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财经杂志
《财经》杂志官方微信。《财经》杂志由中国证券市场研究中心主办,1998年创刊,秉承“独立、独家、独到”的新闻理念,以权威性、公正性、专业性报道见长,是政经学界决策者、研究者、管理者的必读刊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财新网  ·  雪松控股涉诈终局 ... ·  昨天  
神嘛事儿  ·  啊~~~~ 神嘛事儿的微博视频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财经杂志

钢铁低碳转型将减少焦炭需求,山西焦化产业的远虑近忧

财经杂志  · 公众号  · 财经  · 2025-02-02 12:45

正文





河北钢铁行业的低碳转型或将减少超2000万吨对山西焦炭的需求


文|郑慧

编辑 | 韩舒淋

河北钢铁产业的低碳转型,正在影响山西焦炭产业最重要的市场,让本就陷入产能过剩困难的焦炭行业,面临更长期的远忧。

山西、河北是北方工业大省,分别是全国最大的焦炭、粗钢生产基地,产量在全国占比均在20%左右。两省山水相连,在产业链上下游也形成了紧密的供给关系。据山西省焦化行业协会,山西有近七成焦炭外销往省外,其中河北省为第一大销售区。而河北省受产能置换、环保等政策的影响,有近一半的焦炭需要外供,其中山西是最主要的来源地。

钢铁行业在全国碳排放总量中占比约15%,是制造业中碳排放最大的行业。在全国碳市场计划覆盖的八大高碳排放行业中,钢铁行业的碳排放量排名第二,仅次于发电行业。焦炭则是传统长流程炼钢的主要原料之一,钢铁行业的减碳离不开冶金工艺路径的转变,这种变化将在未来降低对焦炭的需求量。

近日,来自山西和河北两省的多家环保机构发布《晋煤冀钢,标本共治》报告(以下称《报告》),提出“双碳”目标指引下河北钢铁与山西焦炭协同降碳的必要性。

据《报告》测算,若河北省钢铁行业低碳转型进展与国家层面政策要求相符,即2030年电炉短流程炼钢占比达到20%,那么河北钢铁行业将减少超2200万吨焦炭需求,同时可以避免超70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而鉴于前述两省产业间的高度协同,这将对山西焦化产业产生较大影响,给那些高度依赖焦炭经济的地市带来巨大转型压力。“山西焦化行业或将因此失去约1775万至2264万吨焦炭市场,相当于山西第二大焦炭产地长治,或第一大产地吕梁全年的产量,山西必须为此提前做好准备”,参与撰写报告的山西派可思项目负责人赵沛表示。

2023年山西省焦炭产量为9571.6万吨,以此计算,上述减少的需求约占山西焦炭产量的18.5%-23.7%。这一影响在实际落地中或许会有折扣,但长期来看,钢铁行业低碳转型趋势是确定的,焦炭行业需提前为此做好准备。

下游低碳转型给山西带来的“远虑”是全国焦炭行业的一个缩影。而产能过剩、需求疲软及经营亏损则是焦炭行业面临的“近忧”,生存是发展的前提,这也是当前诸多行业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遇到的困境。

河北谨慎推动钢铁低碳转型
钢铁行业目前的冶炼工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铁矿石、焦炭等为主要原料的“高炉—转炉”长流程炼钢;另一种是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短流程电炉炼钢,几乎不需要用焦炭。目前中国钢铁行业以长流程炼钢为主。而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测算,2021年中国长流程钢铁企业吨钢碳排放约为1.8吨,全废钢电炉炼钢企业吨钢碳排放约为0.36吨,降碳效果显著。

提升短流程电炉炼钢比重,是推动钢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2022年6月,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要大力支持电炉短流程工艺发展,2025年和2030年,全国短流程炼钢占比分别提升至15%、20%以上。2024年5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底,废钢利用量达到3亿吨,电炉钢产量占粗钢总产量比例力争提升至15%。

考虑到地方客观情况,河北省在这一方面提出的目标较为保守——到2025年,电炉炼钢占比达到5%-10%,到2030年,电炉炼钢占比达到15%以上。

一方面,河北作为传统钢铁大省,短流程炼钢的基础数值较低。据参与《报告》撰写的环保机构绿行太行统计,截至2024年10月,河北省电炉短流程炼钢产能占比仅3.9%。另一方面,转型至短流程炼钢,将对相关就业产生较大影响。《报告》调研了一家从长流程炼钢转型为电炉短流程炼钢的企业,其就业人数减少超70%。

