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
李正强(
大连商品交易所党委书记、理事长);
撰稿/赵欣;摄影/陈思佳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副院长任颋教授首先致词,并为大家
介绍讲座
嘉宾李正强先生。李正强先生在金融行业拥有
20多年从业经历,对于证券、基金、期货等行业监管发展具有丰富的理论背景和实践经验。李正强先生领衔的大连商品交易所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铁矿石、煤炭和塑料期货市场,在全球衍生品交易所2016年成交量排名中位列第8位。
讲座中,李正强先生介绍了商品衍生品市场的基础理论和国内外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历程,并剖析商品衍生品市场在发现商品价格、管理价格波动风险、服务产业发展和宏观决策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李正强先生以1950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和近十年我国铁矿石、钢材价格波动为例,阐述了原料和产品价格波动是微观企业生产经营必须面对的重要风险。从近一百多年全球市场发展经验来看,企业有效利用衍生品工具,可以提前锁定大宗商品生产成本、产出和利润。因此,完整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不仅应包含银行、债券和股票市场,还应该包括价格风险管理市场。
李正强先生
表示,
“一般来讲,衍生品是在基础资产上衍生出来的金融工具,其价格取决于基础资产的价值。”到目前为止,国际上通常的衍生品主要是四大类:远期、期货、期权、互换。根据交易场所的不同
,这
四类衍生品
又可分为场
外、
场
内
。
远期、互换是场外,期货、期权是场内。李正强
先生认为,
在这几大类的工具里,期货是最基础的一个
工具
。同时,场内市场又是场外市场的基础。场外市场不管怎么发展,如果没有场内市场给它做对冲,那就失去了重要基础。
李正强先生
强调,在场内衍生品市场中,除了
买方
和
卖方,
交易所
是
核心组织者。交易所负责研究、开发衍生品的
“
合约
”并
将其推向市场
,同时交易所还起到保证履约的职责。在
衍生品市场中,
交易
对象
统一
采用
“
合约
”
的
形式,
我们
在
买和卖的都是这个
“合约”。场内商品期货合约必须是标准化的,
需要规定
商品
的质量等级等规格
。
李正强先生
详细地介绍了商品衍生品市场的
交易机制。
他指出,我国商品
衍生品
市场实行
T+0交易、
卖空机制
、当日
无负债结算
和实物
交割机制
。通过合约到期后的实物
交割
,保证期货价格最终向现货价格
回归
。李正强先生
称
,
“实物
交割
使得期货价格不会持续偏离实体经济,这也是它可爱的地方。
”
李正强先生认为,尽管商品衍生品市场在交易环节是零和博弈,但其本身具有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的基础功能。商品衍生品市场可以灵敏地反映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市场供求关系,及时传递行业发展信息和宏观政策导向。现在,国际成熟场内衍生品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大宗商品定价中心。同时,商品衍生品市场具有套期保值功能,可以帮助企业有效管理价格波动风险。简单来说,“如果我是原材料的需求方,为了防止原材料价格的上升我就可以在期货市场里面做多,来锁定这个材料的价格。如果我是卖方,我就在市场里面做空,来锁定产品收益。”李正强先生强调,管理价格波动风险的工具本身也具有风险,需要专业技能,需要正确的策略与判断。
李正强先生还就国内外商品衍生品市场发展情况作了简要介绍。他认为,欧美衍生品市场走过了一条自然发育的监管发展道路,在自由发展、操纵欺诈与强力监管的博弈中逐步回归市场本源并成熟起来。与欧美衍生品市场发展路径不同,中国商品衍生品市场具有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明显特征,一开始就由政府主导,从1990年首家期货市场诞生到1999年国务院颁布《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十来年时间便实现了集中统一监管。中国商品衍生品市场建立完善了“五位一体”监管体系,注重加强市场监管和风险防控,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的发展理念,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经过20多年发展,国内商品衍生品市场取得了巨大成绩,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产业经济运行的“晴雨表”。2016年,中国商品期货成交量占全球场内商品衍生品成交量的65%,其中大连商品交易所占比24%。最近,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先后上市豆粕期权和白糖期权,填补上商品期权的空白,在拓展衍生工具方面实现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