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NBA总决赛激战引起骑士和勇士两方球迷的对骂,为了最大限度的表达对对方的不满,双方球迷来了一场“云干架”,建了一个名为“勇士骑士球迷互喷群”的微信群,将激烈的现场对骂引入线上。
在微信这个广阔的网络天地里,粉丝们使出浑身解数,由文字、语音类互骂升级到bbox和rap,甚至连花腔女高音、美声也加入到战斗中来,网友直呼“没点才艺都不敢入群”。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把芫荽”
由此,微信领域一场无厘头式互骂游戏迅速蹿红,并以病毒式传播的速度延伸至各个领域,对骂群以刷屏之势占领微信,甚至有“不加入一个互骂群就out了”、“赶时髦懂潮流就加入对喷群”之说。随着群数量的不断壮大,对骂群发展成纯粹泄愤的入口,甚至成为各路微商营销的手段。尺度也越来越大,各类粗鄙话语、涉黄词汇铺天盖地。
图片来源于品玩的“花萌呆”
互骂群群成员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带着板凳围观的
“吃瓜群众”,他们抱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理,一边刷着手机屏幕一边哈哈大笑,在别人的互骂表演中汲取快乐,满足自我娱乐的需求。
二是“高阶”玩家,这中间又分为纯粹炫技型和故意找骂型,他们在刷存在、求关注心理的驱动下,使用bbox、rap、美声等“高段位”谩骂法,将互骂群看作一个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卖力“表演”,不同的是后者享受被围攻的乐趣,以体现自己的“权威性”。
对骂群闪电般爆红,主要源于微信群相对封闭的环境激发咒骂的原始冲动完全释放,乌合之众的对垒放大宣泄欲望和激烈程度。
澳大利亚作家路丝·韦津利认为,骂人的意义之一是宣泄自己的情绪;美国心理学家蒂莫西·杰伊也指出“咒骂是人类灵魂的止痛剂”。由此可见,具有七情六欲的人需要对生活中存在的不满、担忧、焦虑等负面情绪进行宣泄。
虽然微博、论坛等平台也可以进行吐槽,但相对而言,微信群更具封闭性。讨论群的创建、解散,加入、退出相对容易,可以大大降低监管带来的风险。加之微信拥有发送文字、语音、视频等功能,还辅以各类丰富表情包,堪称花式情绪发泄圣地。
对骂群建立之初就形成了对立的两大阵营,一场盛大的骂战必定需要势均力敌的两方势力,否则很容易因“沉默的螺旋”而成为单一立场的独角戏。在群体无责任的“保护”下,乌合之众的集体氛围,会令群组成员放弃思考失去理性,放大个人的情绪表达,甚至出现狂热景象。
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感极大地消解了人们羞耻心和责任感,突破常规底线的言行肆意涌现。
互骂群的台词,大多是问候祖宗、涉及生殖器类粗鄙言语,现实生活中迫于羞耻感和道德约束往往很难说出口。而互骂群则提供了这样一个集体撒泼的平台,在这样一个无需面对面的虚拟空间,又有众多臭味相投的人相伴,在群体心理的驱使下,在被各类bbox、rap的精心包装下,羞耻心、责任感被极大地消解,人们便可肆无忌惮的在对骂互喷中进行狂欢,狂欢过后还能心安理得一笑置之。
纵观互联网发展史,迅速爆红的产品往往是切中人类原始需求而不太成熟的产物。6月8日,腾讯出手,发布规范建议,对该行为予以整治,声明违反相关规定的将进行封号、封群等处理。至此,火了一天的对喷群被叫停。
据清博舆情系统(免费注册,海量数据,多维分析,近60000用户的选择,yuqing.gsdata.cn)显示,7日开始,随着互骂群走红,与之相关的信息呈爆发式增长,各类奇葩聊天截图在各平台特别是微博平台予以呈现,微博热度直线上升。8日被叫停后,越来越多的媒体、自媒体对该现象加以解析,网络议论声量持续走高,达到顶峰。随后舆论声量逐渐下降,事态开始降温。
6
月
9日以前,网民对互骂群多持游戏、玩乐的心态,微信平台的查封处理敲响了警钟,获得舆论的一致认可。6月9日以后,舆论开始反思,大量媒体、自媒体对该现象持批判态度,特别是对群聊中充斥粗鄙、暴力甚至涉黄言语嗤之以鼻,对互骂群中存在的人身攻击、地域攻击等违规行为表示担忧。
微信安全中心
“该出手时就出手”自然有其道理。
第一,多对多式互动传播本是监管难点,负能量的汇聚和膨胀增强了不良信息快速传递的风险。
微信群本是当前互联网监管的难点之一,群组建和解散及群成员的更替都相对快捷,且群名称、群成员名称都极易修改,为监管者的排查和收集证据带来难度,机器人进群监测在实际操作上也有相当的局限性。
对骂群这种负能量不断膨胀的组织形式,在监管乏力的情况下极易愈演愈烈,产生超出道德边界、法律红线的不良信息,并且因为对骂的高频互动,使之快速淹没在信息流中,但实际上已经顺利传递至目标对象,或者被其在记录中查找到,犹如闹市中“潜伏者”快速交换信息一般。
第二,
“反智”行为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极化观点与现实世界出现偏差。
中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孔子有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旨在告诫人们言谈举止要合乎礼仪。而互骂群的走红似乎是在变相鼓励谩骂。适度的宣泄情绪和娱乐有利于身心发展,但撇开道德、无视法律的过度发泄,则有违常理。
另外,互骂群大多将一个观点撕裂开来,使之两极化,造成观点有失偏颇、以偏概全等现象,这和客观、全面看待事物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相悖,不利于培养人们的思辨能力。
第三,地域攻击破坏尊重原则不利于网络多元共生,线上激烈碰撞或引发线下正面冲突。
在诸多对骂群中,较为火爆的是各类地域互骂群。如“南方人北方人互喷群”“重庆广东对骂群”“四川东北对骂群”“广东福建对骂群”等。群聊中除了纯碎的粗鄙语言谩骂外,各类地域黑、地域攻击的言语也充斥其中。互揭对方的短,或以刻板化标签评判对方,形成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激烈场面。
一个健康的互联网应该具有多元化、包容性和共生性特点,群体对骂现象一方面割裂了网络共识,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地域攻击有着较强的现实基础,若处理不当,容易将线上矛盾延伸至线下,不利于社会秩序的良性构建。(本文作者为清博舆情分析师曾宪莉)
— [ THE END ] —
| 清博报告 |
微信公号估值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