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标毒眸喵,星标毒眸谢谢喵!
文|杨睿琦
编辑|刘南豆
这一最早发端于心理学领域的专业术语,在多部影视剧以及社交媒体的催化下,开始火速传播,仿佛人人都能对着“原生家庭”说上一两句。
从最早的《欢乐颂》里重男轻女的樊胜美一家,到《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安家》中的房似锦,再到最近互联网上爆火出圈的“东亚顶配家庭”卢昱晓一家,人们对于原生家庭的讨论似乎开始走向两极以及刻板化、套路化,似乎家庭只有两种:极度悲惨与极度幸福。
《欢乐颂
》樊胜美(蒋欣 饰)
最近热映的《抓娃娃》,再度引发大众对于原生家庭的大讨论,一些观众离场后表示,根本笑不出来,简直就是原生家庭“恐怖片”。
代际关系的被重视与被讨论,是人们看待家庭关系的一种进步。但从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与影视综等内容产品对原生家庭的刻板化表达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强化这种痛苦与伤害,进而潜移默化地让这种“共鸣”回荡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久久不能散去。
由于影视综与现实生活的高度互文性,如何看待互联网时代与影像作品中的原生家庭,开始和如何看待自己的原生家庭一样重要。
“想有个卢昱晓那样的家庭”,成了现在观众的“互联网第一志愿”。
在综艺《我家那闺女2024》中,卢昱晓的父亲会在女儿睡懒觉的时候悄悄进房把窗帘缝拉起来,让女儿再多睡一会;母亲会觉得自己努力工作供卢昱晓去英国读书是一种幸福,丢三落四在母亲眼里是“从小帮她保管得比较好,她依赖惯了”;卢昱晓也会在凌晨四点杀青后,第一时间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回家自己做一大桌子菜,等待父母毫不吝啬的夸奖与表扬。
这些父母日常相处的小细节引起了观众的强烈讨论,社交媒体上都是对卢昱晓原生家庭的羡慕与感叹,有人说卢昱晓的家庭是“东亚顶配”,有些人则说卢昱晓得到的爱远超自己对爱的想象。
尤其在同档节目中,另一位明星于文文的母女关系亲密又疏离,柳岩则是被亲生母亲说“剩女”“要找只能找老头子”“懒懒散散,女孩子一点都不文雅”,卢昱晓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对比之下,显得愈发可贵,也引发了观众们最新一波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
“原生家庭”这一最早源于心理学的专业术语,在经过众多电影、电视剧以及综艺的反复表达后,已然成为当下社交媒体上几乎人尽皆知的网络热词。
综艺是最能直接展现原生家庭样态的内容产品,除了最近讨论热烈的卢昱晓、于文文、柳岩,《甄嬛传》中“安陵容”的扮演者陶昕然也因为母亲年少时期的“高要求”在节目上数次落泪;THE9前成员赵小棠也因为幼时和老师发生冲突,而“妈妈没有站在自己这一边”,在综艺上崩溃大哭。
相比于真人综艺,经过艺术创作的电视剧和电影在展现原生家庭及亲子关系时相对“温和”,但这些影视里的“奇观”,也同样让观众“欲骂不能”。
《欢乐颂》里的樊胜美、《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安家》中的房似锦,这三个国产电视剧中的经典女性形象都有一些共同特点:家庭重男轻女、长大事业有成、最终迎来不同方式的“和解”。
随着这些角色原生家庭的徐徐展开,
更多议题被容纳讨论,比如性别、亲密关系、女性成长等。
另一批以《小欢喜》《小别离》《虎妈猫爸》为代表的都市群像剧则会以“教育”为中心,展开原生家庭中两代人的碰撞与对社会议题的思考。
而像《隐秘的角落》《漫长的季节》等悬疑剧则将原生家庭作为塑造角色或展开故事的一种元素,不管是单亲家庭的朱朝阳还是范伟饰演的“典型中国式父亲”王响,都让观众感受到一种隐隐的“真实”。
朱朝阳(荣梓杉 饰)(图源:豆瓣)
这种隐秘的、流动的原生家庭氛围塑造,在电影中使用的更广泛。祖孙三代同处一屋檐下,彼此对抗、爆发、失语的《春潮》以及讲述两代人,一个困境的《我的姐姐》都将叙事空间置于原生家庭之中,不挑明,但却渗入人心的氛围让观众看得“心发凉”。
