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精彩书摘、文摘,好书推荐,心得分享。用指间的碎片时间,品读政治学、国际关系,中国最大的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社区,与您一同进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能源报  ·  关于举办绿电、绿证、CCER交易培训的通知 ·  昨天  
中国能源报  ·  关于举办绿电、绿证、CCER交易培训的通知 ·  昨天  
南方能源观察  ·  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正当其时 ·  昨天  
能源电力说  ·  海博思创+亿纬锂能,三年50GWh! ·  2 天前  
能源电力说  ·  海博思创+亿纬锂能,三年50GWh! ·  2 天前  
南方能源观察  ·  储能安全警钟长鸣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在这里,发现最早的“广东人”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公众号  ·  · 2025-01-16 12:43

正文

点击上方可订阅关注我们哦!

在这里,发现最早的“广东人”

来源:道中华

广东,作为中国沟通世界的重要门户,汇融着四方文化,在南海之滨熠熠生辉。


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一直是广东历史的主旋律 ,一代又一代的先民纷纷在这幅历史长卷上留下独具特色而又浓墨重彩的笔触,绘就了如今异彩纷呈的 南粤文化


面对这片生机盎然的美丽大地,我们不禁要问, 是哪位最早的“老广”,为这幅长卷挥下了首笔?


广州北京路步行街


01

磨刀山,发现最早的广东人


2013年1月,一个晴朗的早晨,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队员们循着之前调查的线索,注意到了粤西郁南县南江盆地河口镇一座名为 磨刀山 的小山包,并在红土中依稀看到长短交错的网状条纹。


经验告诉他们,这是华南常见的 中更新世地层堆积 ,也是华南旧石器文化常见的埋藏地层。


很快,在磨刀山的地表、断崖和冲沟里,考古队员们采集到了 人类打制石器


▲南江盆地调查采集的打制石器。


2014年,考古队对磨刀山遗址第一地点进行了发掘,在面积仅200平方米的发掘区内发现了两个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层,出土了近400件石制品,完整展示了石器的搬运、加工、使用及废弃过程。


磨刀山遗址第一地点 被视为南江两岸古人类活动的中心营地 ,其主要活动区域超过1000平方米。地质研究表明,该遗址的年代约为80万至60万年前。


磨刀山遗址是广东已知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存,填补了当地早期文化的空白。 作为华南砾石石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 广西百色盆地 及长江流域的 湖南、安徽等地 的早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彼此之间可能存在密切的文化交流。


▲磨刀山遗址发掘现场近景。(图片来源:文博中国)


AI复原“磨刀山人”数字人截图。云浮市委宣传部供图


02

从磨刀山出发,描绘辉煌岭南底色


继磨刀山遗存之后,在粤北曲江 马坝人遗址 还出土过 华南地区年代最早的早期智人化石——马坝人 ,距今约13万年。


再往后,距今约2万至1万年的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期,在清远英德 青塘遗址 发现了 中国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


这位屈肢葬的女孩被命名为 “青塘少女” 。屈肢葬墓曾长期流行于岭南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反映了当时华南先民之间存在着 广泛的交往网络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 共同的精神文化结构和丧葬习俗


▲英德青塘遗址出土“青塘少女”屈肢葬。


在与青塘遗址大体同时期的英德 牛栏洞遗址 中,还发现了中国最早阶段的陶器之一,而且该遗址还保存有迄今所知最早的人工利用野生稻资源的证据。


这表明,当时岭南先民在利用和驯化野生稻的漫长过程中,迈出了最初且关键的一步。因此可以说,正是 包括广东在内的华南先民率先拉开了新石器时代的序幕


▲英德牛栏洞遗址出土早期陶片。


▲英德牛栏洞遗址出土早期带有现代特征的稻属植硅石。


长江以南和云贵高原以东区域,在新石器时代共处在相似的生态中。这片区域内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最初都源自旧、新石器时代之际的打猎群体。


