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父母志
这里是家庭教育与自我提升的补给站,美好家庭的打造地,爸爸妈妈学习、思考、放松的后花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最爱大北京  ·  2月20日 | 京城事儿全知道 ·  昨天  
最爱大北京  ·  痛悼!“国医大师”在京逝世 ·  昨天  
TGB湖南人  ·  【2.18复盘】高位股继续退潮,DeepSe ... ·  2 天前  
最爱大北京  ·  新学期,北京发布“体育八条”!亮点多!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父母志

放飞让儿子玩了10多天后,我才醒悟:父母为什么不要太尊重、太共情孩子

父母志  · 公众号  ·  · 2025-02-19 07:00

正文

图片

图片

上周五的清晨,当我第三次敲响儿子房门时,看着满地的游戏手柄和吃剩的薯片袋。


我突然意识到: 我们精心打造的"爱与和平家庭",正在培养一个不愿面对现实的巨婴。


那个沉迷游戏的少年,正是被我们过度的"尊重"和"共情"惯坏的。

过度共情,正在摧毁孩子的生命韧性


寒期刚开始时,我像往常那样温柔询问:"宝贝想怎么安排假期呀?"


得到"先痛快玩十天"的回答后,我甚至为自己开明的教育理念感到欣慰。


直到第十三天,看着孩子昼夜颠倒的黑眼圈,才惊觉这种所谓的尊重,不过是放任自流的遮羞布。



心理学中的"延迟满足实验"早已揭示真相: 那些能克制当下欲望的孩子,成年后往往更成功。


可我们总是不忍心看到孩子皱眉,抢着帮他们扫清障碍。


朋友莉莉的女儿写作业拖延,她替孩子向老师编造"心理压力大"的请假理由,结果现在孩子遇到难题就装病逃避。

这种虚假的共情像甜蜜的毒药,让孩子误以为世界会永远迁就自己。


当现实的重锤落下时,他们脆弱的心理防线往往不堪一击。


去年某重点中学的跳楼事件,那个被父母呵护备至的优等生,仅仅因为月考失利就选择轻生,正是最惨痛的警示。

没有规则的爱,终将结出恶果


我们这代父母都经历过严苛教育,于是发誓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可这种矫枉过正正在制造新的困境:餐桌上孩子可以随意打断大人谈话,因为要"尊重表达权";


商场里满地打滚要玩具的熊孩子,家长在"共情需求"的幌子下妥协。

有一位儿童教育专家曾经说过: "规则意识是孩子走向社会的通行证。"


我家曾经实施过"电子设备使用公约",可每当孩子撒娇说"再看十分钟",我们就在"尊重意愿"的自我催眠中让步。


结果公约变成废纸,孩子也学会了用眼泪攻克规则。

真正的尊重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帮助孩子理解世界的运行法则。



就像小区里那棵被支架保护的小树,既不能勒得太紧阻碍生长,也不能撤走支架任其疯长。


最近开始要求孩子每天做半小时家务,他由最初的抗拒到慢慢习惯,眼神里反而多了几分笃定。

智慧的父母都懂得"刚刚好"


改变发生在那个暴雨突袭的傍晚。


忘记带伞的儿子第一次冒雨骑车回家,浑身湿透却兴奋地说:"原来雨打在脸上是这种感觉!"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们过度的保护,让孩子失去了体验真实世界的机会。

现在我们家实施"70%自主+30%引导"的原则:假期安排可以自主,但必须包含学习计划;零花钱自由支配,但要记录收支明细。


执行第一个月,儿子为买限量球鞋,自己设计了家务劳动积分表,这种解决问题的创造力远超预期。



邻居张姐的教育方式给我很大启发。


她允许女儿报考美术专业,但要求签订"学业责任书":集训期间每天练习不少于6小时。


结果女儿不仅专业成绩优异,还学会了时间管理。这种带着镣铐的舞蹈,才是成长的正确打开方式。

看着儿子在书桌前认真制定下周计划的背影,我对着窗台上的绿萝会心一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