曹保平导演的两部作品《狗十三》《涉过愤怒的海》则相对更为“激烈”,尤其前者,一部十年前的电影至今仍能收到观众“太真实、太熟悉、太多似曾相识”的评论。
而最近上映的讲述“穷养娃培养接班人”的喜剧电影《抓娃娃》则被观众评价为,“喜剧的内核不是悲剧,而是恐怖片了。”
对照与互文
观众喜欢在各式各样的“原生家庭”中找自己。毕竟在心理学领域,原生家庭是“个体情感经验学习的最初场所,会影响个体在成长阶段乃至一生的职业选择、情感观念、自我认知、婚姻关系等价值观。”
(数据来源:豆瓣话题“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自己的「原生家庭」”
)
不幸的原生家庭会引起观众的强烈共情。比如陶昕然说自己的小时候打了98分,本以为妈妈会很高兴,结果回家妈妈给她揍了一顿,因为只拿到了第四名,大批网友纷纷分享自己的类似经历,称“被打压似乎是东亚小孩的命运”。
赵小棠在节目上和母亲崩溃大哭,最后主动道歉“服软和解”,也让观众觉得这种母女关系的错位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只是赵晓棠怕母亲难受,先服软了。”
而幸福的卢昱晓家庭,更是让观众“破防”。在社交媒体上充斥着“晓晓妈妈说供她上学特别有动力,而我妈妈只会说我读书花了好多好多钱”“我甚至不敢和这样的人交朋友,仿佛一面反着刺眼的光的镜子......”此类评论。
就连上同档综艺的柳岩也在看过节目后发出“我挺羡慕这种家庭氛围的,我们80后的孩子是打压式教育长大的,父母永远觉得你不够好。”
这也是“原生家庭”在近几年走红的原因——不管当事人幸福还是不幸,永远能让观众最快共情。
(数据来源:豆瓣话题“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自己的「原生家庭」”
)
容纳更多议题的剧集更是如此。为了让戏剧冲突更激烈,性格底色有些缺陷的角色,尤其是女性角色,基本背后都有一个破碎的原生家庭。
虚荣拜金的樊胜美需要“掐尖儿”完成对哥哥嫂子和重男轻女的爸妈的供养;冷漠不近人情的苏明玉、房似锦则是基本都有一个重男轻女的妈,也经历了相同的背负重压、最终出人头地的过程。
一个角色的成长、变化固然有很多因素。但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近几年的影视剧中,将角色变化归因于原生家庭的操作越来越多,对原生家庭的刻画比重也逐步上升。
如果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这也不难理解。作为现实生活的反映,影视剧需要捕捉当下热点,进行创作。毫无疑问,原生家庭以及与其相伴随的重男轻女、职场不公都非常适合成为影视剧创作素材。
可以与之形成反面对照的是,最近在社交媒体上风靡的“投胎志愿”——第一志愿江浙沪独女、第二志愿东北独生女、第三志愿北京独生女。
在网友眼中,江浙沪家庭富裕有爱,父母温和包容,大事小情全方位照顾;东北家庭女性地位高,不会重男轻女;北京家庭则是从出生就拥有了全国最好的教育资源。
而出生在上海,父母都是医生的卢昱晓则恰好完美满足了当下网友们对原生家庭的最高幻想,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成为时下观众的讨论热点。
放下还是和解
虽然爱看,但最近观众对原生家庭的讨论确实也有点“烦”了。
尤其对卢昱晓家庭的“过度吹捧”,让一部分网友觉得有些过于夸张。这些网友认为,卢昱晓这样的原生家庭很常见,没必要过度吹捧。但这却让另一部分网友觉得“很难过”,“你们眼中的普通是我一辈子的难以拥有”。
而这种论调引发了关于原生家庭更多层面的讨论,网友们开始思考,“原生家庭”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对于一个人来说,原生家庭的确会对人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不幸的原生家庭对人造成的伤害或许是一生都无法弥补的,但如果一味强调或者活在原生家庭的苦痛中,其实是对自己的“二次伤害”。
而作为现实生活的反映的影视剧,其实也在无形中加剧这一问题。回顾这些年涉及到原生家庭的影视剧,其实大部分都以原生家庭为话题,进行冲突性的戏剧表达,但在表现痛苦之外,似乎并没有向观众传递如何自我疗愈以及自我和解,大部分的主角最终其实都不是和解,而是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