此外,由于废钢资源紧张、电炉短流程炼钢成本更高,缺乏实质性补贴,下游不愿为低碳产品溢价买单等原因,企业层面推动低碳转型的动力也有限。据《报告》作者在河北地区的调研,当前河钢集团、首钢股份等国有钢铁企业已有明确的低碳转型计划,而大多民营企业仍在观望,希望国企率先走出一条路后再跟进。

即便是率先转型的国企,也面临不少压力。“绿色之后,谁来买单呢?”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低碳管理中心主任杜斌在交流中提到,很多客户都非常关心产品是怎么变绿的,但往往到了谈价环节就难以推进。他表示,氢冶金也是当前探索的主要方向,未来钢铁脱碳要实现革命性的变革,有赖于氢能的便利化、可持续化。

长期来看,随着纳入全国碳市场、欧盟CBAM等国内外政策的实施,钢铁行业低碳转型的压力将越来越大,而未来冶金技术的突破也将进一步加速钢铁脱碳,并减少对焦炭的需求。宝武钢铁低碳转型路线图显示,2035年往后,富氢碳循环高炉、氢基竖炉等氢冶金技术将逐步实现推广。

落基山研究所部门主任李抒苡提到,根据公开信息,国内提出相关碳达峰、碳中和及阶段性目标的钢企,其规模体量已经占到国内粗钢产量的三分之一。

绿行太行负责人李飞表示:“低碳转型在宏观层面的一个微小调整,可能会带来连锁且深远的影响。比如钢铁行业仅一个地区几个百分比的调整,背后可能涉及千万吨级的钢铁产能调整。而它的影响不仅发生在当地,也外溢到关联区域,如千万吨级的焦炭需求减少,以及与之相关的税收、就业等等。”

山西焦炭的远虑近忧
《报告》指出,没有任何单一行业能够大规模取代钢铁行业在焦化市场中的地位。一旦钢铁行业大幅减少对焦炭的需求,许多焦化企业可能将面临消失的风险。

焦化行业是山西的支柱产业之一,一些地方对焦化产业的依赖度较高。以长治市沁县为例,炼焦行业占到其工业总产值的78.01%。“遗憾的是,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尚未看到山西焦化企业对此做出积极回应。”李飞指出。

太原理工大学副教授寇静娜提到,山西并不是不想改革和转型,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转型需要巨额资金支持,但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当前都面临一定的困难。

“我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这种压力”,山西焦化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杨霞表示,这些年企业一直围绕着保生存努力,在钢铁行业转型关键期之前,希望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层面能给焦化行业明确转型路径,做好技术储备。

焦炭企业当前面临更迫切的问题是产能过剩及亏损。中国煤炭资源网分析师告诉《财经》,自2018年起,受环保政策及产业升级影响,焦化行业开始淘汰4.3米焦炉,新建大型化焦炉。目前新产能已经处于过剩状态,而截至2024年底,全国仍有6550万吨在建产能。

参考申万行业分类,焦炭上市公司在2024年前三季度普遍亏损:陕西黑猫、美锦能源净亏损约8亿元,云煤能源、安泰集团、宝泰隆净亏损约3亿元,云维股份净亏损约0.1亿元,仅山西焦化净利润约2.49亿元,但该公司去年同期盈利约12.76亿元。

“焦化企业前几年赚到了钱,不少企业在过去一年即便亏现金流也选择硬撑,但今年以来企业对亏损的敏感度已经大大提升。”前述分析师表示。

根据华泰期货研究院测算,2024 年1月-10月钢铁使用的焦炭消费量同比减少2.9%,全年预计同比减少2.3%。据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预测,2025年中国钢材需求量为8.5亿吨,同比下降1.5%。不过,华泰期货预计,考虑到政策转向后的刺激力度,钢铁供需改善将带动焦炭需求提升,加上下游补库预期,2025年焦炭累计消费量或将同比增长1.5%。

在绿色发展方面,要求更为明确、强制的超低排放改造和绩效评级是焦化企业当前努力的主要方向。《报告》提到,焦化行业在超低排放改造上已经投入巨额资金,对企业经济效益有所影响,而绩效评级则与生产直接相关,未达标企业将面临限产要求。

《报告》建议,山西首先需要摸清本省焦化行业产能家底,夯实转型基础;其次需加大监管力度,加快过剩产能出清,严禁新增焦化行业产能;第三,需加强对产业链下游省份需求变化的关注和调研;同时,在推动焦化行业低碳转型的政策制定上,尽快明确路径和时限;第五,两省需加强跨区域政策制定与信息共享,同步推进低碳发展;最后,双方均需布局社会和资金支持体系,鼓励各自转型所需再就业培训。


责编 | 王 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