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定义上讲,货币乘数是指,在基础货币(高能货币)基础上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的创造存款货币功能产生派生存款的作用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货币乘数即为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在计算公式上,货币乘数m等于M2除以基础货币B。因此,考察货币乘数的变化就需要对M2和基础货币B分别进行研究。
基础货币B比较简单,我们可以直接从“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直接查到,它主要包括“货币发行”和“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这两个部分,前者是指流通中货币和银行的库存现金,后者专指银行在央行的准备金存款,涵盖法定准备金存款和超额准备金存款。从研究角度讲,仅知道基础货币数据的意义并不大,我们还需要对央行资产负债表进行拆解,进而对影响基础货币变动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相关内容可以参见我们前期的报告《缩表的名义:穿透央行资产负债表》。
相比之下,广义货币M2比较复杂,一方面M2可能会跨表产生(央行资产负债表和银行资产负债表都可能会产生M2),另一方面M2还存在“存量结构”和“资金来源”等多种形态。
从存量结构上讲,货币是按照其流动性的不同来划分,也就是我们熟知的M0、M1、M2等,无须赘述。
从资金来源上讲,“广义货币M2”包括了“货币”和“信用”两个部分,前者属于“真金白银”或具有“实物纸币”的范畴,后者则属于商业银行“无中生有”的结果,因此,前者主要与中央银行行为有关,后者主要与商业银行行为有关。这里所谓的“有关”主要是指其资产负债表的变动。
首先,央行资产负债表某些科目的变动会对M2产生影响,主要是外汇占款的变动,但在特定时期,其他科目的变动也会对M2产生影响,如2015年7月“救市”期间,央行“货币当局: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增加了2000亿,相应地会使M2增加2000亿。但是,这属于比较极端少见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我们主要考虑“货币当局:国外资产:外汇(中央银行外汇占款)”的变动(我们在此假设央行外占全部投放了对应的基础货币)。
其次,银行资产负债表某些科目的变动会对M2产生影响,这属于经典的“货币创造”过程,主要包括对居民债权、对企业债权、银行自营非标和银行对非银贷款变动等。一般情况下,银行对非银贷款的变动较小,2016年初以来一直维持在2.4万亿左右,但在特定时期,如刚刚我们提到的2015年7月“救市”期间,该科目就出现了超过1万亿的变动,这里面除了银行向非银的正常授信之外,主要是银行向证金公司投放了1万亿“救市”资金。
综上,除了特定时期外,我们可以将M2简单以如下公式表示:
M2=外汇占款+(银行对居民债权+银行对企业债权+银行自营非标)+调整项
相应地,货币乘数m也就可以从上述基础货币B和广义货币M2中计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