穿。
配合丧到姥姥家的剧情,是充满禁欲气质的冷冽款哥特式画风。
白天,人和景是清灰。
或灰黄。
到了夜晚或室内,戴放大镜都看不清呀!
但,似乎只有这样阴冷、暗黑的调性,才能剖出20世纪初医疗史的横切面,论证:现代医学是失败堆垒起来的经验学科。
在剧中,医疗先驱者们踩着累累白骨,用如今看来异常可笑的手法,在无数次失败中,逐步摸索战胜死神的方法。
比如,为治疗Herman的梅毒感染,大Z运用发热疗法:注入疟疾患者的血液,使其反复发烧,旨在“烧死”梅毒。
做剖腹产手术,医生不带手套,单手深入产妇体内,掏出一个孩子。手术全程,一助玩命踩泵,把创口溢出的鲜血,抽吸到玻璃瓶里。
大家绞尽脑汁,想帮大Z戒掉可卡因。最后出招:给他注射海洛因。
针对萎黄病(一种以皮肤变成偏绿黄色为特征的缺铁性贫血),医生们尝试了砒霜、注射骨髓,以及真人·现场输血。
为拯救(梅毒感染)烂掉的鼻子,大Z提出“上臂带蒂皮瓣重建鼻子”:把上臂皮肤和鼻子“粘”在一起,待鼻子初步长好后,再分离。
郑重提醒,这一方法不是杜撰!至今,它仍在鼻再造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远远地瞅一眼手术效果)
影视作品都有一个野心:借古喻今。
医疗、伦理、信仰、种族、阶级……《尼克病院》还原了一个世纪前的纽约:脏污不堪的社区,饱受贫穷和疾病困扰的贫民,不同社会等级、性别和种族之间的巨大裂痕。
虽然画面、剧情妥妥的R级,但其内核是探讨科学蒙昧的年代,医者以身犯险,在不断经历生死挞伐与道德拷问下,拓展医学边界。
在医者眼里,疾病、患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对比《尼克病院》,如今的医疗环境、器械、辅助手段越来越高级,治疗方案则“严格遵循指南、重点关注安全”。那些以一己之力对抗大多数、敢于冒险尝试极小概率事件的医生,where have all they gone?
此外,这部剧的史料,丰富到变态。有巨人症患者留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