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格上财富
中国专业的高端财富管理机构,专注于高净值客户服务和大类资产配置。百万精英人士都在关注,多次入选全国自媒体20强榜单。每日精选7篇文章与您分享,涵盖政经、投资、历史和生活,让您畅享思想与财富的盛宴。公司网址:www.licai.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心禅道  ·  投资#704 ... ·  昨天  
心禅道  ·  投资#704 ... ·  昨天  
格上财富  ·  巴菲特投资名言100句——段永平释义 ·  3 天前  
格上财富  ·  此时的租赁市场,出现一点微妙 ·  2 天前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  ·  【中金固收·信用】中国短期融资券及中期票据信 ... ·  昨天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  ·  【中金·REITs】公募REITs周报(9.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格上财富

《资治通鉴》:计浅而怨深,灾祸之源

格上财富  · 公众号  · 理财  · 2024-09-25 20:44

正文


作者:逸柳的知行之路

来源:逸柳投研笔记(ID:ealiu_investment)


燕太子丹是战国末期的风云人物,代表着六国最后的挣扎,他因为“荆轲刺秦”的故事而变得家喻户晓。姬丹的大半辈子都在做人质,小时候在赵国,并与儿时的嬴政成为了朋友;长大后又被送到了秦国,那个时候嬴政已经继承王位,成为了当时中国最有权势的人,而姬丹依然是质子。

由于在秦国并没有受到秦王的礼遇,太子丹对于这位曾经的朋友心生怨恨。当然,不只是因为不受礼遇所带来的怨恨,还有他对于燕国将要亡国的命运的深深忧虑。

燕太子丹怨王,欲报之,以问其傅鞠武。鞠武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媾匈奴以图秦。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令人心惽然,恐不能须也。”顷之,将军樊於期得罪,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太子曰:“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更虑之!”鞠武曰:“夫行危以求安,造祸以为福,计浅而怨深,乃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太子不听。


——《资治通鉴·秦纪一·秦始皇十九年》


燕太子丹是在秦始皇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的。他回到燕国之后,日思夜想的事情就是如何报复秦王,或者更准确点,是为了保全燕国。

他向自己的老师鞠武询问计策,鞠武给出的策略是合纵,联合赵魏韩,齐国、楚国以及匈奴人共同对抗秦国。在秦国一家独大的情况下,这条策略确实能够延缓各国的寿命,但是合纵需要协调人,比如公孙衍、苏秦、信陵君这样的人物,但是在信陵君去世之后,六国似乎并没有这样的人才。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加上各国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即便是成功了,最后的合纵也是一件非常费时费力的事情,尽管没有通过改革来提升国家实力那么慢。而且,此时此刻,六国也基本都屈服于秦国,合纵的成功率已经微乎其微。

姬丹不否定合纵策略的效用,但是他表示等不及,他希望能够更加短效的解决方案。或许在某种程度,姬丹这个时候已经有采用行刺的想法了,这种方法最容易在短期造成混乱,从而获得短暂的喘息机会。

在姬丹回到燕国不久后,秦国将领樊於期叛逃到燕国,希望寻求庇护,太子丹收留了他。这个时候,鞠武又出来劝谏,他认为“秦国就是一只饿虎,即便是不去招惹他们,也得担心他们,但是现在收留樊於期,就相当于拿着一块肉走到饿虎往来的路上。应该尽快将樊於期送到匈奴去。”

太子丹拒绝了鞠武的建议,或许是为了结交一个新朋友,或许是因为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当然,也可以从阴谋论角度,认为收留樊於期就是为了借他的人头,尽管太子丹可能并没有这种深远和卑劣的考虑。

接下来,鞠武觉得这个学生的做法就是“行危以求安,造祸以为福,计浅而怨深”,翻译过来就是:“做危险的事情以获取安全,创造祸端来求得福分,谋略浅薄但是内心怨念深重”, 鞠武用一个成语继续对太子丹进行劝谏,希望让他明白“资怨助祸”的道理,助长怨愤,最后的结果就是加速灾祸的到来。

可惜,太子丹依然不听这位老师的劝谏。

这个故事是“荆轲刺秦”的前奏,太子丹的行为我们可以先放一放,之所以把这个故事拿出来,主要是认为鞠武最后的一句话很有启发意义:“行危以求安,造祸以为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其实和南辕北辙、缘木求鱼是同样的道理。

为了获得安全,去做危险的事情;为了获得幸福,却主动地制造祸端,这些都是与常识相违背的,并且如果将这些道理说给任何人听,他们毫无例外都会说自己懂。

但是从燕太子丹到现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行危以求安,造祸以为福”的事情层出不穷,在股市中更是司空见惯,人们想要赚钱,却一直做着亏钱的事情。

另外,“计浅而怨深”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只有那么点,但是情绪倒是很强烈,最后就被情绪驱使,涉各种危险、造各种祸端。

人们追求理性,却很难做到理性,或者可以说,正因为做不到理性,才更要追求理性。

而之所以会有思想和行为的矛盾,“求安”却“行危”,“为福”却“造祸”,其中大概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分不清“安”与“危”、“福”与“祸”。这种分不清,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上的因素。从主观上,对于安危、福祸的认知取决于个人的经验,太子丹的认知跟鞠武的认知显然是不同的,他也没有像嬴政那样经历过体系化的教育、宫廷斗争的洗礼。

从客观上,这两对关系之间是哲学上的矛盾关系,矛盾的两个方面之间的界限本身就具有模糊性,并且相互之间还能够进行转换,“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最安全的地方反而是最危险的”。因此,区分安危、福祸本身就具有难度,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是缺少一种概率思维,并无法摆脱侥幸心理。在未来结果出来之前,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安”与“危”、“福”与“祸”是以概率的形态出现,而人们常常不擅长把握概率问题,经常会只看到某种特定的可能性。

“行危”确实有获得安全的可能性,并不必然带来危险;“造祸”也确实有得到福分的概率,并不必然带来灾祸;做亏钱的事情也确实有赚钱的情况,并不必然会亏钱。

概率有高低,而人们又无法摆脱侥幸心理,所以就总会期待自己能够获得小概率的幸运,而避开大概率的霉运。

三是在情绪和消极心态面前失去抵抗,也就是鞠武说的“计浅而怨深”。也可以理解为是能力一般,脾气倒是很大。

人们的行为受到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比如情绪就是决策中的重要因素,很多时候,人们下意识就会去做一个事情,而不会思考安危、福祸问题。燕太子丹出于自身的遭遇,以及秦国灭亡燕国的威胁,按照《资治通鉴》这里的说法,他对秦国和秦王都是充满仇恨,心中的怨念大概率影响到了他的思维,他想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不愿意从长计议,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他压根就认知不到自己的行为不仅无法保护燕国,还会加速燕国的灭亡。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