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昨天讨论选择的意义、原则,今天聊选择的方法和潜在陷阱。
选择方法
在选择的难易程度上,前人和现今我们面临的困境全然不同了。若说过去人们的选择少得可怜,则我们如今的选择多得可怜。有人甚至草拟了一个专门的称呼来形容选择过多而导致的选择困难:选择障碍症。
“这个好还是那个好?”
很多时候许多事物在乍看之下难以发现差别。
对此,采铜在书中给出了一个基本方法:精细化思考。即:利用适当工具,对各个选项从不同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得出答案。
典型的实例是寻找工作,假设现在有4个工作机会,初步看来每个各有优缺点,如何做出选择呢?
第一步,重新定义问题:从源头开始梳理,想一想为什么要工作,希望从中得到什么。
第二步,因素穷举:基于重新定义的问题,找出所有可能工作的特征(力求全面,与问题相关)。
第三步,因素赋权:对不同的因素划分权重,越不看重的因素赋权越低。
第四步,列表打分:依次对不同工作的各个因素进行打分,某一工作的加权分=该因素下这一工作的得分*权重,综合累加,看总分。
注意:该方法对于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意味特别强的情况或复杂度过高,牵涉面过广的情况不适用,这类问题可以参照拇指原则——由经验形成,只考虑少数因素。
潜在陷阱——隐含假设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人生就是一场比赛,胜者寥寥无几。
“干这个有啥用啊”——人生的种种经历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什么关联。
“天赋不行,努力也没用”——自认为天赋不够、智商平平,一遇到挫折就自怨自艾、放弃努力。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你多一点我就少一点,所以我要从你那里抢。
以上是四种最普遍的隐含假设,分别对应:赛道假设、低关联假设、僵固型心智、零和博弈。
为了进一步说明什么是隐含假设,在此给出一个案例:“我在一个小公司做一些无关痛痒的工作,我渴望去大城市施展才华——尽管我没什么才华。我想学习一些专业技能,想学有所用。正是我的不专业让我没信心没底气走出去。”
问题出在哪里?
这个实例中包含了以下隐含假设:工作职责会一成不变(可以寻求调换部门、岗位的机会),大城市才能找到好工作,工作中才能学到技能(可以自学)。
——除了客观现实之外,我们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在我们思考时植入了“隐含假设”,让我们只能在有限的可见选项、而非在可能选项中做出选择。
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当我们陷入僵局时,不妨尝试:
1.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2.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可理性,进行校正;
3.形成新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
有哪些思维框架可以参考呢?
“目标悬置”:把目标停下来,放一放(悬置),等候时机。
这个框架对于实现人生目标很有启发。我们在追求两个以上的人生目标时往往会陷入纠结:先A还是先B?A实现后才能实现B(串行)?能不能同时实现A和B(并行)?对实现目标的迫切追求使我们每天都处于焦虑和压力之中。目标悬置意味着我们可以在一年中用十个月全身心工作,赚的钱来养活另外两个月里发展爱好的自己,甚至在更多的目标中灵活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