这些人群 经过数次生活方式的选择和分岔之后 ,在平原、山林和海滨三种不同的环境里, 分别形成了农耕、渔猎、滨海渔业 三种类型的新石器文化。


广东地区 是前述历史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 山地游猎采集和海洋捕捞 两种生活方式的人群为主。


▲自古地貌多样的广东地区。(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以广东为代表的 岭南地区先民 ,一直与南岭以北长江中下游地区保持着密切的来往,与后者共同构成一个大的 华南文化体系 ,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以稻作农耕为基础而成长起来的原生文明的边缘辐射区,并在文化传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约距今7000年起,广东沿海先民就汇集了当时人类积累的各种先进技术,致力于提升 造船与浮海 能力, 是华南海洋文化的原创者之一


为了在潮间带或海边低地长期生活,他们学会了使用 干栏式建筑 及其他海洋相关技术。最终,他们在 深圳咸头岭 开创了 海洋性的生活方式 率先拥抱大海 ,踏上了“下南洋”的征途。


▲深圳咸头岭遗址出土的彩陶圈足盘和印纹泥制陶尊。(图片来源:南方+)


南海 西樵山遗址 则凸显了广东史前石器制造的“专业化”水平。自古椰文化时期起,西樵山石器加工场大量生产其代表性 细石器 双肩石器 ,不仅辐射中国岭南和西南地区,还远播东南亚,是 史前时期南海地区海洋文化互动 的珍贵见证。


▲南海西樵山遗址细石器与双肩石器。


4000多年前的韶关曲江 石峡遗址 与清远英德 岩山寨遗址 ,见证了南岭本土文化根脉 与长江下游的文明在粤北地区的碰撞与融合


此时太湖平原之马家浜、崧泽、良渚等文化因素相继传入广东,带来了 稻作农耕技术 及相应生活方式。


石峡发现的精美 玉琮 映射出良渚文明的辉煌余晖,而 火烧的墓壁 则昭示着南岭地区逐步形成共同文化习俗。


▲英德岩山寨遗址出土石峡文化玉琮,具有与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相近的风格。


▲英德岩山寨遗址烘烤墓壁现象,广泛出现在南岭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墓葬中。


在不同地区文化深度交融中,广东先民率先创制出 几何印纹陶 ,并逐步将其发扬光大,对整个华南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距今4000至3000多年前,普宁 虎头埔遗址 发现了30余座几何印纹陶窑址,成为粤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规模较大的专业制陶遗址。这一发现不仅反映出粤东地区 高超的陶器制作水平 ,更表明粤东 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文化与技术进程的同步性


▲从化横岭遗址出土印纹陶罐。


这一时期,广西、广东、湖南湘江与资江流域、江西、福建、浙江以及江苏南部地区,均出现了以 印纹硬陶 为显著特征的考古学文化。


尽管这些文化因地域差异而各有特色,但其整体风格鲜明,既 不同于中原文化,又与之长期共存 ,并保持着频繁的互动,堪称百越人形成的物质性标志。


▲粤东浮滨遗址出土酱黑色原始瓷豆(一种古代的盛食器皿)。


在频繁的区域互动中,3000多年前的“老广”们已具备了较高的生产与生活技术水平。 他们的身影从陆地田岭扩展到广阔大海,在不断探索世界、扩大认知的过程中,已为岭南文化涂刷上了辉煌底色。


03

交融更深更广,全面汇入中华民族


牙璋 作为中华文明标志性礼器之一,自商代开始在岭南流行。广州增城 墨依山遗址 墓葬中随葬的牙璋,亦见于二里头、盘龙城、三星堆等夏商文明的标志性遗址中。


牙璋在珠三角地区的商代遗址中尤为常见,这反映了夏商文明对岭南文化的深远影响和广泛传播。


伴随牙璋进入岭南的,还有有 领玉石璧环、有角玉玦 等器物。它们从长江流域出发,经湘赣穿越武夷山和南岭,最终抵达华南地区,再通过海陆两线辗转传入越南北部、福建与台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