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对产能过剩,光伏行业开始自律了。然而,单凭自律,难以解决光伏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
笔者认为,存量产能的出清才是光伏有序发展的关键。
其中,最大的痛点就是该出清的落后产能定义不够明确。各企业都认为,自家的技术路线先进,而其他企业的落后产能应该减产。
落后产能定义不明,不仅会导致过剩的产能难以出清。此外,新扩产能落后,也将导致资源再次浪费,产能过剩加剧。
为了争夺市场,落后产能往往采用低价倾销等恶性竞争手段,让优质产品无法进入市场。这,不仅光伏行业普遍陷入亏损,也影响了企业的创新动力。
不过,现在有了答案。
2024年11月20日,工信部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以下简称《规范条件》),对现有光伏产能的标准进行了清晰的定义。
例如:《规范条件》将现有单晶硅光伏电池、组件项目平均效率指标分别由不低于22.5%、19.6%提升至P型电池、组件效率不低于23.2%、21.2%,N型电池、组件效率不低于25%、22.3%。
换而言之,低于该标准的现有产能,便可以认为是该出清的落后产能。
现在标准的确是有了,但难在执行。
从光伏行业协会(CPIA)呼吁光伏企业不要低价竞标的自律行为来看,就未达到预期效果。
CPIA发文称组件低于成本价0.68元/W中标涉嫌违法,并每月对成本价定期更新。
然而,在倡议组件中标不低于0.68元/W之后,但有下游企业没有统一战线,依旧选择低价标的。
例如:招标单位国电电力巴州发电公司,不仅在招采信息中明确设置了0.6313元/W的最高投标限价,仍依旧坚持选择了限价内的报价单位,甚至选择了报价最低与次低的企业作为中标候选人。
这一情况的出现,让光伏行业看到“良币自律、劣币搅局”。讽刺的是,这些企业还标榜自己ESG。
那么,工信部对落后产能的定义,就会让落后产能成功出清吗?
在发布《规范条件》的同时,工信部发布了《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2024年本)》(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根据新标准重新设立了符合行业规范的“白名单”(即,公告符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并进行动态管理。
简而言之,达到产能标准的企业才能进入该白名单。而这份白名单也将抄送能源部门、市场监管等各部门,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如果,在招标的过程中,“五大发电集团”及“四小豪门”优先选择白名单的企业;那么,在国内集中式光伏市场,劣币就难有生存空间。
虽然如此,但在实际过程中不少光伏企业虚标功率。这将影响落后产能出清,也是影响光伏健康发展的一大顽疾。
功率与光伏组件的价格直接挂钩,虚标就能多卖钱。部分企业采取虚标的低价策略出售产品,中标价低于成本价,以牺牲产品质量来弥补亏损。
针对虚标功率的问题,工信部将组织专家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白名单的企业进行不定期抽查,若产品连续2次不合格,企业将被剔除出白名单。
这样一来,“白名单”有望加速了产能的出清,让光伏行业的拐点早日来临。
与上轮周期不同,这轮光伏行业洗牌不仅仅有市场行为,还有政策上的引导,如:协会组织签订的自律公约、工信部发布的《规范条件》、《管理办法》等。
“白名单”、“限产”、“限价”等措施,不仅考验了企业的竞争力,还将重新塑造光伏行业竞争的格局。
笔者认为,在光伏这轮洗牌周期下,行业会出现2大趋势:
1. TOPCon企业马太效应更为明显
这次对先进、落后产能进行了“一刀切”,直接利好拥有先进产能的企业,也就是后续会进入白名单的光伏企业。
这里,我们以组件环节为例。
在《规范条件》中提到,现有的N型组件效率不低于22.3%。根据2024年12月Taiyang News统计的光伏组件量产效率排名,共有19家企业的TOPCon组件效率不低于22.3%,1家企业的TOPCon组件效率为22.1%。
然而,这19家企业并非绝对安全。根据《规范条件》,新建或改建的N型单晶硅组件的平均光电转换效率不低于23.1%。
从光伏组件量产效率排名来看,晶澳、正泰、横店东磁、通威的TOPCon组件量产效率分别为23.0%、22.9%、22.8%、22.8%,位列1-3名。
这也意味着,各家的TOPCon组件效率均不达标,无法继续扩产。
接下来,哪家企业的TOPCon组件量产效率会率先突破23.1%,哪家企业便可取得扩产的优势。而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将会面对新一轮的淘汰。
一般来说,具有TOPCon产品优势的头部企业将有望率先杀出。目前进入决赛圈(效率不低于22.65%)的有:晶澳、正泰、横店东磁、通威、晶科、中润光能。
未来,TOPCon组件市场的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向具备产品优势的企业靠拢。
2.转投BC、HJT阵营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2024年12月Taiyang News统计的光伏组件量产效率排名,有4家企业(爱旭、maxeon、隆基、华晟)的组件量产效率高于23.10%,达到现在扩产的条件。
而这4家企业采用的技术并非主流的TOPCon,而是HJT、BC类技术。此外,BC、HJT理论效率高于TOPCon,有更高的天花板。
部分腰部、尾部企业迫于压力,会考虑转投HJT、BC阵营,再豪赌一把。其他头部企业也会考虑加大HJT、BC技术的投入,从而早日达到扩产的标准。
然而,现有TOPCon产线并不能与HJT、BC产线完全兼容,转型的企业恐将面临不小的沉没成本。这考验了企业的资金实力、研发能力及高层的战略能力。
随着更多的企业意识到这一点,会转入BC、HJT阵营。而BC、HJT生态会进一步完善,加速产业化降本的进程,HJT、BC组件的市占率也将随之提高。
不管怎样,这一轮洗牌周期下来,可预见的是TOPCon没有优势、HJT或BC技术储备不足的企业要下牌桌了。
*以上分析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于邱祖学金属与材料研究。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的观点和立场并不代表本公众号的观点和立场。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其他第三方若要转载此文章请事先联系沟通,未经授权的转载都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